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日本城市为何不是千城一面?——基于城郭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抢先版】

冉奥博 刘佳燕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日本城市为何不是千城一面?——基于城郭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作者的题外话】这篇论文是笔者“无心插柳”之作,因为它既不是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也不是有意为之的研究。之所以撰写该文,是源于在东京工业大学求学时,授课老师的一句感叹。2016年秋季学期,我选修了“日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授课教师是曾任日本城市规划学会会长的中井检裕教授。在结课展示的最后一页PPT,我放了杭州、重庆两座城市的照片,推荐大家去旅游。中井先生问这是不是上海,我回答说不是。中井先生笑道,中国的城市看上去太像了。这句感叹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日本城市不是千城一面?虽然这个问题可分析的角度很多,但因为我在东工大主要研究城市史、土木史,以及对传统建筑的浓厚兴趣,我选择从传统城郭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城市的空间特色塑造。


也正由于在写作初期没有严格规范,文章初稿在案例选取和分析框架方面不甚严密。一位外审专家对此提出具体且详细的意见,推荐了大量相关文献,并撰写了近2500字的审稿意见,对文章完善帮助很大。写作过程中,补充文献非常困难。一是由于二战前的历史文献居多,二是因为日本文献资料的电子化程度低。东工大的同学们帮忙在国会图书馆复印资料,在日本购买书籍并邮寄回国。在此,笔者衷心感谢论文形成过程提供帮助的诸位。


中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千城一面问题,其背后是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虽然也曾面临类似问题,但总体治理成效较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分析日本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有多种角度,本文选取日本城郭(下称“城郭”)作为切入点有两点原因。第一,城郭是日本古代城市的基础,特别是近世以来;第二,城郭能较好地连接起历史与当下。


不同于中国城郭,日本城郭是指利用土木工事或者自然条件构筑的防御空间及空间上的建筑群。城郭研究有五大要素:地选地取(地势及周边地理环境)、绳张(土地相关的要素,如形状轮廓、面积大小等)、普请(土木工事相关,如壁垒、壕沟等)、作事(天守、橹或屋敷等建筑)【天守是具有瞭望、指挥功能的日式城堡;橹是起防御、警戒作用的建筑,类似于哨站;屋敷是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建筑】(图1)、城下町设施【以城主居住的城郭为核心的城市,是日本古代城市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日本大部分城市的历史来源。城下町设施是指城下町相关的空间、建筑要素】(图2)。城郭研究开创者鸟羽正雄指出多数研究关心作事,对地选地取、绳张、普请的研究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结构、空间区位、更新手段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城郭如何塑造城市特色。案例选择基于内田顺文的城市意象研究。


图1  以松本城为例说明日本古代城郭的几大要素

 

图2  犬山城的“城”和“城下町”


在内部结构方面。从地选地取、绳张、普请、作事四方面,分高低、面积、轮廓、垒(大小)、垒(封闭)、堀(护城河)、天守、桥等八小项进行分析。拥有天守的城郭在城市发展中强化其文化功用,控制其周边地区开发,突出天守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视角感知(图3)。没有天守且垒范围较大的平山城和山城,在设计上突出自然环境,人造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补充(图4)。没有天守,但绳张面积较大的城郭,通常被塑造为都市休闲、观光商业、宗教活动等区域,以提升地区活力和生活品质。


图3  远景中的熊本城天守

 

图4  从仙台城远眺仙台市


城郭的边界轮廓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路网形态:规则轮廓通常带来规则路网,不规则轮廓则会带来比较自由的路网形态,但也可以通过城下町规范路网。垒封闭程度直接决定空间之间的交流以及功能的互通,堀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当垒的封闭性较强或者堀的规模较大时,城郭与周边空间的交流会受到一定影响,并对设计风格产生影响(图5)。桥的总体作用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不论是在直接的物质层面还是在仅存的精神层面,都使人们身处现有空间中,能够产生对于传统的追忆(图6)。

 

图5  巨大的垒隔绝了空间交流


图6  极具象征意义的皇居二重桥


在空间区位方面。根据城郭在城市中区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边缘型(图7)。城郭在城市中的不同区位带来差异化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土地开发强度。对单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周围地区会形成多功能复合中心;对双中心型而言,城郭及其周边地区通常担负行政、文化等传统城市职能,火车站及其周边负担交通、生产、新兴商业等现代城市职能;多中心型则包括城郭、火车站等多类型区域(图8),但会通过交通实现功能互动;边缘型中城郭与城下町通常会得到较好保留,保持历史风貌。

 

图7  根据城郭在城市中区位的不同对城市的分类(左上:单中心的松山市;右上:双中心的会津若松市;左下:多中心的金泽市;右下:边缘型的犬山城)


图8  融合传统日本风格的金泽市火车站


虽然城郭的外部空间结构类型与城市规模有一定关系,但都通过“点(城郭)—线(城下町、街巷)—面(城市整体)”的格局丰富和塑造了城市空间特色;都是从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范围的整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保护。


在更新利用方面。城郭从江户时代就经历不断的更新利用,有破坏性的,也有保护性的;各个历史时期城郭所经历的不同变化深刻塑造了当今日本城市的独特性。更新利用的主要方式,一是改建为园林或公园,既有如金泽城中兼六园那样的江户时期传统造园手法(图9),也有20世纪初利用近现代公园设计改建的弘前城(1903年开始有规划地种植樱花,图10)等,这些公园也成为日本城市绿地和全国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1)。

 

图9  在江户时代由金泽城的一部分改造而成的兼六园

 

图10  弘前城的夜樱

 

图11  先后由传统造园家广濑万次郎、日本近代园林之父长冈安平设计的高冈城公园


二是复建城郭,第一次高潮是1960年代,源于战后日本经济腾飞,复建建筑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图12)。第二次高潮从19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源于各地试图通过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对人居环境的日益重视,以及打造观光名片带动旅游业发展。这一阶段的复建崇尚修旧如旧,多采用木造结构(图13)。

 

图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阪城


图13  木造复建的名古屋城本丸御殿


无论是破坏、保护还是重建,每个时代的更新利用都在城郭中留下了印迹,而非简单地用重建去代替破坏。这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更新利用的叠加,为日本城市的景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特质。城市作为一个连续演进的社会空间载体,和谐与冲突并存其中,不能以一种风貌去完全代替另一种风貌(图14)。


图14  山形城东大手门与现代化铁路构成的冲突


作者:冉奥博,清华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联培硕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佳燕,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日本《景观法》制定过程中的基础研究展开及其方法构架——以关键人物西村幸夫为中心

日本城市史漫谈【连载】

鉴书堂 |《战后日本经济史》

“连锁型”都市再生策略研究——以日本东京大手町开发案为例

日本的乡村驿站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