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大学陈光明教授课题组:调控优化柔性SWCNT/PPy纳米复合材料电极用于低品位废热回收利用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3-07-04
在热电化学电池(TECs)领域,碳基电极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前景且低成本的电极材料,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纳米结构碳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具有高比表面积,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大量活性位点。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还拥有氧化还原对的快速电荷转移动力学,有助于提高界面交换电流密度,从而显著增强TECs的输出功率。然而,碳基电极在TECs应用中的主要缺陷在于复杂的制备工艺和固有的疏水性,这阻碍了电解质的扩散和离子传输。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陈光明教授课题组采用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骨架,并通过简易方法制备了具有可控厚度的自支撑膜。接着,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SWCNTs薄膜上沉积聚吡咯(PPy)纳米球,调整薄膜的表面形态和亲水性,最终制备出一种纳米有机/无机复合膜电极。该复合膜电极能够促进电解质-电极界面的载流子传输和转移,从而提高TECs的输出功率。
在使用FeCl3/FeCl2作为电解液、SWCNTs/PPy-50s作为电极的TEC中,其在30 K下的输出功率达到了2.555 μW(图1),高于以Pt和SWCNTs作为电极的TEC(2.298 μW/和2.124 μW)。SEM图像(图2)显示,沉积时间为50秒的SWCNTs上覆盖了一层厚度适中的PPy涂层。该涂层结构可以增加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并且PPy还可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额外的催化作用。这有助于促进离子向电极表面的传输以及穿越电解质-电极界面的电子转移,从而使该电极呈现出更高的CV峰值电流和更窄的ΔEp(图3)。然而,过长的沉积时间会导致PPy团聚严重,反而会提高其电荷转移电阻。
1. 在10 K、20 K和30 K的温差下,不同电极的TECs的输出电压/功率-输出电流图。(a-c) Pt;(d-f) SWCNT;(g-h) SWCNTs/PPy-50s。
2. (a-e)纯SWCNTs电极及不同PPy沉积时间的复合电极的SEM图像。(f)纯SWCNTs电极和不同PPy沉积时间的复合电极的XRD图谱。(g)纯SWCNTs电极和SWCNTs/PPy-50s复合电极的拉曼光谱。(h) SWCNTs/PPy-50s复合电极的XPS N 1s谱。
3. (a)三电极测试装置的示意图。(b-d) SWCNTs/PPy-50s、Pt和SWCNTs电极在5、20和50 mV s-1的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e-g)扫描速率为5、20和50 mV s-1时,SWCNTs/PPy-30s、SWCNTs/PPy-100s、SWNTs/PPy-300s、SWCNTs/PPy-600s、Pt和SWCNTs电极的CV曲线。(h)各种电极之间CV峰值电流的对比。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纳米有机/无机复合膜电极,利用SWCNT和PPy纳米球,优化了碳基电极的表面形貌和亲水性,解决了传统碳基电极在TECs中应用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膜电极在TEC中的性能优于Pt和SWCNTs电极,为TECs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该成果以“Flexible nanocomposite electrodes with optimized hybrid structure for improved low-grade heat harvest via thermo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 上(doi:10.1007/s11426-023-1567-0)。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陈光明,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聚合物/无机粒子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研究。近10余年聚焦于有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与柔性器件设计,并探讨其在柔性与可穿戴电子、传感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深圳市等项目2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90余篇,在《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第2版)发表专论1章。担任/曾任Nano-Micro Lett.(影响因子:23.655)编委、RSC Adv.副主编、Compos. Commun. “复合热电材料”主题专刊客座编辑等。

刘卓鑫,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柔性能源器件,包括水系金属离子电池、热化学电池、有机/无机复合热电器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等项目,在 Chem. Soc. Rev.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CCS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引用10000余次,h-index为46,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美国专利2项和中国专利1项,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副主编(polymer chemistry)、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青年编委。

【扩展阅读】

2023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四川大学朱剑波研究员团队:高性能可化学回收聚(硫醚-硫酯)的设计与合成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团队:可闭环化学循环生物降解共聚物的可控合成

北京大学唐小燕课题组综述:金属-Salen催化剂立体选择性催化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

南开大学张振杰课题组:熔融聚合制备高性能乙烯基共价有机框架多孔海绵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游正伟教授团队:集多重动态键于同一化学基团构筑超韧室温自愈合聚合物

中科院化学所张德清课题组: 兼具光照图案化和双极性传输性能的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轭聚合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