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口寰岛实验学校|抽象与意义

迹TAO
2024-08-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时代建筑 Author 茹雷

内容转载自时代建筑  作者茹雷
该文章最初发表于《时代建筑》2020年第2期,已获授权

抽象与意义

Abstraction and Meaningfulness


茹雷    RU Lei

Abstract

     在海口寰岛实验中学项目中,迹·建筑事务所面对速生的商业化城市发展所形成的都市状况,在文脉性指涉内容缺失的情形下,让建筑鲜有地获得了“自主”,得以在功能与内容基础上决断形式与图像。建筑师还对教育体制与中学生活的多元化理念进行了探寻和阐释。在这一过程中,为呈现“真”而展开的营造与构建具有了抽象性的特质,而形式表现也让位于意义内涵。


教学楼夜景 ©是然建筑摄影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

业主:海南寰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海南省海口市

项目功能:教学楼、多功能厅、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主持建筑师:华黎

项目建筑师:沈丽君

设计团队:李若星、闫亚东、张晓骁、张锋、Luca Ronchi、郭聪、金龙强、田涛、梁卓嘉、谭笑、刘舟行、曹鹏飞、秦铭煊、盛智棋、魏鸣宇、梁国培、尹谦谦、曲悦、许钰、高兆佳

项目建筑师(后期服务):闫亚东、陈瑗

结构工程师:马智刚、孙凯、赵晓雷

机电工程师:吕建军及kcalin卡林机电:李伟、周勇、李鑫、张安锋

施工单位:甘肃省第八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地面积:14 108 m²

建筑面积:19 020 m²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设计时间:2014—2016年

施工时间:2016—2018年


在线阅读


城市中的建筑存在着一种空间图像与意义象征的共生关系:建筑物仿佛一件有传承脉络与研究文本的艺术品,藉考证、注解、说明,在文化与艺术的谱系中找到其内涵与价值的坐标。观者由此得出以知识架构为支撑的评鉴与理解。此时的建筑设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展演(staging)般的“呈现”特征,借助符号、隐喻、引证为其空间布局、功能排布勾画出历史与文化的纵深,彰显某种固有的场所意涵或概念投射。而一旦城市中的文脉论述或场所精神存在矛盾或混沌,建筑则要面对空间、图像、意义的生成与自觉的挑战及机遇,此时的取舍折射出设计师对建筑“自主”的理解与坚持,以及孤立与映照之间建筑物与外在元素的边界的弹性。


迹·建筑事务所(TAO)设计的海口寰岛实验中学初中部,位于海口市的海甸岛。在被高层住宅包围的现代城市环境中,设计师从学校的功能与场地的界定切入,经由体块划分与空间围合划分出虚实对比的区块,再经由象征性构筑物的点缀与收束来完成超越性的内容表达,在缺乏文脉的速生城市环境中,借助抽象手法,以基本的构成元素与图像组合塑造出外部边界清晰、内部自我指涉的建筑空间。空间的局部在建筑物元件的穿插勾勒下,框出带有周边城市片断的画面感,形成对外界的呼应。最终设计在光影、材料乃至气候印记的捕捉生成过程中,寻求关于教育思考与在地关切的意义,并提出了对于城市的见解与思路。


平面布局草图 ©华黎


走廊聚会单元草图 ©华黎


剖面关系草图 ©华黎


1 学校即城市


海甸岛是南渡江入海三角洲的小岛,北侧临海接琼州海峡,南边隔河与繁华的中心市区比邻。这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居住与度假社区。学校的基地选在海甸岛的东端,为胜景东路转弯处外侧的不规则地块。场地周边是多层与高层住宅小区,属于典型的商业开发项目。其立面外观与楼宇排布大多带有从户型、容积率到消费群定位的策划与设计痕迹,即所谓通泛(generic)类型的居住建筑[1],以满足长期居住与候鸟式度假的功能需求。小区绿地、植物与街道尺度相匹配,流露出安静悠缓的家居气氛,构成了城市的灰背景式的普通区域。这样的建筑组群是在都市化的速生阶段产生的,其形式与图像对应着彼时的审美取向、设计观念以及消费偏好,是一种时间性、概念性而非地域性、文化性的产物[2],在其功能性与商业性充分展开的同时,也欠缺场所应有的独特与排他特点。它们虽然与“城市的演化与本质相绑定”,却并不能反映城市的地域特色与历史脉络,更无从苛求其表现或深或浅的象征与意义。


有鉴于此,迹·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华黎希望学校成为一个与外界相区隔的、内向性的空间。教学、居住的建筑与活动的开放空间将构成自主的、互为映照的系统,而校园场地的边界成为空间与视觉关系的界限。在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堡垒”之后,建筑的内容、功能以及随之引申的象征与隐喻都限定在一个明确的实体范围之内。这个思路也避免了创造“纪念碑”的冲动,而安于在一个没有明显特色的城市区域内,让建筑成为功能上必要与形态上得体的存在,维持这一区块在整体上的(无特色的)特色,对城市及周边环境的理解与介入都将在内部的空间展现[3]。这一策略出自于设计师对建筑师角色的思索与定义,以及对介入具体城市形貌的方式的取舍。而寰岛实验中学的应对,也与迹·建筑事务所以往项目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4]


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场地被分成了两个区块,形成相互呼应的一对庭院。北侧沿墙是条形的四层学生宿舍楼,构成斩截的屏障。白色的横向线条与其后带褐红色面砖的多层住宅楼对比鲜明,使后者弱化为构图之外的散乱背景。宿舍与教学楼之间是运动场和带有下沉小广场的地下餐厅。开阔的空间几乎占到场地的一半,也比周边小区的楼间距要略宽一些,在视觉上带来某种公共空间的宏大尺度感,与主入口衔接构成铺垫与期待。偏南的部分是教学功能区,以长走廊串起各类教室,围合出一个抬升的小庭院。东侧和南侧是常规教学的教室,组合排布后形成严整的长界面,构筑起面向外部的明确边界。西侧是通透的短连廊,其外是居住区行车尺度的胜景东路的转角。透过建筑构件的白色横竖线条,远处的街道、高层住宅楼被框成风景般的有序图画,是仅有的带借景意味的处理[5]。教学区北侧面向操场的底层被架空,其上分布着各类专用教室,不同的体量对应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大阶梯自抬升的小庭院缓缓而下与操场相连,既是举行活动时的看台,也充作日常休息与休闲的空间。


教学楼北立面 ©是然建筑摄影


教学楼西入口空间 ©是然建筑摄影



食堂下沉广场 ©是然建筑摄影


舞蹈教室 ©是然建筑摄影


美术教室 ©是然建筑摄影


南北两部分近乎等分,在开放空间与围合体块的虚实对比中,以人行流线的穿插错落相互串联贯通。两个部分都以不同尺度的庭院为中心,两者之间组成由开放到闭合的多个互通与对望的层次变化。在外部边界的绝对性、明确性界定之下,设计师对内部的功能性、内容性的区分做了相应的模糊处理。不同空间的起承转合之处,从异质切换的界面变成触发新活动的场地,让变化、包容的丰富性给学校体制化的生活带来多元与变化的可能。最终形成华黎所期望的“学校即是一座城市”


2 教育与成长


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有一个根本的悖论:一方面它是体制的体现与延展,通过教化与规训使学生成为符合既有约束与要求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知识更新与创造突破又是现代社会状态下教育所期待的回报。由此,关于学校的设计必然会折射出设计师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与培养目标的侧重,甚至包含了对人与人性进行塑造的理想化的期许。迹·建筑事务所在研究过中学生每天的作息表之后,希望能在这种高度制度化、流程化的教育之余,让青春期的学生们拥有更具自由度与选择性的生活,进而尝试富有想象和未知的未来轨迹。如果说周边环境的历史和文化的缺失与匮乏,使得建筑得以展示“自主”,那么通过空间之中的生活内容来阐释对教育、青春与人文的理解,就让建筑师回归到某种古典的“创造者”角色:以俯瞰的、宏观的视野,在理念主导下规划出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远景[6]。具体到寰岛实验中学项目中,便是在空间中对交往与私密、理性与秩序、想象与超越的铺陈与埋设。设计的手法、建筑的构建成为昭示真知与观念的视觉与空间元素,营造出相应的具体体验。建筑物从引述或图解文脉内涵的具像存在,变为借体会与思考外在表象而展示深层意义的互动与共鸣,具体的操作就此被抽象的追求所置换。


华黎一直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③。在这里,联通各教室的长廊成了校内课余社交空间的重心所在:长廊环绕庭院一周,是通向不同教室的交通动脉,其宽度也略宽一些,具有一定的空间冗余供人滞留。长廊在各层朝向庭院的一侧交错挑出一些小阳台,学生可以驻足闲谈、俯瞰庭院。这是以三两同学为限的互动空间,作为半私密的社交选择,有别于教室之内在规则之下的交流,使得学生间小群体、小范围的相互联系得以展开,让被程序划定的整一班级之下,存在亚群体产生与维持的机会[7]。长廊同时衔接多组楼梯与坡道,各自有走向的变化,构成丰富多样的垂直交通流线。寄宿在学校的学生做出每一次新路线的选择时,或多或少能带来些许新鲜与变化的感觉。多重的可能性与选择性,显现出设计师试图以空间消解单一的、标准化的知识传输的努力,力图藉此带给学生们自我探索与自由组合的暗示。


柱廊及走廊聚会单元 ©是然建筑摄影


柱廊及走廊聚会单元 ©华黎


楼梯 ©是然建筑摄影


半室外活动平台 ©是然建筑摄影


半室外活动平台 ©华黎


操场看台 ©是然建筑摄影


坡道 ©是然建筑摄影


内外关系与边界划分中的秩序、理性与相应的扰动、变化,以及互相间的对比与切换,带给整个项目等级感与节奏感。设计师以严格、绝对且近乎单一的外立面处理手法界定场地外缘的建筑,让学校在模数、体量、色彩上迥异于外部住宅组团,形成一个别样却自足的小体系。在校园之内的边界划分就相对松动些,其间时常交杂一些随机的扰动与错位,鼓励着更具有探索性的空间穿越与功能颠覆。秩序在教学区块内的中央小庭院达到极致。在这里,建筑师设计了一系列高达14 m的大进深柱子,将环绕庭院的长廊的横向线条打破,营造出“以天为顶”的“殿堂”、“神庙”空间氛围。这些“巨柱”的存在[8],带给整个庭院一种以垂直感主导的、上升式的整一性,让裹在重重建筑之中的内部庭院具有了超出自身尺度的纪念碑性。借助光影变幻的塑造,在庭院中、长廊间游走的学生都被赋予一种在理性与恒久间短暂虚渺的感觉。物质的沉重和绝对与生命的灵动和飘忽相互映衬,让小庭院具有某种舞台的中心性与戏剧感[9]



中心庭院 ©是然建筑摄影


在小庭院相对收窄的西侧,一面十多米高的白墙构筑的“塔形空间”十分显眼。这个收束视线与流线的位置不免令人联想起欧陆城市教堂的尖塔或中国村镇的戏楼,而素净的墙面更是以一种纪念性的方式暗示着一个具象的纪念物的缺席[10]。白墙脚下环绕着浅浅的一池清水,绕行后进入后面的“秘密之塔”:一个通高的幽暗、狭小空间,其内侧墙面被涂成红黄蓝三色。光线从顶部的孔洞进入,漫射的渐变光感随着时间而变化强弱与角度,墙面色彩也随之产生由浅入深的效果。华黎希望这里是一个直击心灵、启发遐想的场所,成为糅合宗教性与戏剧性的神秘体验所在。这种空间设计与内容设定,揭示出建筑师对教育功效及学校机制所寄予的深厚期待,印证着学校作为微型城市被赋予的精神性与超越性的理想与内涵[11]。以彩色作为丰富性与戏剧化的代表,对应着学校整体的肃静白色基调,也表明了这一项目设计所秉持的强烈的现代立场[12]


秘密塔内部空间 ©是然建筑摄影


秘密塔内部空间 ©是然建筑摄影


3 从抽象到意义


海口寰岛实验中学初中部项目,是一次建筑在自主之中,在对功能和手法的应用基础上,经由对内容及其社会意涵的思考获得对未来的主动介入的动力,并尝试在空间塑造中投射对理想远景的期待。在周边城市状况所呈现的参照、引述与注解、借用缺失的情形下,空间设计的表达与活动内容的设定就具有了相应的社会与人文价值,从而承载着对人的期盼,以及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认知与向往。迹·建筑事务所在追求“学校即城市”这一结果的过程里,于功能、内容、形式、图像之外,为建筑获取了新的意义:城市的多元性存在与空间的理想化在速生城市化区块内得到共存,对空间的“创造”行为与“现代”立场转化为自我的可塑性与选择性的追求。教育的体制化本质在秩序与变化之间,被赋予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从目的到过程,从过程到意义”。意义产生于具体的操作与使用中,并折射出英雄前卫式的远景与寄托[13]


海甸岛的城市状态,是很多速生的都市化城区的写照。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在消费需求、技术指标、商业利益的合力之下,生产出大量的以供求与利润为考量基准的商业化空间。它们能够满足当下生活的便利要求,但无从提供更多的地域、历史、文化纵深,或者等而下之,借程式化的、标签式的形象包装搪塞[14]。这种人文层面的“真实性”(truthness)的缺失使得文脉意义上的“真”的梳理、描摹、回应失去了依据,也让视觉与物质的“真实性”(reality)变得不可信赖[15]。随之而来的,建筑层面在没有外在概念的坐标锚固之后,自主性得以回归,建筑物存在的理据变成以自身逻辑为出发与依托,其后产生的对于建筑物内容的解析与设定,都带有对物质化的使用情况与精神性的使用者观念的想象与塑造,从而成为对“真实性”的刻画、展示与期待。


在视觉可见、文本可述的再现性的设计表达不确定与不可行的时候,感受、认知与辨识之间便出现了偏移与不同步。现代立场与角度的处理原则,会把感受还原为印象及其反应,并将辨识不确定下的解释序列的崩塌作为塑造评判体系的机遇,进而凭借自身的以价值与理念支持的认知做出取舍,完成面对现实和当下的新意义架构的重构。此刻,旧有的视觉性、欣赏性以及审美性(源自感觉)标准便失去了诠释能力,而从设计者的手法、技巧中产生的新的构图、布局、建构、形式及图像便表现出“抽象”的特点[16],继而自形体、色彩、空间作为印象与体验的基础上,在与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与远景投射的共鸣中,重新理解与领会其内在的概念与意图,形成新的具有超越性概念的辨识。这样的抽象形成的辨识,具有源自于体验、解读、共鸣的带有过程序列的意义。这是具体的情境在当下的时间与在地的位置交汇时,由设计师的个人化印记的选择所触发的。它在抽象呈现中具有实体的存在基础与理念的延展脉络,是可以拥有群体理解与分享的个人化角度,因此也是有机与多元的表述。


走廊聚会单元 ©是然建筑摄影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教学楼二层平面图



教学楼标准层平面图


教学楼六层架空层平面图


教学楼剖透视


教学楼剖面图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均由迹·建筑事务所提供)


注释:

① 这里与“城市形式的一个片段、一个瞬间”的居住区域刚好相反。参见: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2.

②参见:深度报道:华黎新作—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 gooood谷德设计网微信公号. 2019-11-10.

③参见迹·建筑事务所的德阳市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项目,2008年开始设计,2010年完工。茹雷. 断裂与延续 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J]. 时代建筑 ,2011(3):86-95.

④Norman Bryson. Word and Image: French Painting of the Ancien Régim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参考文献:

[1] KOOLHAAS R. The Generic City[M]. New York: Monacelli Press, 1995.

[2]SUDJIC D. The 100 Mile City [M]. San Diego: A Harvest Original, 1992.

[3]华黎,朱竞翔. 有关场所与产品:华黎与朱竞翔的对谈[J]. 时代建筑,2013(4):48-51.

[4]金秋野. 落地生根——浅析华黎的建筑之“道”[J]. 建筑学报, 2015(4):18-23.

[5]华黎,姜楠,喻海文. 半山林取景器,威海 [J]. 建筑技艺, 2014 (1):45.

[6]MARIN L. Sublime Poussin [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7]华黎.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回顾[J]. 城市建筑,2012(2):87-93.

[8]ACKERMAN J. The Architecture of Michelangelo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9]FOUCAULT M. Manet and the Object of Painting [M]. 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09.

[10] MORRIS A.E.J.. History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4.

[11] VERNANT Jean-Pierre. Myth and Society in Ancient Greece [M]. New York: Zone Books, 1990.

[12] KANDINSKY W.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M]. New York: Dover, 1977.

[13] MARGOLIN V. The Struggle for Utopia: Rodchenko, Lissitzky, Moholy-Nagy 1917-1946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14] HOBSBAWM E. Inventing Tradition, Mass-Producing Traditions: Europe, 1870-1914// HOBSBAWM E., RANGER T. ,e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5] BRYSON 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Gaze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6] GREENBERG C. Art and Culture [M]. Boston: Beacon Press, 1961.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0年第2期 建筑教育通专之辩,茹雷抽象与意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作者简介:茹雷,男,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讲师,艺术理学硕士,利华休姆子爵基金研究学者


本期作品文章相关阅读


[1]王飞.容器的诗意与技艺:景德镇丙丁柴窑[J]. 时代建筑,2020(2):74-85.

[2]史建、董功.不是要把一个事做到完美才体现品质--对谈:长江美术馆[J]. 时代建筑,2020(2):76-97.

[3]茹雷.抽象与意义[J]. 时代建筑,2020(2):98-105.

[4]刘晨、刘通.拓荒记:朱锫和他的寿县文化艺术中心[J]. 时代建筑,2020(2):106-115.

[5]王辉.2019北京世园会植物馆设计故事的正叙和倒叙[J]. 时代建筑,2020(2):116-125.

[6]李凯生.乡村的思虑:空间方法的现代性之前[J]. 时代建筑,2020(2):126-135.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专题中的作品:

[7]李劢、翟玉琨.机器,还是有机体:由三座轻量校舍引发的理论思考[J]. 时代建筑,2020(2):62-67.

[8]伍端.逃逸的力量:“新校园行动计划”的批判性实践[J]. 时代建筑,2020(2):68-73.



更多文章

讲座 | 华黎: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博物馆

报道 | 他在云南峡谷造了一座私家庄园,因为太美,半年都舍不得用

驻场手记 | TAO 新寨咖啡庄园项目

文章 | 华黎在云南新寨咖啡庄园的学习式介入

访谈|华黎 x 王珞丹:两个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死磕

专访|华黎:我依然在思考,如何营造一个场所 

讲座|华黎:建筑,场地诱因下的建筑师个人表达

展览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更多项目介绍

作品|国际博物馆日特辑

作品|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方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二期建筑方案设计

方案 | 德阳小学

作品|天鹅湖湿地公园景观廊及观鸟塔

作品|海口寰岛实验学校

作品 | 孝泉民族小学


关于TAO

招聘丨TAO 2020春季招新

TAO | 回顾2019,展望2020

UED新刊|华黎:迹(TAO)十年









迹·建筑事务所官网 TAO Website: www.t-a-o.cn/
新浪微博 Weibo: @迹TAO
Instagram: @taoarchitects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村 241-15 号 100015 /
No. 241-15 Caochangdi, Chaoyang, Beijing 100015 /

项目咨询 / General inquiries & New business /
tel+86-10-84308646 / office@t-a-o.cn / 

媒体事务 / Press & Exhibitions /
tel+86-10-84308646 / media@t-a-o.cn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迹TA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