查看原文
其他

周永贵团队:2,2,5-三取代1,3-环己二酮的氢化去对称化构建三个手性中心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2-06-22
去对称化反应通常可以将潜手性化合物转化为具有手性季碳和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手性羟基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二酮类不对称氢化去对称化反应是一种高效构建该类化合物的方法。因此,近年来科研工作者通过二酮氢化去对称化反应构建了具有连续手性中心和季碳手性中心的羟基酮化合物。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永贵研究员课题组发现利用钌催化2,2,5-三取代1,3-环己二酮的氢化去对称化,可以一步构建三个手性中心,包括两个非连续的和一个季碳手性中心(图1)。此外,通过底物和手性钌催化剂的组合实现立体发散地合成羟基酮类化合物的四种异构体。

1. 环状1,3-二酮的氢化去对称化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RuCl[(R,R)-TsDpen](p-cymene), HCO2H/Et3N, Ethyl Acetate, 40 oC),作者对顺式和反式2,2,5-三取代1,3-环己二酮底物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考察(图2)。该反应体系官能团兼容性好(芳基、烷基以及烯、炔、酯和卤素等官能团),均能以优异的收率、对映和非对映选择性得到目标产物。在底物拓展中,作者发现,羟基的相对构型由5-位的苯基远程控制,与2-位的取代基无关。由于取代基的空间位阻不同,顺式底物的反应速率通常高于反式底物。

2. 底物适用范围

此外,作者通过商业易得L-香芹酮的环氧化、水解和烯丙基化得到顺式和反式的二酮底物78。通过钌催化的氢化去对称化反应以高收率、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立体发散性地合成了四种β-羟基酮类化合物。该过程中得到的化合物10是生物活性化合物(-)-Isocelorbicol合成中的关键中间体(图3)。

3. 四种异构体的立体发散性合成和(-)-Isocelorbicol的形式合成

博士研究生丁艺璇为文章第一作者,大连化物所余长斌研究员和周永贵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详见:Yi-Xuan Ding, Zhou-Hao Zhu, Han Wang, Chang-Bin Yu, and Yong-Gui Zhou. Construction of Three Stereocenters via Hydrogenative Desymmetrization of 2,2,5-Trisubstituted Cyclohexane-1,3-diones. Sci. China Chem. 2020, 63, doi/10.1007/s11426-020-9873-6.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德国马堡大学Eric Meggers教授等通过氮宾中间体参与的不对称碳氢插入法高效合成手性β-氨基醇

宣俊教授/肖文精教授:无过渡金属条件下,对苯醌甲基化物和氮氧杂烯丙基阳离子的[4+3]环加成反应

中国在可见光驱动的有机光化学合成领域的最新进展

涂永强院士团队:新型螺环氮杂卡宾-铱(III) CCC pincer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

华东理工大学邓卫平课题组:吲哚离域偶极体的催化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傅尧/陆熹团队综述:镍催化电子非偏烯烃的氢烷基化/芳基化研究进展

国科大陈祥雨综述: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自由基反应

杨道山教授等:可见光催化高效制备2-氨基萘并[2,1-d]噻唑类化合物

南开大学陈弓课题组:Minisci反应策略合成非经典杂芳基碳-糖苷

四川大学余达刚教授等综述:CO2参与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南京大学谢劲课题组:三级烷基醚的精准自由基氟化

苏州大学朱晨教授课题组:烯基自由基参与的远程惰性C(sp3)-H键三氟甲硫基烯基化反应

厦门大学黄培强课题组:基于叔酰胺的Knoevenagel反应及相关碳碳双键形成反应





通讯作者简介

周永贵,1993年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至今,现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均相不对称催化。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余件。曾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青年奖等。课题组网址:http://www.lac.dicp.ac.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