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中国乡村风貌保护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抢先版】

张立王丽娟李仁熙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中国乡村风貌保护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本文为同济大学张立老师主持的住建部2015年“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同济大学会同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深圳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宁市规划设计院等共计10所高校及研究单位,对全国13省480村开展了调查,面对面访谈了7578位村民并完成问卷(图1)。同时,张立老师与韩国釜山大学李仁熙教授的研究团队在2015-2017年共同承担了韩国社科基金支持的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这些工作为作者全面理解中国乡村风貌问题和成因并提出对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1  480个调研村庄分布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传统空间和文化的传承正不断遭受冲击。西方国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亦经历了乡村风貌建设的种种问题,可以说乡村风貌的维育和建设是国际性议题。本文以乡村风貌构成要素为指引,分析乡村风貌面临的危机,探究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成因,结合若干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了加强中国乡村风貌保护的若干策略。


结合调研,发现当前中国乡村风貌面临的若干困境如下。


(1)地域特色渐失,城市表征显著。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的同一性和城市化,或表现出“半城半乡”的混沌之象。部分村庄被经济利益驱使或追求现代建筑材料的便捷省力,乡村风貌愈加脱离传统(图2)。或是迎合游客而忽视当地特征,建设各类体量夸张、同质化休闲度假区(图3);拷贝西式建筑或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式和乡土建筑,植入所谓的情怀和乡愁。

 

图2  某地农村新房(左)严重脱离传统乡村建筑风貌(右)

 

图3  西南某省重要水体周边的村庄旅游开发建设


(2)乡村场所景观杂乱化和人工化凸显,田园环境的去乡土化和去生态化趋向明显。钢筋混凝土的普及进一步冲击着田园乡土风貌,道路沟渠快速硬化、建筑材料迅速取而代之等问题随处可见。图4为南方某省的村庄,原地域特色的传统村居形式以传统黑瓦白墙、木结构为主,由于木结构容易受潮和受虫,目前已基本被水泥砖房取代。


图4  南方某省某村,水泥和砖取代了传统的木结构


(3)村庄社会逐步解构,村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均难以接续。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解构,村庄的老龄化和空心化(图5)导致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接续困难,也造成乡村物质环境维护的艰难。

 

图5  人烟稀少的传统村落


而造成当下乡村风貌困境的成因主要在于:一是交通的便利性加剧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入侵。交通设施快于乡村建设导则和观念的完善,也为城市工业文明向乡村的快速导入提供了条件。


二是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导致场所景观受到破坏。近年来,国家充分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但在某些地区却带来“建设性破坏”(图6)。


图6  某地中国传统村落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的比较


三是村民和基层政府认知能力低导致田园风貌被忽视。村民和基层政府对乡村风貌保护的认识不足,缺少审美和文化传承的认知。


四是村庄传统的割裂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迷茫。经历了“破四旧”和“文革”之后,基于血脉宗族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逐步被贴上了封建和落后的标签,村民自卑心理逐步显现。


五是村庄的认同感出现分化,传统的风貌资源不被认可(图7)。年轻人对于村庄普遍缺乏认同,留守人口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困难。


图7  村民认为村庄环境中最需要保护的方面


六是村民积极参与的缺位导致乡村风貌维育缺少支撑。村民空有建设热情(图8),长期缺乏参与机会,之前政府大包大揽的快餐式的建设行动导致村民对政府投入愈加依赖,被动接受成为惯性。


图8  村民对村落景观环境是否关心


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重视对乡村风貌的建设和保护,且有必要融合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重建文化自信,传统传承要与时代相融。我们走访过韩国、日本的一些村落,他们由于挖掘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以资源特点为基础,在很多地区成功塑造了独特的乡村风貌(图9)。

 

图9  日本大分县日田市小鹿田皿山・池ノ鶴地区的陶艺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突出村民主体,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放眼日韩,乡村地区的民间团体非常多,用以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例如,我们考察过的韩国釜山市近郊的甘川文化村,通过“政府+居民+专家团体+艺术家团体”的协同方式,把一个破败落后的城边村转变成韩国有名的艺术文化村,很多知名韩剧在此取景(图10)。

 

图10  韩国釜山市甘川文化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统筹分散的资源,体系化支援扶持。韩国政府早先的农村支援工作同中国类似,条块分割严重,效率低下。但是韩国政府积极总结经验,2000年将原分属不同政府的主管部门整合,改变推进方式,触发村庄的内生改造机制。


(4)立足国情,立法保护乡村风貌。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要尽快立法名曲“乡村风貌是公共财产”,立法保护乡村风貌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路径。


(5)强化乡村理论研究,服务风貌维育。避免再出现以城市规划手段建设乡村的现象,而非“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编制乡村规划”。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2018年底短短一年时间各地的乡村建设和投资如火如荼,正在极大改善着农村人居环境。但是笔者担心的是,在巨量投入之下,我们的乡村是否已经准备好,我们的乡村传统风貌承受外力冲击的能力到底如何?大量已经发布和即将发布的乡村振兴规划能否充分重视乡村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国家各部门职能分工的重新划分是否会对乡村风貌保护形成积极的合力?社会各界是否已经认识到传承乡村传统风貌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种种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不仅仅是在科学研究,也在具体实践和宣传上(图11,图12)。


图11  调研途中陡峭的山路(云南澜沧某村)

 

图12  调研团队与农民的合影


从国际经验来看,乡村风貌保护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文中未标注来源的照片均来自480村调查资料


作者:张立,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王丽娟,硕士,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李仁熙,韩国釜山大学建筑大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农村社区内在活力营造机制研究——以台湾龙眼林社区为例

台湾地区的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对大陆农村地区的启示

从“光辉城市”到“美丽乡村”——荷兰Bijlmermeer住区兴衰对我国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法国乡村复兴过程中文化战略的创新经验与启示

缺乏公共产品常态供给机制的乡村建设能够可持续吗?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