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九)
——摘自本书
本章是引出第二组文化基因历史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第十章共同论述了文化基因的形成因素。不仅如此,本章讲述了本书隐藏主题“大国盛衰逻辑”中的第一个国家:西班牙。从内容上说,本章主要讨论了西班牙帝国的盛衰和哈布斯堡家族。时间线是从1479年西班牙帝国崛起,到1659年西班牙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条约,西班牙帝国没落为止。中心人物是这个时期西班牙的四位皇帝:查理五世、腓力二世、腓力三世、腓力四世,以及不断改变阵营、立场和信仰的荷兰国父“沉默威廉”。以此说明在天主教分裂的历史背景下,欧洲各国之间的宗教战争本质上是国家的利益之争,而不是信仰之战。
本章突出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宗教争端,涉及这一时期的诸多国家,包括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神圣罗马帝国、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奥格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的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荷兰的兴起。我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是否是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导致了欧洲无法统一?查理五世颁布奥格斯堡御诏,全面恢复天主教,为何罗马教廷反对?绝对君权是如何在政教关系中演变的?为何西班牙在战争中多次出现破产现象?
以下我想讨论的问题是,从政教关系看西班牙帝国为何无法完成欧洲的统一?
西班牙帝国的崛起源于1479年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的伊莎贝拉一世两位天主教君主联姻,此次联姻使得两个独立王国组成了西班牙帝国。1494—1516年,西班牙屡次击败法国,逐步建立了欧洲霸权。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迅速扩张,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成为第一代“日不落帝国”。随着欧洲战事的节节胜利与政治联姻的成功,再加上海外殖民带来的巨大财富,西班牙帝国实力与日俱增。
151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洛斯一世继位,于1519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帝国在查理五世的统治下进入黄金时代,建立欧洲霸权。彼时,查理曼的法兰克帝国统一欧洲已经过去了700多年,而查理五世离再次建立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欧洲大一统只有一步之遥。在查理五世面前,只有屡战屡败的法国和偏安一隅的英国,以及他麾下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源自西罗马帝国和法兰克帝国,是基督王国的正统。实现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是查理五世统一欧洲的合法性基础,并且该帝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向西可以夹击法国,向南可以合围教皇国,向北可以震慑尼德兰分裂势力,向东可以对抗奥斯曼帝国。但是,从查理五世1519年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到1555年他签下奥格斯堡和约为止,他都未能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西班牙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美洲运回的金银被劫或西班牙树敌过多等原因。其实,欧洲的政教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查理五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天主教为基础的欧洲帝国,哈布斯堡家族是帝国的中心。处理好政教关系是查理五世实现统一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条件。在帝国内部传统的政教关系中,涉及与罗马教廷的政教原则之争和与神圣罗马帝国诸侯的宗教加利益之争;而在国际上的广义政教关系中,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将西班牙实现天主教一统视为根本性威胁,因此这个国家与多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多重政教之争。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对最重要的查理一世与罗马教廷的政教原则之争展开讨论。
罗马教廷阻止查理五世实现统一的原因是政教原则之争。虽然查理五世代表着整个天主教会的利益,但他是世俗国王,更要维护西班牙的民族利益和帝国利益。这就关系到政教关系的根本性矛盾,即君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君权。显然,查理五世认为君权高于教权,天主教只是帝国的一个统治工具。查理五世对待教皇的态度和他的前辈法兰克帝国的查理曼,甚至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样,作为一个强势君主,教皇必须服从于世俗君王。而罗马教廷对政教关系的态度与查理五世正好相反,根据天主教义,罗马教廷认为教权高于君权。在整个中世纪,罗马教廷也是据此实践的。这个时期世俗国家分裂,罗马教廷维持了欧洲的统一。君权臣服于教权,世俗君王不仅要依靠教皇的加冕获得合法性,而且要趴在教皇面前亲吻教皇的脚趾以象征臣服。然而,查理五世的统一进程使得君权日益强大,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反而控制了教会。这是罗马教廷所不能容忍的。其次,随着英国和法国先后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作为“教皇奶牛”的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教廷最重要的财源。教皇不愿看到德国统一于查理五世麾下。所以,教皇尝试阻止查理五世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努力失败后,继续阻止查理五世实现实质上统一神圣罗马帝国的目标。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欧洲国家理念的形成
宗教改革之前,欧洲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老百姓对于自己究竟归属哪个国家毫不感兴趣,在他们眼中只有封建领主而无民族国家。所以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最初是与宗教改革一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通过宗教战争得以确立。
宗教改革进行到1555年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胜利,就是查理五世与诸国签下奥格斯堡和约,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罗马帝国各城邦、诸侯有权选定自身的和诸王侯国的信仰为天主教或路德宗新教,即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为具有民族主义的宗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宗教改革过程中,对《圣经》原文的翻译和研究是主要工作,德、英、法、荷兰、瑞士、丹麦等国纷纷用自己民族的语言翻译《圣经》。这不仅有助于世俗阶层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而且有助于一个分散的国家在语言上进行统一,进而通过语言的统一来促进本民族对宗教理解的统一,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对民族思想的建立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者们认为只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而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就否定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解释权,以《圣经》的权威否定教皇,同时新教理论推崇世俗权利,论证世俗权力的神圣性与必要性。在路德派的德国、北欧诸国和加尔文派的法国、瑞士、苏格兰等进行宗教改革的国家,君主在自己的领地上将新教教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王朝国家逐渐让位于民族国家。就此,欧洲国家理念逐渐形成。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国家政治的目的是谋取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利益;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约束和规范,“使它可以维持群体目标对个人欲望和不利于群体利益的冲动的控制”[1]。因此,宗教和政治不可能完全分离。而且,宗教并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而消失。但是,无论是宗教政治化还是政治宗教化都存在危险性。例如,巴以冲突的双方都高举宗教的大旗,把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斗争宗教化,造成流血和冲突不断。“9·11”事件之后,宗教恐怖主义借宗教的名义,把人体炸弹、武装袭击和暗杀等等恐怖行为神圣化、合法化,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和百姓安全。
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中。在一个多元宗教的世界里,每个宗教和信徒都有各自的立场,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分裂和对立。如何重新审视政教关系及其对于今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影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其敏. 论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J]. 世界宗教研究, 2001(4): 6-17.
第一篇 源头
相关阅读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