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18/6-1)

徐苗 杨锦坤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10


30年演变后的都市圈:城市边缘的社区、邻里和街道形态的研究

The Evolving Metropolis After Three Decades: A Study of Community, Neighbourhood and Street Form at the Urban Edge

源自: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8, 23(5): 624-653

作者:Mahbub Rashid

推荐: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xum@cqu.edu.cn


一篇20多年的高被引文献研究了旧金山湾区的八个郊区,并在社区、邻里、街道和住宅的范围内观察了随时间变化给该区域造成的形态特征影响。本文在前者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用GIS数据、卫星图像和人口普查数据,对相同区域进行了更加可靠的分析,以确定过去30年的变化,并重新测试其原始发现的有效性。


作者首先确立了研究区域和形态学研究的范围尺度(社区和邻里),分别对八个区域在社区范围内的街道模式、密化模式和土地利用模式,邻里范围内的住宅街道模式以及个别街道、地段和建筑物进行分析归类,同时这些主题下还纳入多个要素作为评估依据。研究结果支持并扩大先前论文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整体预先存在的形态模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社区街道和土地使用模式只产生了轻微的变化,但同时更多的社区通过小规模发展出现致密化的特征;邻里街道模式中的住宅单元较之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的街道类型;新住宅开发项目也显示了以前未能识别的类型。作者在结论中指出:通常来说,在城市中心的规划设计往往会桎梏于原有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阻力,而城市边缘往往给予设计师更多的空间来实现他们的构想。然而,研究结果指出这些区域形态和结构并没有在几十年间发生显著的积极变化,当然这也不只是单方面的原因,个体的愿景难以撼动整体的意志。尽管如此,研究区域中观察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例如人均收入,密度和种族多样性的增加。此外,这些城市边缘区域的形态特征与人口和房价中位数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的增加会提高住宅的密度和多样性,而后者的上涨则会因为居民对隐私性的需求而降低住宅密度和多样性。



街区密度和类型如何影响城市活力:中国深圳的一项探索性分析

How Block Density and Typology Affect Urban Vitality: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in Shenzhen, China

源自:Urban Geography, 2018, 39(4): 631-652

作者:Yu Ye, Dong Li, Xingjian Liu

推荐:杨锦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yangjk5@mail2.sysu.edu.cn


随着中国城市化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发展,城市活力和多样性理念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例如,随着收入水平和对宜居性需求的不断提高,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空间的质量。虽然城市形态学的传统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研究个别地点的形态和活力,但收集全市范围内有关城市形态和城市活力的数据通常是很困难的。迄今为止,对中国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和城市活力之间的关系研究有限。本文采用开放的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形态与城市活力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探讨街区密度和类型如何影响城市活力。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类型比建筑密度在引导城市活力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更具体地说,即使考虑到建筑密度的影响,“块状”和“带状”街区类型也会对城市活力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这项研究可以运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城市规划设计。例如,可以开发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计算单体建筑设计的形态特征,并利用相应的数量加权将这些特征“转换”为“活力”。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18/5-2)

期刊导航(2018/5-1)

期刊导航(2018/4-3)

期刊导航(2018/4-2)

期刊导航(2018/4-1)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