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爱国:为了未来——我们正亲历的深圳教育探索

大事君 教育大事 2023-12-18


编者按


昨天下午,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邵爱国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为了未来——我们正亲历的深圳教育探索》为题,讲述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以及深高集团所做的系列探索与实践。



这场演讲内容丰富,干货满满。如教育如何优质均衡发展,怎样实现素养育人以及深高的深度融合教育是怎么做的,等等。同时,邵爱国校长还谈了疫情时代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学校的应对,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及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这场讲座既有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与思考,又有对当下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指引,体现出邵爱国校长对基础教育思考的深刻,同时也回答了很多人对于深高集团近些年何以能实现高速跨越发展的疑问。现在,大事君将邵爱国校长的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邵爱国: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深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督学,粤港澳大湾区校长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十佳校长”,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年度教育人物”。



十一月,是深圳读书月,也是深圳最美的读书季节。很高兴在读书月时节来到“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是“公园之城”、是“创新之都”,但因为有了“读书月”,有了“市民文化大讲堂”,“公园之城”平添书香,“创新之都”更有文化。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7年,参与和见证深圳教育25年的教育老兵,能够站在这样一个大讲堂,倍感荣幸!


来到市民文化大讲堂,我是以一个“深圳市民”的身份来的;同时,我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就是向大家汇报一下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我分享的话题是——为了未来,我们正在亲历的深圳教育探索。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与几个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校长们在一起讨论“教育是民生工程”这一提法时,我的观点是,“教育”是“民生工程”,但又远不止于“民生工程”。那“教育”应该是什么?


(一)放眼全球的未来教育


今年9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文版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报告探讨和展望了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


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源于一种共享愿景的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的契约。缔结这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确保人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强化教育的公共利益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致力于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社会治理的优化改进。


(二)眺望中国的未来教育:面向“第二个百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使命,强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框架,在2035年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前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中国教育的未来,就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2035”和“2050”这两个战略蓝图框架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达成“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并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面向“2035”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总书记提出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表达: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从这个角度看,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生态办学观”和“科学育人观”。


(三)聚焦深圳的未来教育:“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为此,市政府提出了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愿景。


今年1月颁布的《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深圳基础教育的未来,有明确的要求:要建设一批课程教学改革示范校、学科示范基地;新建基础教育学位100万座;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推动我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原则上新建公办学校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在学位建设和办学质量上都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


2022年11月,第6个“深圳人才日”举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郑永年教授在他的《建设开放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演讲中表示,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通过建设人才高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深圳要做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的领头羊。



在此之前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有人才培养的大局观,有“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指向未来、为了未来的教育,教育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国家战略。



为了未来——深高集团的教育实践


深圳是一座改革创新之城,教育是根基更是其创新精神的载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基础教育发展始终与城市同频共振,呈现出发展快、规模大、结构全、品质优等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来,可谓一日千里、蒸蒸日上、气象万千。


但在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广大市民对深圳未来的教育有着更高的期许,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素养和能力、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仍然是深圳教育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面对这一宏大命题,深圳的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过实践和探索!今天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基石,我们现在正在亲历的办学实践,正是面向未来、为了未来!未来教育无不关乎均衡、优质、融通、智慧、协作、创新等很多方面的要素。下面仅从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以深高的基础教育实践为例。)



(一)指向优质均衡的教育实践


目前,深圳基础教育的短板是区际之间、校际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且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总量偏少。如何尽快破局,《深圳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一方面新建基础教育学位100万座,另一方面,到2025年,深圳市将培育80个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将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学校,快速推进新增学位的优质均衡发展。



现状是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仅为35%,与北京、上海差距较大,所以迫切需要依托现有的优质名校资源快速孵化更多的优质教育集团,实现带动辐射效应。深高的集团办学实践,在短短几年里,顺势而为,强势崛起,为全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和全面发展贡献了深高经验。


2016年6月,依托深圳市高级中学为主体,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深高集团;9月,位于龙华区的九年一贯制的北校区和位于坪山区的东校区高中部同时开学;2019年开办东校区小初部。形成了一校四区六园,涵盖小初高12个年级、实行单一法人、紧密型管理模式的教育集团。龙华和坪山区属于原关外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矛盾突出。


深高集团在龙华和坪山办学,不仅缓解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通过六年的办学实践和成果,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把名校办到老百姓家门口”的承诺,通过名校引领、资源辐射,带动所在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协同发展,为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2022年9月,由单一法人紧密型集团向多法人复合型集团发展(集团化办学进入2.0时代),承办深高高中园,委托管理深高龙岗、盐田学校,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和全面发展新的路径。(如何实现?路径、理念)


1、“分布式”决策。


“分布式领导”概念的核心为激发各成员参与领导的愿望,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组织决策的正确性,促进组织的知识创新。深高(集团)以“分布式”决策管理模式替代中心化决策管理模式,以垂直管理为主线,以扁平化为辅线,纵横构成集团化办学治理的网状体系。一方面,总校在行政方面进行纵向管理;另一方面,各校区由集团行政副校长负责独立运行。



集团将“育人模式变革、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学制改革”等创新实践使命授权给不同校区。具体来说,中心校区(龙头高中)担当集团内的变革发动机,引领集团育人路径的时代性、创新性;南校区(品牌初中)担当集团新评价根据地角色,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初中教育评价体制;北校区(9年一贯制)担当集团新课程孵化器的角色,构建丰富多彩的高品质课程体系;东校区(12年一贯制)面向素养导向的“长线育人”逻辑,立足全学段打通的优势,为集团发展“十二年一贯制”新模式试验田。共同为学校创造可以互为借鉴的经验。


2、生态化办学。


经过六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实施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意义在于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共生共长的协同机制。我们借鉴生态学意义上的隐喻,将集团化办学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境之间做同构映射,从治理理念、文化认同、课程布局、校区协同、资源互通共享、分布式管理、师生相互成全等各个要素出发,形成生态化办学理念,构建深高学校生态化模式。把它称之为“生态化办学”,或者“生态化治理”。



将生态思维引入集团治理之中,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实践研究:一是基于生态思维优化分校决策与集团决策之间的协同机制,即集团化运行过程中,与学校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包含行政、科研、经验、协同等)在分校内部以及集团内部的产生、流动、反馈,希望通过生态思维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二是通过生态化发展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浪费与虚耗,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或培育人和团队,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即以有限的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指向素养育人的教育实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新时代的标志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六大核心素养定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新时期的育人目标,为教师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面对国家新课程、新教材、广东新高考和深圳建设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背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如何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让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真正入脑入心?这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关键环节!



2021年,深高是广东省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唯一)。学校以“双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有效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实践路径,形成具有深高特色的实践模型。


1、GLOBE教育理念。(课比天大,课堂为王)


是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重点项目、代表深高“未来教育”理念的核心校本必修课程,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创新课题项目。由“全球视野”、“领袖情怀”、“开放视野”、“基本素养”四大板块的教育内容组成,引领教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多学科跨领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实现由“教”到“学”和由“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转变。



2021年,学校将代表深高“未来教育”理念的GLOBE教学法进行升级,打造了GLOBE2.0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堂好课的要素:问题导向、学生立场、评价意识、聚焦问题解决。总而言之,通过课堂实现学科素养,从而达成学生核心素养。


2、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选科走班教学。


新高考改革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选科走班。这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选择设计的,采用选科组班和选课走班,行政班和走读班相结合的形式,统筹班级编排,师资调配,设施供给,提供全部12种高考组合的师资配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按照新课程要求,制定校本选修课程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学分认定程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一个选科不同的组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学习方式、未来选择等都有很大的关联,其变化还在研究中)



3、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标带来的冲击。


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高质量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策略与路径。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负体质,又要回应家长和学生面对中考选择的需求。


(三)指向深度融合的教育实践(融合是未来教育大势所趋)


如何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双向奔赴、精准衔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让深高(集团)生态化办学所遵循的以生为本的全方位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如何满足这座创新型、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移民城市对人才的多样性发展需要?


探索全方位立体式“融合”课程。实现大学与基础教育联动;打通学段壁垒,探索小初高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以项目式教学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为载体实现跨学科融合,打造“共建-共生”育人新生态;探索“双区”高中国际教育范式和优质国际课程资源融合,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深高探索。


1、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本质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共同聚焦,推动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达成课程、评价等教育内涵的相互衔接,形成中小学与大学的贯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才会取得实效。


开展大学名师进校园系列讲座及科研项目实战活动,为学校聚焦学生科学视野开拓、科技兴趣培养、科学灵感启迪提供了先导型科技资源支撑。


2、各个学段之间如何衔接,深高有“创举”——3F课程体系。


3F课程是深高(集团)为迎接未来教育发展挑战,在20多年探索高考体系、荣誉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化办学优势,全新升级的课程体系。3F体系将小学至高中分为“Found、Find、Fly”三阶段,实现创新拔尖人才的全学段贯通培养。目前,深高(集团)3F课程体系以中心校区为龙头,各校区共享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艺术、体育等3F课程,各学段不同学科初步形成梯队培养模式。



3F课程体系着重于各阶段的重点学科建设,从小学阶段开始,潜移默化,由浅入深,潜心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与学生共同搭建全面、立体、贯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培养路径、课程架构等方面形成具有连贯性、周期性的育人模式。在培养内容上,3F课程体系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和科创等学科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3F课程体系从小学开始科学规划学习方案,无缝衔接小、初、高课堂,实现精细、精准培养,为“强基计划”名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3、跨学科共建共生——“紫苑”博物园。


深高(集团)以紫色为校园代表色,被誉为“紫色城堡”。北校区发挥自身特色,秉持“共建—共生”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辟北校区校园绿地——“紫苑”博物园。各学科教师以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共同参与、挖掘关联学科素养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围绕都市农业、自然科普、生态环保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实践课程。



学生们从设计、翻土、种植、到建设全程亲自打造特色“紫苑”:博物农场、中草药园、生物多样性园、生态园、地理园,以及学生融合了深高紫色文化的共建花园。同学们通过劳动种植、管理和采摘,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和特点,理解传统中草药文化,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塑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同时通过屋顶太阳能供电、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学习,融合人文、科研、科普、审美、劳动于一体。


4、实施与国际优质教育体系接轨的探索。深高有国际课程体系。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这座创新型、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移民城市,选择国际教育的热潮从未退减。如何开辟多元化育人路径,培养全球化视野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与国际优质教育体系接轨?



作为国际教育的先行者,深高(集团)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开创性地为深圳学子提供IB、A-Level、AP三大主流国际课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双区”高中国际教育范式和优质国际课程资源融合,将IBDP、AP、A-level三类国际课程的理念与方法与我国教育的优势和精髓相融合,构建出国际课程间互融和中外课程共生的国际教育教学体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探索三大主流国际课程在学科上的融合,以物理学科“温室效应”主题教学为例。我们将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建模的思想,把宏观的地球温室效应缩小到微观的玻璃箱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联想到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己组装器材制备气体,用温度传感器来探究CO2气体浓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从而解决教学核心问题。


该主题教学涵盖了AP理科课程对实验设计和描述的要求、IBDP课程对实验科学内部评价的要求,以及A-level课程对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引入了预警性原则这一环境保护协议,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到“素质提升”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探索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之间的融合。以IBDP数学学科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IBDP课程提出的对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提出的“数学建模”素养具有共同指向,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也相近,但其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有更明确的要求,值得借鉴。



融合两类课程的评价标准,我们尝试设计了利用定积分进行《梅林水库面积测量》的一系列数学探究课。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国家课程对数学建模系统性的要求和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对课堂进行结构性设计,又将IBDP对数学理解的描述分析要求和探究过程的阶段性反思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


把IBDP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实践进行合符国情的融合处理,是一种开放式的有益尝试,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课程体系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从数学建模的课例分析中不难看出,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都是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融合中借鉴,寻找教学价值取向的融通,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内涵,这是世界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十余年的国际教育实践与探索,深高国际课程日渐成熟,历年来海外录取结果屡创新高,近800名学子从深高走向世界,深高(集团)世界名校版图不断扩大: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大学……深高校友们遍布中国香港、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四)指向技术支撑的教育实践


在本月中举行的G20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重视营造数字发展环境,建立数字治理规则,大力促进数字化转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核心指标;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和质量。



深圳正在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契机,努力探索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教育新机制,为全国智慧教育改革探索新路。


1、教育数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数据要素的教育变革力的显著增强,为精准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学情数字画像)


市教育局陈秋明局长11月24日在《人民教育》发表署名文章:《探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教育新机制》,指出以“教与学方式变革”为抓手,高水平打造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深圳模式”。以东校区初中部 “GLBOE+智慧课堂”项目为例。学校锚定“高效能精准课堂”建设,提出了“深学习、高效能”的智慧课堂建设目标,突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东校区初中部于2021年底引入新的智慧课堂平台,为每位教师和学生都配发新的终端设备,“无感”实现“纸——屏互通” 。依托该技术及背后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的支持,教师得以全面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大数据采集模式,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 通过精准的任务设计、灵活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自主生成知识、表达判断并获得更高的“自我高效能感”,从而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在下一步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专注度和学习兴趣。


2、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数据评价,实现精准育人,构建德育新生态。(行为数字画像)


深高德育生态可概括为六个关键词:价值引领、制度规范、课程塑造、实践提升、数据融入、活动展示。其中数据融入就是在大数据思维指导下,通过构建“和谐班级管理系统”(收集学生的成绩数据、义工数据、宿舍数据、请假数据、常规行为数据),“我的青春@紫色城堡——深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收集学生的消费数据、图书借阅数据、体测数据、体检数据、就医数据、社会实践数据、安全课程数据、获奖数据、),“校本选课系统”(收集学生的校本课程数据、社团数据),“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收集、存储、计算、分析、挖掘学生个体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形成数字画像,并把数据应用于学生评优评先、家校数据共享、数据可视化、智能评价和数据预警,塑造着学校的德育新生态。



以行为探究数据化为例。学生的行为数据呈现了学生学习生活习惯,揭示了其成长轨迹。我们通过分析不同行为的相关性,探究不同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可以用数据鼓励他们以更健康的方式成长。


(1)2019届学生高考成绩与学生运动(肺活量)相关性分析。


通过肺活量与高考成绩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肺活量与高考成绩的呈正相关!虽然此结论我们凭经验也可得出,这一结论数据支撑,更有说服力。

这一结论的教育意义:积极运动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成绩的生活方式。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要教育学生加强运动。



(2)2019届学生高考成绩与两类社交行为(开放式与封闭式)的关系分析。 


通过高考成绩与两类社交行为关系,我们发现“封闭式社交”的学生成绩较弱,我们的统计也发现“封闭式社交”人数多的班级其高考均分也显著低于其它班级,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结论的教育意义:广交朋友是一种健康的社交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广交朋友,交友不应只封闭在少数人之间,班主任应关注班级社交情况。


(五)构建“家校社”协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学校教育突破围墙)


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公布并于2022年1月实施,准确定位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家长,明确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对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提出要求;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提出学校要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根据家长的需求,邀请有关人员传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时间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



如何聚焦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起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同责、实施上同力的家校社合力育人体系?


1、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几点建议)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家长”,如何引导家长?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手机上瘾怎么办?如何面对“新冠一代”的“次生影响”?


教育是天下第一难事,为什么人工智能取代不了学校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万用模式,也没有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尤其是“新冠一代”的成长,已经受到不可逆转和无法判断的影响。


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培养今天的孩子,那是对未来的剥夺。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好第一任老师。孩子大了,要尊重孩子、学会倾听,为什么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没有走进孩子心里,孩子内心的想法得不到保护。所以家长也要成长。切不可以爱的名义(唠叨)伤害了孩子。学校也是家庭教育的考场;


(2)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困境,处理好人际交往的焦虑,管理好情绪,至少可以通过多运动来调节心理。为什么迷茫、焦虑?——来自家长急功近利心情、不切实际的期许和自以为是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拥抱多样性。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客观、科学地做好生涯规划,善于把目标(学习目标)适当分解,阶段性督促落实,把孩子的状况激发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学会学习是头等要务,是一生的素养,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有差异,我们不必一刀切,也不必盲目跟别人攀比,但是良好的习惯、坚韧的毅力、专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每个孩子都是必备品质。这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总之,家庭教育没有教科书。


2、学校的科学引导。


亲子关系的五个关键词:陪伴、规则、习惯、学习、情绪,殊途同归,最后都指向孩子社会情绪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方法的科学指导。


(1)学生心理成长研究中心。深高是广东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并被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1999年,深高组建心理成长研究中心,旨在加强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预防与心理咨询并重,大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工作。解决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化解亲子冲突,引导家长及社会走出对学校及教育认识的误区。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报告、家长心理成长沙龙、教职员工心理及教育方法辅导,同时建立学校、年级、学生三级心理健康维护网络,运用QQ群、微信群等系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周末在线下举办“成长沙龙”活动。自成立以来,心理成长研究中心邀请了国内外近百位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来成长沙龙讲学、互动、交流;培养了数百位家长志愿者;开展了100多场大型家长沙龙、200多场中小型家长及学生沙龙,家长教育能力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开设“慧育”家长课堂。“慧育”家长课堂是学校德育品牌课程。自2017年创办至今已开展近30期主题课程,每期惠及全校2000多学生家长。“慧育”家长课堂的选题建立在充分调研家长切实存在的教育困惑和急需寻求专业指导的问题基础上,既有以提升全体家长观念和方法的通识大课堂,又有针对部分家长的专题训练营;既有知名专家讲座指导,又有沙龙作业延伸;既有多元学习,又有习惯养成。让家长在爱中寻得智慧,在育中探究妙法。



2020年以来,伴随新冠疫情的反复,“慧育”家长课堂从线下转为线上,并更多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引领。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家校沟通,学校牵头成立家校沟通工作小组,细致调研精准启航、家校社联动携手护航、针对个体面向全体个性引航、心理成长中心专业领航、线上专题课程保航……从调研到实施、从家访关怀到课程解惑,家校社联袂协手,协同育人 。


3、拓展学校教育的边界,开门办学。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在深圳丰厚的社会资源的保障下,我们开设了“紫堡大讲堂”,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高一年级常规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走进学校,通过主题讲座、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名校优势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前沿、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用人标准等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规划水平,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品德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和规划。



2019年至今,学校在多个校区精心组织了40多场主题讲座。主讲嘉宾代表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UIC校长汤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教授;中科院院士、原南科大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教授。还有各领域的精英代表。


同时,学生走出校门,主动对接高校、实验室、企业、社区、公园、红色基地等社会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和实践。


(六)指向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教师培养改革任务的八大重要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教师职后培养培训机制,优化教师职后培养培训机制,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和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深圳教育应以培养创新者、先行者为己任;深圳教育者应该是深圳精神的第一践行者、主动传播者,应具备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创造意识、信念意识。这几年,深圳教育在招才纳贤方面卓有成效。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入到深圳教育的队伍,这是深圳之大幸。



1、深高文化。


基于《礼记·乐记》有言:“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我们提炼出培育深高教师队伍先行者文化——“用功深厚、用心高远”!深与高是两个发展维度也是两种思考维度。学校凝聚“向深处行,择高处立”的行动智慧和行动品格。要与时代时代同步、与城市共振、为未来育人,教师应该具“行动者”、“合作者”、“领跑者”的素养,遵循“深研究、高设计(基于学校实际、育人逻辑的前瞻性规划);深授权、高赋能(基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原则,以“分布式决策”激发每个个体和组织的潜能);深存量、高增量(基于厚重的办学积淀,又要突围惯性的重构)”的“深·高”工作模式,培养时代的先行者,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2、以三大平台、四个团队为载体构建教师团队发展生态支持系统。 


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深高成立“青年教师联合会”与“骨干教师联合会”,全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领军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海外培训及学历教育,多渠道搭建教师梯级发展平台。打造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精心组建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年级教育教学管理共同体、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共同体。



3、小故事:心怀大爱的仁爱之师。


教师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学历、名校这些外在的因素上,更要看到其内心的爱,眼中的光。疫情期间,老师们不仅心怀教育,而且心有大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今年年初,疫情反弹,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高三年级返校复课,进行封闭式的线下教学。学校物理科组高三年级的老师们为了高三学子的未来与需要,舍小家顾大局,纷纷选择与家人暂时别离,与高三同学们同回校园、同吃同住、封闭教学。他们当中,有家有两个小孩、年迈父母的班主任杨老师;有被学生当作父亲看待的朱老师,他每天陪着学生学习,答疑,还要抽时间陪学生一起运动打乒乓球;有亲人离世都不能见最后一面的伤痛;有二孩妈舍小家顾大家……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真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是未来教育的领路人!



未来已来


未来教育,没有范式,就是坚守育人的根本立场,在传承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发展!其实,我们现在亲历的实践和探索并为此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是在践行为了未来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愿景!


未来在前,我们抬眼远望。

未来可期,我们全力相向。

未来已来,我们正在创造未来!

为了未来,做教育的先行者!





END


作者:邵爱国

图片:《市民文化大讲堂》节目

编辑:小吕


往期精彩


人贩子在校门口“抢小孩”?深圳警方最新通报

2022-11-25

深圳高二女生斩获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大奖!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笑容

2022-11-24

警惕!专挑小学生“碰瓷”,已有多名家长被骗!

2022-11-24



独家访谈


· 龚湘玲

· 尹昌龙

·

· 黎新风

· 毛展煜

· 张雅琳

· 臧秀霞

· 谢楚楚

· 张梦曦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理进群

最新教育资讯一手掌控

更有资深教育人士坐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