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法国疫情日记(十一)目睹两次紧急救援——记疫情下的巴黎老人

Editor's Note

以下为本刊法国站联络员李明烨的《法国疫情日记》。谢谢明烨的记录和分享;也祝她和家人平安度过这次危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游牧民族在法国 Author 游牧一家

法国疫情日记
(一)3.16  |(二)3.17  |(三)3.18  |(四)3.19 |(五)3.20  |(六)3.22  |(七)3.23  |(八)3.25 |(九)3.27 |(十)4.25


5月8日

巴黎的五月,春雷乍响,气温回暖,新闻里反复播报着5月11日解禁的消息——疫情似乎在渐渐远去。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过去的两个月或是一场停课的狂欢,或是难得的亲子时光,至多是几个月收入的损失,亦或经历一场有惊无险的疾病。而对于老年人,这更多是一场生离死别。截至5月6日,法国新冠肺炎患者死亡25531人:约 89%的死者为6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院更是惨不忍睹,9471位老人死于新冠,占死亡总数三分之一以上。

(来源:statitsta.fr)


或许因为从小与爷爷奶奶同住,我对老年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十多年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由于语言不通,性格内向,我一时难以融入法国年轻人的圈子。从那时起,我认识了几位法国老人,无论是学校的老师,实习公司的忘年交,还是楼里的邻居,他们大都友好亲切,有着法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们心态开放,擅长倾听,乐于交流;但他们也往往远离子女,孤独寂寞,渴望关注。

这里记录下我周边的几位老人:疫情下,他们或感染新冠,或有其他病痛,或忍受寂寞煎熬,过得不易。

W先生


自从一年前搬入巴黎十六区这幢奥斯曼建筑,我对小巴黎的老龄化有了直观认识——整幢楼里几乎二分之一是老年人。
 
W先生住在我们楼上,但搬进来好一阵,我都没有感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次我和女儿与他在电梯口碰到,礼节性地问候后,我们同进电梯。瞬间一股浓烈的异味传来,我女儿忍不住捏起了鼻子。我尴尬地回避着老人的目光。下了电梯,我回望老人一眼,他向我报以抱歉的表情。后来,听门卫说起W老人,他60多岁,已在楼里住了三十年,过去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在六年前去世后,他就一人独居,疾病缠身,自理困难。
 
3月初,疫情迅速在巴黎蔓延,但此时还未封城。我从外面回来,刚出电梯就听到呼救。我循声走上半层楼,只见W先生整个人靠在楼梯扶手上,脸色苍白,大口喘气。我问道:“先生,需要我打急救电话吗?“”好,心……心……脏……病“我立马拨电话。但是疫情下医疗急救电话根本打不通,我焦急万分,冲下楼找门卫。无奈门卫不在,我只得回到楼上,重新拨打消防电话(另一个急救号码)。幸好拨通了,经过一番询问,对方回复立马赶到。
 
10分钟后,急救员终于到了。我才舒了一口气。等待时,我问老人要不要联系家人朋友。老人摇摇头,断断续续地回答:“我一个人……夫人您人……真好。”
 
接下来的日子,停课、封城,整个巴黎都安静下来。直到四月中旬,一阵急救车的鸣笛声传来,接着楼道里发出急促的脚步声,然后是楼上的敲门声——声音越来越响。我们忍不住开门。只见楼道里站着一队急救员。此时,门卫和我们打招呼,询问我在上次急救后有没有再见到W先生。我说没有。门卫告诉我,上周一W先生终于出院回家,可是从上周五起W先生再没有取门卫放在门口的信件,电话也不接。门卫几次敲门都无人应答,便觉情况不妙,打了急救电话。
 
由于始终无人开门,急救员只得到对面楼上查看W先生家中情况。在尝试撬门未果后,他们最终通过走廊上的窗子打破了W先生家的一扇窗户,翻窗入内。一阵搜查后,门卫告诉邻居们,W先生不在家。
 
终于不是最坏的结果——我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但没有人知道W先生去了哪里。

急救队员通过此走廊上的窗户实施救援

X先生


X先生是我的前同事。70多岁的老人,精力依旧充沛,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风雨无阻,吃饭比年轻人还香,演讲三个小时不知道累。谈到法国的退休改革,他觉得不可思议,人活着就是要工作才有意义啊。
 
记得一次,我在办公室加班,为一个问题发愁。X先生以他一贯的法式幽默,说道:“不用这么发愁。可以确定的是,凡人皆有一死(on va tous mourir)。”顿时,我豁然开朗。是啊,眼前这点事算什么呢?
 
虽然离开了公司,但偶尔也会向X先生问候。疫情下,我给X先生发了个短信问他是否安好。结果,他回信道,短短两个月内,他接连遭遇了两次病毒,先是在二月份得了带状疱疹,之后又在三月末感染了新冠病毒。整整两个月,他都在孤独、病痛中煎熬,既不能工作,也不能阅读。不过,他最终还是康复了!!言语中不无骄傲。
 
是啊,对于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说,感染新冠无疑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更何况,X先生曾提到他在若干年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
 
在短信结尾,X先生得意地说,等解禁后,一定要好好聚聚,现在我免疫了,可以昂首挺胸、放心大胆地出门啦!

Y夫妇


Y夫妇是中法教育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曾一同创立了中法高校交流项目。Y先生是法国经济学泰斗,90多高龄,身体硬朗;Y夫人三十多年前从中国来法国求学,此后投身教育事业,精通中、英、法三语。自从我来法国之后,Y夫妇见证了我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也给予我许多帮助。
 
三月中旬,巴黎疫情日益严重,但口罩紧缺。在一位师姐的提醒下,我想到Y夫妇,他们都属于易感人群,又因为定期要去医院检查身体,急需口罩。我赶紧去了附近几个药店,买下最后几个FFP1口罩给他们寄去。
 
收到口罩后,Y夫人给我发信息,说是雪中送炭,出门办事戴着我买的口罩很安心。从三周后我们的通话中,我才得知,那时Y夫人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只是为了不让我担心,没有告知。
 
Y夫人是被邻居感染的,最初的症状是发烧、腹泻,还得不到确诊。除了要照顾自己,她最担心的是传染给Y先生。对于90多岁的老人来说,新冠病毒几乎是致命的。于是,他们俩在家里开始严格的分区隔离,三周时间俩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不见面。即使如此艰难,Y夫人仍不忘发信息询问我们的情况,还耐心地给予我们很多建议。她说,应该坚持适量的运动,她和Y先生每天在家走3~4公里,一个在楼上走,一个在楼下走。
 
终于,Y夫人好了起来。最让她安慰的是,Y先生没有感染,状态很好,还在他们协会网站上开了一个禁足日志专栏,每两天有人贡献一篇。

Z太太


Z太太是住在我们楼下的邻居。和W先生不同,她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老太太。90多岁高龄,精神矍铄,中气十足。一年前,我们准备装修房子时,她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参观,给我们看她的改造方案,还向我们展示了她临摹的中国书法。
 
不料,我们装修开始没多久就捅了篓子。装修师傅忘记关水龙头,我们楼上的水一下子渗到楼下Z太太家。第二天,我只好登门谢罪。没想到Z太太非但没有责怪我们,还很坦诚地告诉我们,前不久她家里发生过一次漏水,已经通知了保险公司,过一阵会有工人过来一并粉刷,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我顿时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当然,Z太太也坦言,装修声音太吵,打扰她午休。我连连道歉,承诺会让工人注意,午后留出休息时间。
 
我们入住后,经常能碰到Z太太,她依然神采奕奕,大声向我们问候,还称赞我女儿弹钢琴进步了。夏天,她去子女家度假之前,还和我女儿开玩笑说,这两个月你可以在家尽情地跑啊,跳啊,因为我不在家!哈哈哈!
 
封城之前,Z太太碰到我老公,说她只能留在巴黎了,因为和子女同住的感染风险更高,但她也很担心,不知道封城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期间子女也不能来看她。
 
后来,因为我们自己也感染了病毒,就尽量避免与邻居见面了。一天,我经过Z太太家门口,看到有人在她家门口放了一个法棍,上面还附了一个小纸条。想必是好心的邻居帮她买的吧。
 
不过,即便是有人帮助采购食物,Z太太还是要忍受独居的寂寞。每天下午她都会在窗台上大声地打电话,语气中分明透着焦虑。而我能做的,也只有让女儿弹奏一曲,愿琴声给老人带去一点点安慰。
 
 
曾经看过一项研究,科学家希望了解为什么老年人不愿意住到养老院。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把养老院的房间装修和布置得和之前老人的房间一摸一样。但老人住进去之后依然没有“家”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养老院的房间不能上锁,工作人员几乎随时都可以进入。
 
此时,我们不难理解,这些独自留守巴黎的老人们,但凡他们还有一些自理能力,他们还是要留在家里——一个完完整整属于自己的天地。病毒来袭,他们困在家里,病在家中,忍受孤独,抵抗病魔,但也从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让我们对老人们多一些关怀。你我终会老去,凡人皆有一死。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