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互动 | 论文写作训练之《国际城市规划》文献评析(四)【连载】
作者:梁霞,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2015级本科生
文献选择:《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1期
文章A:张建召, 胡畔. 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点梳理与绩效考核空间模式初探——基于政府主体视角的实证建构[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1): 15-20
文章B:陈晓键. 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基于城市设施使用情况调研的分析和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1): 21-25
评析内容包括分别对两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设计分析,以及从研究视角、数据与案例分析、理论模型分析、综合比较分析等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的对比分析和评价。
1 文章A《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点梳理与绩效考核空间模式初探——基于政府主体视角的实证建构》
作者在开篇引言中首先提到我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城市功能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针对我国目前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作为公共服务三大涉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时代,须妥善研究和制定促进民生的政策,加强引导与控制,明确职责主体,严格进行绩效考核。在这里,作者已明确以政府视角进行本次研究,且重点在研究制定政策和绩效考核部分,其中,在研究制定政策时主要借鉴国内外政策经验,在绩效考核时引入空间思维,构建空间公平、空间效率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框架。
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框架设计为五个部分(图1)。第一部分在概述与背景中对整个研究做了初步的说明和阐述;第二部分以宏观视角探索顶层政策设计问题,通过对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经验研究,总结出对于我国的政策要点启示包括:立法先行、稳定支出、全面统筹、政社合作、层级清晰等;第三、四部分从微观层面引入空间思维,第三部分聚焦于空间公平效率评价,首先构建空间模式(图2)、界定评价指标,其次介绍可行的相关方法,最后以南京市都市区医疗设施评价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背景下,分析得出了南京市都市区下各辖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类型、特点与评定等级;第四部分根据前述实际案例与理论思考提出了初步的空间公平与效率考核框架(图3)。
图1 《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点梳理与绩效考核空间模式初探——基于政府主体视角的实证建构》研究框架
图2 空间公平与效率评价模式简化图
资料来源:张建召, 胡畔. 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点梳理与绩效考核空间模式初探——基于政府主体视角的实证建构[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1): 15-20
图3 空间公平与效率考核框架
资料来源:张建召, 胡畔. 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点梳理与绩效考核空间模式初探——基于政府主体视角的实证建构[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1): 15-20
2 文章B《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基于城市设施使用情况调研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在引言中就城市规划决策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而当前的社会现象表明公众对于城市发展各方面的诉求存在多元性,由此,作者从对西安的城市基础教育、图书馆、地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设施供给及实际使用情况调研入手,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使用中产生的种种错位予以分析。尝试探讨公众诉求多元化与城市规划决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逻辑,以期寻求充分反映公众诉求的城市规划决策途径。
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框架设计也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整体背景和总体思路进行了简单阐述;第二部分是对西安市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及使用情况的调研,包括西安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前后地面交通情况变化、西安两大图书馆使用情况、西安基础教育设施分布和使用情况;第三部分依据调研分析归纳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错位问题,包括规划决策预期与使用的错位、公众的阶段性诉求与供给的错位、规划规范要求与现实需求的错位;第四部分在城市规划领域公共决策的基本结构和程序的基础上,尝试对公众诉求和城市规划决策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提出公众诉求与城市公共政策之间形成一个外循环,城市规划编制过程是城市公共政策决策循环过程中的内循环(图4);第五部分是对于充分反映公众诉求的城市规划决策思考,从观念转变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提出反映公众诉求的城市规划决策思路。
资料来源:陈晓键. 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基于城市设施使用情况调研的分析和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1): 21-25
3 对比分析评价
3.1 研究视角
文章A强调顶层设计,关注微观空间,是鉴于“政策引导”和“考核约束”在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宏观顶层政策设计和微观空间绩效考核模式视角,对国外政策经验进行梳理总结,阐述对我国的启示;针对政策体系空间思维和方法的缺失,构建空间公平与效率的评价模式。
文章B着眼现实调研,重在逻辑分析,从对现实情况的调研入手,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使用中产生的种种错位,探讨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内在逻辑,并从观念转变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提出反映公众诉求的城市规划决策思路。
3.2 数据、案例分析
文章A构建空间模型,实证典型案例。依据建立的空间模型,通过对南京市医疗设施的实证分析,得到南京都市区医疗设施布点的空间效率数据和考核结果,论证了空间模型的可行性,并为绩效考核框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案例与模型契合度高,属于实证分析。
文章B分析调研结果,论述核心逻辑。通过对西安市地铁线、图书馆、基础教育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归纳总结出在追求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决策的情况下,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错位问题,进而提出公共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内在逻辑,属于规范分析。但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由调研所得出的结论与其提出的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内在逻辑之间的关联度比较弱,数据和案例没有为文章核心研究部分提供足够支撑。
3.3 理论、模型分析
文章A构建了空间模型和考核框架,再通过典型案例实证分析,研究理论性、系统性、实证性强。
文章B中没有模型基础,而是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最后在现有基础上对公众诉求多元化与城市规划决策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内在框架,整体理论性较强。
3.4 综合比较评价
注:未标注来源的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相关阅读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