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提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12-26






2023年第4期

- 目录 -

作品及作家研究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成长:《爱玛》里的教育话题

周 颖 / 5

《呼啸山庄》中的社会流动与帝国逻辑 

于承琳 / 21

《忒拜城的葬礼》中的爱尔兰身份政治 

祁亚平 / 34

三色堇与《仲夏夜梦》中的情感复兴 

姚 琳 / 49

《耶路撒冷去来》中的以色列地方书写 

敬南菲 / 60


域外近著评论

世界体系视野下的世界文学观念重构

——评《叠合发展与不平衡:迈向世界文学的新理论》 

李孟奇 / 72

《罗伯特·洛厄尔回忆录》中的“文学发现”

殷书林 / 86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厄普顿·辛克莱《100%:爱国者的故事》与陶晶孙的创作转型:无产阶级文学翻译与传播的个案研究 

张天宇 / 98


动态研究

隐身于物,使之为实:《圣山启示录》中彼得·汉德克对保罗·塞尚绘画理念的诗学借鉴 

韩心童 / 113

从美国西部到阿拉斯加:《叛道之城》中的新型边疆书写 

金 浩 / 123

怀特海德的城市叙事与都市意象

——评《纽约巨像》 

承 华 / 136

佩列文科幻小说《超人类主义公司》的自然文本阐释 

刘怡彤 / 147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注释体例

 / 156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2023年第4期

- 内容提要 -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成长:《爱玛》里的教育话题

周 颖


内容提要:奥斯丁的所有小说都同教育相关,都涉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成长。《爱玛》中的女主人公频频犯错,几乎从头错到尾,常常让自己处于各种蒙羞的情境。爱玛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必须受教育,或者进行自我教育。本文从现实、想象和理想三个层面入手,聚焦女主人公的亲密关系,解读爱玛的道德觉醒与自我成长,并透过才艺教育、奥斯丁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与教育理念、小说施于女性的影响等话题,探讨女性小说与女性教育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爱玛》  亲密关系  自我成长  女性教育

《呼啸山庄》中的社会流动与帝国逻辑

于承琳


内容提要:《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种族“他者”希斯克利夫在英国成功实现社会流动的故事,至于他的成功之道,小说闪烁其词。将文本置于19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大背景下考察,可推测他的身世和出走之谜应与英帝国的海外殖民相关,帝国逻辑深嵌在他复仇的动机和行动之中。揭示希斯克利夫的社会流动与帝国逻辑的关联,可窥见维多利亚时期 “自助成功”故事的复杂性。

关键词:艾米丽·勃朗特  《呼啸山庄》 社会流动  帝国 

《忒拜城的葬礼》中的爱尔兰身份政治

祁亚平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秉承“户外日戏剧社”的“第五省”理念,试图以改编索福克勒斯悲剧来为重塑爱尔兰民族身份探寻新路径。在《忒拜城的葬礼》中,他基于源文本《安提戈涅》的叙事框架及其蕴涵的女性议题,重审爱尔兰性别政治,揭示爱尔兰父权文化对女性的禁锢与压迫,并借助哀悼仪式为安提戈涅及其代表的女性提供发声通道。希尼从民族身份层面审视爱尔兰的女性化政治隐喻,揭露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殖民史实,呼吁爱尔兰人消除殖民印记。他从跨国视角出发,借助对北爱冲突时绝食抗议事件的回忆,抨击美国后“9·11”反恐战争的残酷与暴力对人权的侵犯,表达出重塑民族记忆、共建和平未来的愿景。本文从改编视角切入,以《忒拜城的葬礼》为例,说明希尼如何在古希腊悲剧改编实践中融入爱尔兰身份政治议题,既赋予经典文本以新的文化内涵,又表现出打破单一、同质化的爱尔兰性,建构多元、融合化身份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谢默斯·希尼  改编  《安提戈涅》  《忒拜城的葬礼》  爱尔兰身份政治

三色堇与《仲夏夜梦》中的情感复兴

姚  琳


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在喜剧《仲夏夜梦》中赋予三色堇等植物汁液神奇作用,这一手法与盛行于16世纪的体液理论密切相关,体现了英国社会当时流行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情感认知方式。剧中暗含的对人的自然情感和个体理性的肯定,既展现了16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大众的普遍精神需求,也预示了17世纪将要出现的情感观念转变:人们的情感表达逐渐摆脱斯多葛学派长期以来的影响,人的自然情感被高举,情感的控制和失控及其政治后果随之也成为文学写作的热点,这一变化昭示着一场情感的复兴。

关键词:《仲夏夜梦》  三色堇  体液理论  情感复兴

《耶路撒冷去来》中的以色列地方书写

敬南菲


内容提要: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犹太民族记忆、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游客猎奇心理以及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下写就的《耶路撒冷去来》,蕴含着他对古老犹太家园的恋地情感、对现代犹太国家的支持、对中东“异域”风情的欲望、对巴勒斯坦的“他地”想象。贝娄在游记中书写的“地方”既非对以色列毫无根据的臆想,也不是对地理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旅行主体受先在经验影响,对异地的理解、阐释与塑形,与一套指涉真实空间的话语生产体系相关。

关键词:《耶路撒冷去来》  以色列  美国犹太人  地方

世界体系视野下的世界文学观念重构

 ——评《叠合发展与不平衡:迈向世界文学的新理论》

李孟奇


内容提要:本文将英国华威大学研究集体的理论著作《叠合发展与不平衡:迈向世界文学的新理论》置于世界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之中,认为该书以世界体系为核心,透过资本主义的叠合发展与不平衡重构了世界文学的观念,将之定位为对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进行书写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如何运用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来建构世界文学观念方面,重点关注了边缘文学对现代世界体系的书写,为边缘文学的经典性建立了理论依据。不过,这种重构的实践中也存在窄化世界文学范围,从而与世界文学背后的包容性格格不入的理论缺陷。

关键词:世界文学  华威大学研究集体  世界体系  《叠合发展与不平衡》  现代性

《罗伯特·洛厄尔回忆录》中的“文学发现”

殷书林


内容提要:《罗伯特·洛厄尔回忆录》于2022年8月问世,首度全文发表了《我的自传》等洛厄尔的散文作品,被誉为“史无前例的文学发现”。本文结合洛厄尔的诗集《生活研究》和书信等文献,比较分析这部回忆录与吉鲁版《罗伯特·洛厄尔散文集》中的相关篇章,探讨《罗伯特·洛厄尔回忆录》的重要价值。本文认为,洛厄尔的自传写作对其诗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堪称《生活研究》的序曲;还原版《在平衡的水族馆附近》等篇章,客观反映了洛厄尔的创作初衷,对理解其人其诗具有关键乃至颠覆性意义;洛厄尔关于福特、泰特、兰塞姆、艾略特、庞德、威廉斯、贾雷尔、贝里曼、普拉斯和塞克斯顿等人的回忆与评价风趣幽默,是深入研究其文学关系和散文特色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罗伯特·洛厄尔  《罗伯特·洛厄尔回忆录》 《罗伯特·洛厄尔散文集》

厄普顿·辛克莱《100%:爱国者的故事》与陶晶孙的创作转型:无产阶级文学翻译与传播的个案研究

张天宇


内容提要:厄普顿·辛克莱是美国揭黑幕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文艺思想和小说创作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陶晶孙对辛克莱长篇小说《 100%:爱国者的故事》的译介为线索,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视域中考察陶晶孙翻译该书的动机、方式及其本人的创作转型,发掘他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资源的吸纳和挪用,进而揭示外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作为关键动力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作家自身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辛克莱  《100%:爱国者的故事》  陶晶孙  无产阶级文学  翻译

隐身于物,使之为实:《圣山启示录》中彼得·汉德克对保罗·塞尚绘画理念的诗学借鉴

韩心童


内容提要:《圣山启示录》是彼得·汉德克经历创作危机时撰写的“归乡四部曲”之一,描写了作者两次前往圣维克多山,学习塞尚绘画理念、反思文学本质的旅程。汉德克视塞尚为导师,在塞尚晚年绘画理念“与自然平行之和谐”的启发之下,形成了对世界“观察-(隐身)-感受-(天启)-连接”的认知过程,领悟到了隐身于物、使之为实的写作理念。本文从汉德克的创作危机出发,分析汉德克对塞尚艺术理论的诗学借鉴,以阐明汉德克克服危机的方式以及转折阶段的创作诗学。

关键词:彼得·汉德克  《圣山启示录》  物  创作危机

从美国西部到阿拉斯加:《叛道之城》中的新型边疆书写

金 浩


内容提要:美国作家 T.C.博伊尔的小说《叛道之城》,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嬉皮士先后尝试在加州乡村和阿拉斯加荒野建立乌托邦社会的故事。小说中,阿拉斯加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成为美国“最后的边疆”。边疆也不再是白人开拓疆土,征伐异族的场域,而成为当代中产阶级年轻人逃离资本主义现代性、追求精神自由的去处。然而,《叛道之城》的边疆书写充满矛盾:一方面,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嬉皮士的反资本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对阿拉斯加的浪漫想象;另一方面,小说也揭示出嬉皮士对资本主义秩序的反抗是徒劳的,同时不断质疑和消解上述浪漫想象。本文认为,《叛道之城》的边疆叙事表现了嬉皮士一代的乌托邦冲动在历史和现实面前的脆弱无力,小说对“超越资本主义秩序”持悲观态度。

关键词:阿拉斯加  边疆  嬉皮士  资本主义  乌托邦 

怀特海德的城市叙事与都市意象

 ——评《纽约巨像》

承 华


内容提要: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的非虚构作品《纽约巨像》以碎片化的散文叙事对纽约及纽约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摹,展示了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纷繁图景。本文从城市空间书写、人和城市互动关系以及城市意象呈现的角度,解析怀特海德的城市叙事所蕴含的对纽约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怀特海德  《纽约巨像》  城市叙事  城市空间

佩列文科幻小说《超人类主义公司》的自然文本阐释

刘怡彤


内容提要:如何处理好通俗化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创作者的难题。俄罗斯当代作家佩列文集畅销书作家和后现代主义科幻小说家于一身,其科幻小说《超人类主义公司》既是严肃文学的经典之作,又是一本广受读者青睐的畅销书。本文运用乌克斯库尔的自然文本分析方法对该小说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提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摆脱建构主义理性羁绊而回归自然,以跨越时间的间离效果实现陌生化,从而放过读者并释放意义,敞开阅读空间。

关键词:佩列文  《超人类主义公司》  乌克斯库尔  自然文本



往期回顾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1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2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3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点击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