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汇 | 罗马遗址沉浮记(一)古罗马遗址与西方废墟情结【连载】

杜骞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8-19

【编者按】本系列为本刊已录用文章《从罗马“古迹区”百年保护历程看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及共生》一文的番外篇,是作者多年研究积累所得。在此感谢作者对本公众号的信赖和支持!


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每况愈下。410—550年,西哥特和汪尔达人入侵罗马并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破坏,城市人口急剧减少。古罗马广场一带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宫殿损毁、废弃(图1)。同时由于排水管道缺乏维护导致堵塞,处在低洼地带的古罗马广场逐渐被掩埋,在基督教发展新纪元中被边缘化。

 

图1  西哥特人对罗马的洗劫

资料来源:Sack of Rome by the Visigothson 24 August 410 by J N Sylvestre 1890


中世纪的罗马暗淡无光,衰败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异教徒神庙纷纷被改造成基督教教堂,大型公用建筑被或被解体,或转变为面目全非的民用建筑,从建筑构件依稀可识别出古典时代的遗风(图2)。古罗马广场依旧被忘却在城市的一角,成了牧羊人的草场。

 

图2  涅尔瓦广场10世纪景象推测

资料来源:Studio Inklink 2007


文艺复兴带来了对古典文明的重温,却远远不是古罗马遗址的复兴,相反成了新一轮破坏的开始。16世纪伊始,罗马的建筑工地如火如荼,却呈现出矛盾的景象:一边在大量模仿、引用古典元素作为建筑装饰,一边却在毁掉这些古典元素的母体。教皇勒令禁止私人对古罗马建筑和大理石雕塑的采挖,但真正目的是保证自己对这些建筑材料的独享。这些举动引起了当时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担忧,1517—1519年,拉斐尔受命于教宗利奧十世(Leone X)负责城市建筑的营造,他在给教皇的信中谴责了当时对古罗马遗迹的破坏,罗马这个不朽之城在他看来已空剩骨架,不见血肉。

 

图3  1557年的罗马(红框为斗兽场所在区域,左上角为放大图)

资料来源:Nicolas Beatrizet Speculum Romanae Magnificentiae


古罗马广场最大的浩劫在1566年,由于教宗庇护五世(Pontificio di Pio V)要营造法尔内塞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和喷泉,位于奥古斯都、恺撒、图拉真广场的建筑大理石被扔进焚化炉,用于烧制石灰。根据建筑师皮若·里格力欧(Pirro Ligorio)的描述,当时的破坏行为有如暴风骤雨般疯狂,一个月时间拆毁一座庙宇。此时的古罗马广场俨然成了古典文明的火葬场。


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慢慢延伸到了城郊一带,16世纪晚期,遗址周围出现了零散的居民区(图4)。

 

图4  1593年的罗马

资料来源:Antonio Tempesta


到17世纪,一条林荫道已经将城市与古罗马遗址区连接了起来(图5,图6)。

 

图5  1705年的罗马

资料来源:Nicholas De Fer map Rome

 

图6  从卡比托利欧山(Campidoglio)俯瞰古罗马遗址

资料来源:Graspard van Wittel (1653-1736)


不难想象18世纪的古罗马广场,浮现于地坪之上,尺度异乎寻常的建筑残垣依旧诉说着帝国昔日的荣光(图7),经过此处的旅行者会惊异于这一雄奇的景象并向人们描述。

 

图7  1747年的古罗马遗址

资料来源:Paolo Panini


印刷技术的成熟以及意大利艺术家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的版画(图8,图9)都进一步扩大了古罗马遗址的在欧洲的知名度,一时间,探访罗马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图8  1756年的涅尔瓦广场

资料来源: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图9  君士坦丁凯旋门与斗兽场

资料来源: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歌德1786—1788年造访罗马时写道:


此刻我在罗马,宁静,此生难得的宁静……我年轻时所有的梦想现在眼见为实,早年记忆中的版画——我记得父亲放在房间里面的几张罗马的图片——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它真实的面貌。罗马,我早已通过油画和雕版印刷插图认识了它,想无论如何要去古老的世界寻觅,现在所有都呈现在我眼前。如同我之前想象的一样,但所有都是新鲜的。我所看到的和我所想的竟如此贴近,没有任何违和,但一切却变得如此精确,如此鲜活。

 

图10  歌德在罗马 (1787)

资料来源: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


狄更斯1884年的意大利游记中写道:


街上都是忙忙碌碌的人们、车马和平常的来往行人;此外,还有许多叽叽喳喳的外国人。它不是我心目中的罗马——那个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想象中的罗马,那个颓败、倒塌、一片废墟、沉睡在太阳底下的罗马。


这竞技场给你的印象便只有寂寞、令人敬畏的美和满目的荒凉了,就像一阵缓解了的悲伤。也许,在你一生之中,从来没有一件与你自己的爱和痛苦并非直接相关的事,会使你如此感动,如此激动。


在艺术家、诗人的浪漫情怀影响下,古罗马遗址早早就被笼罩上悲情怀古的基调。它兼具繁华与衰败的双重性,再浩瀚的帝国疆域与丰功伟绩最终不过浮梦一场。西方文化对废墟的迷恋与东方传统文化对“大团圆”式结局的期待南辕北辙。也因如此,这些古迹在欧洲看来是不可复原的,与其归咎于技术的局限,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悲剧式”文化情结使然。倘若有一天遗址被修复得完好如初,它反而不再完整了。


作者:杜骞,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文化遗产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

意大利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以皮埃蒙特大区为例

不仅仅为了游客:论历史城市景观在当代宜居城市中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

大巴黎地区——漫长历史中的四个时刻

中国历史的另类解读——马立博《中国环境史》

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