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城市更新与地方经济——全球化危机背景下的争论、反思与启示【抢先版】

王一名伍江周鸣浩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城市更新与地方经济——全球化危机背景下的争论、反思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自19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全球化浪潮。资本流动导致全球城市间相互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全球市场上吸引投资的能力。在建成环境方面,竞争中的地方政府需要建造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以激发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因此,通过对已有建成环境的提升和大规模再造来重塑城市景象(图1),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治理的一个普遍特征。而城市更新则作为最重要的城市景象再造方法,加入资本全球化进程,并成为实现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工具。
 

图1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城市更新前(左);更新后该工业码头被重塑成赌场、高档餐厅和游艇码头(右)
资料来源:左图源自darlinghabour.com(2019-06-12),右图为作者拍摄
 
而同时,旧城和城市衰败区域里的大部分居民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工作机会被外来人口夺走,土地被征收,诉求被排除在城市开发决策者的考虑之外。而大约在2007年之后,全球化出现危机,资本的全球流动受到明显制约。2007—2018年间,全球流动资本总量在GDP总量中的占比从约5%锐减到1.5%左右(图2)。全球化危机使得城市更新在地方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
 
图2  2007—2018年全球流动资本总量和外资直接投资(FDI)流动总量在全球GDP总量中占比的变化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 The global list[J]. The economist, 2019, 430(9127): 17-20.
 
其一,以吸引全球流动资本为目标的城市更新活动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逐渐凸显。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1990年代和21世纪初,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流动资本而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兴建了大量“经济空间”,却忽视了“生活空间”的建设。而全球性资本在流动到一个城市后仍然会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旦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它便会抛弃自己创造的建成环境,去追逐更高的利润。地方政府在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经济空间”的创造,而忽视建设有吸引力的“生活空间”为城市吸引足够的人口并为其提供土地需求。那么当资本撤出后,大量失去使用价值的建成环境会使地方经济快速陷入危机。
 
其二,在全球化受阻、民粹主义重新抬头的背景下,不少西方国家开始强调城市更新的社区属性,即通过城市更新来强化城市的“生活空间”(图3)。“生活空间”的壮大一方面可以协调城市空间过度商品化带来的地方经济结构失衡,降低经济风险;另一方面,正如哈维所指出的,通过强化当地社区力量来构建反消费政治(anti-commodification politics)是降低弱势社会群体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受伤害的最有效途径。
 
图3  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在过去10年间通过城市更新在贫民窟中建设的图书馆、公共空间(左)和公共步行交通设施(右)
资料来源:左图源自iwan.com (2019-06-12);右图源自travelexperta.com(2019-06-12)
 
对于处在全球化危机中的中国,城市更新活动在我国城市地方经济中同样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城市更新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在我国地方经济中发挥创造“经济空间”、吸引流动资本的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绅士化、社会隔离等弊端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城市逐渐凸显,因此,中国将来的城市更新也需要营造“生活空间”,在抵抗流动资本对地方经济、文化侵袭方面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鉴于城市更新在中国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我们需要对发挥不同作用的城市更新采取有区别的治理模式。发挥社区属性的、以创造“生活空间”为主要目的的城市更新活动,在抵抗地方经济遭受全球化冲击,维持稳定的地方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类城市更新创造出来的空间却往往难以吸引投资,因为它们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类城市空间的特征类似于“公共品”(public goods)。在这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并提供公共资金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创造“经济空间”为主要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虽然能为地方带来经济增长,但为私人投资者和开发商牟利是这类城市更新项目不可避免需要承担的职责。该类更新项目创造的城市空间具有“私人品”(private goods)的特征。对于这类城市更新项目,政府应该控制公共财政投资,尽量发挥市场机制来筹集项目需要的资金,以避免在外来资本大量流出或投资流入受阻的情况下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和危机。同时,为避免投资者完全按照资本逻辑来塑造、使用城市空间,在这类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加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
 
作者:王一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wangym.chn@foxmail.com
伍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wujiang@tongji.edu.cn
周鸣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zhouminghao@tongji.edu.cn
 
延伸阅读
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的转型再生——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经验
鉴书堂 |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
城市废弃铁路更新的融资机制解析:以美国亚特兰大环线税收分配区政策为例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