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黑盒——高校如何玩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⑥
国际化既是高校迈向世界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形势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摇摆期。如何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与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担当。
鉴于此,一读特别围绕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组织研究力量,进行文献分析与案例调研,并发布一系列文章,期望为新时期高校国际化建设提供思考路径,为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建共享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共分为八大部分
一、对高校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做综述,并针对国内高校应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指标体系提出建议。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二、以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分析其国际化战略的共同点和和特色。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三、分析高校工作中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应对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高校跨文化交际冲突及解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③
四、通过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五、以成都某“985”高校为例,探讨高校如何通过主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智库、培养学生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来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主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智库?高校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应该这样做!|【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⑤
六、剖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中的难点与关键,并就如何提升学生满意度提出意见与建议。
七、通过对学术产出数据的分析,解读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合作的现状与趋势。
八、剖析新时期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本期推送的内容为专题的第六篇文章——《打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黑盒——高校如何玩转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产物,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体现。高校在区域发展需求之上放眼国际、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高校拓展办学边界、促进中西融合、提升办学质量,实现优势互补。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也是提升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的助推器。然而,受限于资源、渠道和方法,对很多地方性高校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并不容易推进,或者办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得不到保障。针对这样的问题和需求,在本次高校国际化专题中,"一读君"特地对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交流中心项目运营专家张琪老师进行了专访,以期为高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效能给出有益的参考。
作为在国际教育领域有多年从业经历的资深人士,张琪主导和参与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教师国际化培养项目、以及多所地方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层次的国际化工作,对国际项目的实施落地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对项目运营的痛点、难点都有着深刻洞见。
一读EDU:谈到中外合作项目,可能对于很多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与目标合作院校建立联系,从您的经验来看,如何有效地与目标合作院校破冰、建立合作关系呢?
张琪:其实很多时候中外合作项目的促成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有的是由有科研合作的教授牵线搭桥,有的是双方上级单位有战略合作等,也有第三方机构从中构建平台促成合作的。我想强调的是,在做国际化方面的工作时,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可以对外交流的机会。比如,我们国际处的老师完全可以借助参与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或其他交流活动,与意向外方院校的关键人物建立联系,交换联系方式,并且做好整理和记录,有时候这种关系的搭建可以成为日后双方院校开始合作的一个契机。比如有一次在山东济南中英教育连线的活动上,我遇到了英国某高校健康与社会保健学院的副院长Marion 和系主任 Susy,我们只是一起拍了张合影,互相留了名片,但是第二年我就凭着这张照片,促成了这所英国高校和湖北某大学护理专业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
张琪(中)与英方老师在一次外事活动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一读:一次偶然的沟通,只要有心,都可能促成一次务实的合作。但如果真的要落地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其实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给人的感觉是需要双方很长线的沟通,那么您觉得这中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张琪:确实,很多中外合作项目的建立都会经历比较漫长的前期沟通、协调、甚至讨价还价和博弈谈判。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如何寻找合适的外方院校,如何制定中方与外方院校联合培养方案、如何进行项目申报、成本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外院校配对方面,首先需要明确中方院校需求,根据需求通过关系网联络合适的有意向的外方院校,同时需要考察外方院校的学术声誉、办学水平,向外方院校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意义与价值,其间需要在中方与外方院校之间来回进行大量沟通,确实很费时、费力。
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则涉及到需要严格遵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四个三分之一”的刚性要求组织实施合作教育培养方案,包括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等细则,就这些细则我们需要与外方院校进行一轮轮谈判。在项目申报方面,在什么时间节点需要向什么部门递交材料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营既涉及到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又需要熟知相关条例、规则,还是非常需要专业的人员去实施推进的。
一读:听上去,能落实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确实很不容易,那您认为高校在中外合作项目之后的运营过程当中,最应注重哪些方面?
张琪:我们现在都讲用户体验,如果把中外合作项目作为我们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项教育服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体验,这个体验既指项目在学过程的体验,也指完成项目后学生后续升学、就业的体验,其根本还是要提升项目本身的教育质量。高校在项目的运营当中,应通过设置一些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只有当学生对项目满意,项目的质量有保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放眼国际,接触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全球胜任力。
一读:您刚刚强调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营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参与者体验,尤其是学生满意度至关重要,您能具体谈谈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哪些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体验?
张琪:首先,项目的含金量当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院校的水平、师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但我想说在这些基础上,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提升项目在具体运行时候的体验。
比如我就非常建议高校与合作的外方院校都配备专门的协调员来处理日常的对接事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让无论学生身处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有协调员关怀。比如在学生出国留学前,中外双方协调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签证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减轻申请程序繁琐的问题。
同时,高校也可以为学生举办学术研讨交流会、行前准备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留学归国的师兄师姐分享出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学习与生活。
此外,高校可以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精细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以“121”项目为例,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教师之间的交流项目,我们将它进行流程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如此一来能有效避免“121”项目的visiting scholar(访问学者)仅仅出国visit(旅游观光)而非进行学术交流的问题。实际上,在进行项目的标准化流程管理之前,我接收过来自外方协调员的负面反馈,包括部分教师到国外实际上并未进行学术访问等问题。之后,我们针对“121”教师交流项目制订了标准化的管理流程,通过追踪教师的访问进展、进行相关问题的反馈,有效地对教师的行程、学术进展与成果进行实时地把控。除此之外,我们设置了“保证金”机制,在老师出国交流之前,按照规定需要交归国保证金,在回国时需要提交在国外交流学习心得后方可退回保证金。同时,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归国后在院系内做交流分享,如此一来,教师可将学术前沿信息、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以讲座、课程等形式惠及全院。在教师交流层面我们同样设置了协调员机制,因为老师们在国外交流、访问期间往往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语言沟通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等。我们的协调员都会定期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并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帮助。在外籍师资项目方面,我们会和邀请外籍师资的院校签订协议,以保障外籍师资的生活质量,协议明确地规定了外籍师资在中住所应配备的设施,让外教无后顾之忧。此外,我们还会为每位外籍师资配备生活助理与学业助理,想办法解决他们在国内生活上的难题。
一读:您之前提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比较长周期的协调,那您认为有没有相对比较“轻量级”的中外合作形式,以及这类合作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在哪?对于学校与教师的意义在哪?
张琪:首先,我认为接受国际化教育对个人成长非常有益,能拓宽视野,让人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理解与分析事物。让学生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看待事物更加全面。国内高校在与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合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先进经验,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探路者”,拓展了办学边界、促进了中西融合、提升了办学质量,实现了优势互补。
你说的更”轻量级“的合作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一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访开始。
以“121”项目为例,里面有一个子项目是帮助参与项目的老师联系美方大学的各个院系,为中方各大学的教师提供出国交流、访问学习的机会。据我所知,有些教师从国外回来后,就变成了学科带头人,他们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带回学校,有的教师甚至从国外带回一门课程。后来这些英文的课程在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时候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从一次教师海外访学,变成一门全英课程,再拓展成为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样就一步步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化建设。
一读:您对如何建立合作,如何更好提升项目质量给了非常多好的建议,那么您认为,总结起来,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重要的关键点在哪里?
张琪:关键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学校的选择”,学校到底应选择哪些专业?与谁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学校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明确应选择哪些专业投入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中、项目的含金量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升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除此之外,项目健康成长运转与运营也至关重要,很多学校的痛点,就是项目不能健康运转,收支难以达到平衡,只有项目能够健康运转,并且运营好,学生认可项目、有成长,项目口碑好,招生才能好。
一读:您刚刚提到了“学校的选择”、项目的健康运转与运营至关重要,您认为学校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提高项目的运营能力?
张琪:这里涉及的方面就比较多了,也要分情况去看。有些学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或诉求,也已经有很多成功运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然而有些学校并不知道应该拿出哪些专业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如何进行项目的管理和支持也并不清晰。那么对于第二类高校,我的建议是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些研究院、智库在在国际化教育评估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为高校定制化搭建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设立国际化评估的“标尺”,为检验国际化建设成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依据和标准。还有些研究院、智库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科竞争力分析流程和方法,可以基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情报分析人才为高校提供深度、专业的学科情报咨询决策服务,包括学科建设分析、学科规划、学科热点预测。只有摸清学科现状、明确方向、找出差距,才能制定对策、在重点领域布局,才能明晰究竟应选择哪些专业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项目运营方面,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行政人员日常任务重、压力大,项目的运营形式得有人去想,得有人去推动,得有人去做,这些都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专业力量投入到项目的运营中。
一读:新冠疫情给当下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带来哪些影响?您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琪:因各国(地)签证等政策限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线下交流变少了,国际交流合作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线上交流增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合作更加灵活,这是个趋势,我认为疫情无法改变国际教育的走向,但会让我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新冠疫情尚未平息,持续影响国际交流合作,导致目前留学前景不明朗,一些原本计划出国的学生求学之路受阻,这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一些机会。但同时,我认为疫情只是使全球学生面对面交流产生短期困难的一个突发事件,无法改变世界交流、融合的大趋势。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到要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还提出通过“项目备案制”“部省联合审批”等改进审批方式;2021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里也明确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七大项工作之一,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相信中外合作办学将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1、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2、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高校跨文化交际冲突及解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③
4、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5、主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智库?高校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应该这样做!|【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⑤
文章仅作分享,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