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这里阅读文章精华版
【摘要】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的主体。在城市规划层面进行大尺度建筑节能,能够在宏观层面有效把控城市尺度建筑能耗水平,降低建筑总体能耗;能够灵活协调现有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管理与城市节能的关系,有效减少能耗花费,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决策。本文对比了伦敦、纽约、东京、多伦多四个发达国家城市在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方面的专项规划策略、规划政策管理、技术研究以及节能规划效果四方面经验,详细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微气候环境以及用能行为这三个影响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的主要因素,并从规划框架建构、数据收集处理和跨学科技术支持三方面探讨了当前进行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最终提出在宏观专项规划体系、社会监管、数据信息及跨领域合作等四方面的思考。能源消耗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BP世界能源统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8年数据显示,工业能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一半左右,住宅和商业建筑能耗占29%,交通运输能耗占21%,且建筑能耗比工业能耗和交通运输能耗增长更快(每年1.5%)。城市建筑作为承载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其总量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急剧增加,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耗问题对环境的压力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十分突出。城市建筑节能一直是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一环。以往针对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已无法满足大范围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学术研究和节能实践已悄然由建筑单体向区域及城市尺度转变,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逐渐成为众多发达及发展中国家政府大力提倡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大尺度的应用与实践中,从宏观城市规划层面入手,利用专业的规划手段及方法进行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有利于在总体上把控城市尺度建筑能耗,大范围、大幅度地缓解建筑能耗问题,降低城市能源浪费,减轻城市能源经济负担。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增大,快速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大幅度增加的建筑能耗,进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能源问题。以中国为例,在过去40年中,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7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2016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年均GDP同比增长6.9%。随着城市化率增长的还有城市总体能耗。虽然我国节能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7年的数据,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3.2%,其中建筑能耗仅次于工业能耗,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5%。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将中国城镇迅速带入经济发展黄金时间,同时总量急速增长的城镇建筑也对能源、资源及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然而许多城市针对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政策及措施仅着眼于建筑单体能耗控制及优化,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城市尺度进行建筑节能规划工作对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可在城市总体层面降低建筑能耗总量,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是统筹城市未来发展、处理城市现阶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城市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对城市总体的建筑能耗表现进行优化和提升,其影响范围及效果远远大于仅对建筑单体进行能耗控制及优化。其次,依托城市尺度的建筑节能规划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灵活的管理措施,辅以恰当的公众参与,可以协调现有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管理与城市节能的关系,在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宜居性的同时,在城市尺度对建筑能耗进行控制和改善,降低城市环境能源负荷,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同时,从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有助于缓解城市经济压力。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导致政府在能源消耗上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从城市宏观角度进行建筑节能规划,既可有效控制和降低城市总体能耗,又可有效减少政府在能耗方面的投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此外,以城市整体系统为背景,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影响因素众多,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城市形态、城市微气候环境以及用能人群行为特征这三方面因素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影响较大,但对各因素内部及外部相互作用机制的挖掘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从城市尺度进行建筑节能规划研究有利于综合考虑多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得到更为科学的规划成果及决策。城市节能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城市政府已将节能减排列入城市专项工作。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都在逐步开展针对城市尺度的建筑节能规划工作。伦敦、纽约、东京和多伦多四个发达国家大都市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及实施措施不仅在其所在的地区产生了可持续的节能效果,也为其他地区城市的节能规划及实施提供了大量经验(表1)。表1 纽约、伦敦、东京、多伦多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经验对比
美国是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体系较为先进和完整的国家。而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建筑总量多且密集,城市经济活动集中且活跃,其建筑占城市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4。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成为纽约市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一环。在2014年纽约气候周期间,纽约政府提出一项十年计划“一个城市——建而持久”(One City: Built to Last),该计划的第一项措施即在城市整体层面制定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策略,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现有的建筑节能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旨在2025年将城市尺度建筑总体能耗降低30%,公共建筑能耗降低35%(图2)。
图2 纽约市减少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路径
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早在能源危机之前就开始着眼于城市尺度建筑能耗问题。伦敦政府以建设节能美好宜居的城市为核心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初期,即将节能作为设计指导思想之一,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进行专项的控制和优化。伦敦市制定了一个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指南,以帮助开发人员和能源顾问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发展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战略;同时,政府每年都会总结一份城市尺度建筑能耗表现报告,来记录开发人员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成果。日本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措施与英国相似,在城市规划总体方案制定初期即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提出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管控策略。众所周知,东京作为日本的经济政治中心,是世界发达城市中采取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最多的城市之一,其针对城市尺度建筑节能提出的“智慧能源节约”战略在总体建筑节能方面效果突出,领先于日本国内的其他城市。相较于英国和日本,加拿大着眼于将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与市政规划相结合。环境能源部门联合城市规划部门一同要求开发者在规划初期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节能战略计划。同时多伦多市政府提出了一项区域能源策略(District Energy),旨在建立一个社区规模的综合型建筑热能分布系统,将建筑相连接,以形成区域内的建筑低碳热能网络。在其最新的气候行动战略“TansformTO”中,计划在2030年达到所有新建筑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在2050年实现所有既有建筑能耗性能40%提升,并将40%的电力和燃料转向地热能源。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已建成的城市物质空间如果仅基于节能角度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更新,经济成本过高,可行性低。因此对于现有城市尺度建筑节能,城市规划相关公共政策和灵活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将公众参与纳入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过程,可确保最终的节能规划管理措施更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节能效果更为显著。东京的“智慧能源节约”战略鼓励其居民调整生活方式,从细节入手摒弃生活陋习以避免用电浪费。政府要求公共建筑能耗需求可视化,通过能耗监测设备的直观显示,一方面让公众对建筑能耗有一定认知,另一方面可通过设备统计数据来确定城市总体用电能耗需求的峰值,并根据能耗需求情况分时段执行不同的节能政策措施。相比东京,伦敦政府针对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管理的措施更偏重于多方合作。将公众参与的程度最大化以确保最终的节能效果更为明显。针对城市内所有住宅类建筑,伦敦政府采取分层级管理措施,由大伦敦政府(GLA: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伦敦行政区级政府(London boroughs)、伦敦市政厅(London Councils)和节能信托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四个主体联合执行规划任务。GLA主要负责统筹监管,行政区级政府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而针对非住宅类建筑,政府将管理及改造权利下放给公共建筑所有者及专项节能改造公司,由专家团队设计不同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框架,进行投标(图3)。
图3 伦敦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纽约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管理更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公示。政府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公开建筑能耗使用的相关数据,通过社会公众对其监管和约束。纽约市节能规划管理以社区为执行单位,在节能的同时注重经济保障,使社区不承受经济损失。社区内部还会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宣传、节能效果的跟踪和报告。多伦多出台了一项“城市节能和需求管理”计划,用以追踪识别500多幢城市建筑物,并根据其能源使用类型进行分类。该计划可以快速识别具有最高节能潜力的建筑物,并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改进来进行节能改造。此计划实施以来为多伦多政府节省了大约1700万美元的能源花费。模型模拟技术被公认为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其研究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国家城市尺度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英国政府很早即意识到,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对模型模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模型模拟不论对城市规划还是城市政策管理而言,都是一项必需的辅助手段。英国BRE公司的“建筑能耗模型团队”(Building Energy Modelling Team)为英国政府提供建筑能耗表现的评估模拟及预测,其开发的“简易建筑能耗模型”(SBEM: The Simplified Building Energy Model)参考部分英格兰及威尔士的建筑规范,以及苏格兰、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国和泽西岛的相关条例,用于评估非住宅类建筑能耗是否符合CO2排放标准。该模型可对现有建筑进行建模,协助评估和选择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成本的方案,也可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初期,对建筑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建模以预测其节能效果,同时也能为政府就公共或商业建筑涉及的能源相关问题提供建议。美国政府的能源部门使用“整体建筑能源模型”(BEM)作为预测及评估建筑能耗表现的主要工具。BEM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模型,以建筑的基本特征数据作为输入值。BEM将这些基础信息与气象信息相结合,使用物理方法来计算热负荷,预测建筑由此产生的能耗量,并评估使用者舒适度及建筑能源使用成本,模型主要以EnergyPlus和OpenStudio作为运行平台。加拿大政府应用的模拟评估平台性能更为多元。其绿色建筑委员会自2002年将来以LEED作为其主要评估系统。LEED可模拟建筑设计与施工、室内设计与施工、建筑运营及维护、可持续社区、公共建筑等五方面的建筑能耗,并评估其是否达到建造标准。LEED被全球160多个国家公认为绿色建筑的卓越国际标志。日本政府主要依靠在线计算工具统计和分析其城市整体能耗情况。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所和日本建筑研究院于2013年联合编写了《建筑能耗计算方法》一书,规定了能耗计算理论、建筑能耗计算方法、建筑相关参数设定等。建筑使用者可通过日本建筑研究院开发的网络计算平台在线提交数据和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交给政府进行建筑节能审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也逐渐向高密度多样化发展,随之引起城市通风、热环境等的改变,继而影响城市总体建筑能耗。而城市形态又是城市微气候环境(urban microclimate)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形态的改变导致局部地区的微气候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区域内的建筑能耗情况。人群用能行为(energy using behavior)是城市总体能耗波动的主要原因,其既取决于城市居民活动类型,又受到城市气候、政策干预、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个国家针对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微气候环境和城市居民用能行为受到极大的关注,也被普遍认为是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形态是决定城市尺度建筑能源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关于城市形态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建筑物所处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如街区结构、街区形态、建成区热岛效应及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都会对总体建筑能耗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和优化城市形态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尺度建筑能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态由单一类型低密度向复杂类型高密度过渡,城市形态的影响因子也由单一向复杂转变。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相关城市物质空间参数的改变会导致冬季时建筑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能耗比低密度郊区能耗少1.5%~5%。而建筑类型、不同住宅建筑存量以及城市空间形态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供暖和制冷的能源需求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需考虑这些影响在不同城市密度下的表现,从而全面评估不同密度下的不同选择。例如就现有研究而言,在低密度的乡村或城市边缘地区,分散模式的空间布局由于存在过多的空地和草坪而产生较高的地表热量,这种热量在一定程度上比紧凑模式布局的热岛效应所产生的热量更多,也从而减少建筑采暖能耗,增加空调制冷能耗。而在密集的城市社区,紧凑的建筑群体布局会抑制街道及建筑向外散热,加剧热岛效应,从而使建筑热量堆积,温度上升,增加了夏季建筑的制冷能耗。更细致的研究表明,街区整体高度及形态、体块大小、连续建筑界面的长度、公共区域的面积都会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产生影响。近年来,气候环境对城市发展、规划、人的行为的影响极为突出,气候的适宜性决定着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其中城市覆盖层气候,即城市微气候与城市活动关系最为紧密。不良的微气候不仅影响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也会造成城市尺度建筑能源需求增加,建筑能耗总量增多。多份研究表明,影响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微气候环境因子有温度、湿度、风速风力、太阳辐射等。相较于当地气候温度来说,微气候环境的温度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影响更为强烈。建筑表层散热与其所处的微气候环境相互作用,持续进行热量交换,其中太阳能和长波辐射影响较大。微气候环境的温度适度升高可有效地抑制建筑供热能源需求;然而温度过高又会促使建筑制冷能源需求增加。在由多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体中,由于其内部空间紧凑,建筑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更为集中和频繁,因此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且非隔热建筑群之间的微气候温度对能耗的影响较隔热建筑群更为明显。除了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微气候,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城市居民的用能行为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影响。近年来,用能行为已成为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炎热气候区,制冷期间用电量负荷会较平时增加90%。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策略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用能行为。居民用能行为在受到干预措施影响时,其表现出的总体建筑能耗值会大大降低。在此类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且已被证实其结果可信度较高。由于用能行为的数据采集主要针对个体,当其扩展至城市尺度时,数据量过大且难以收集。因此关于居民用能行为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城市尺度层面的研究不能忽略城市居民用能行为趋势对于整体建筑能耗的影响,此类研究也会逐渐成为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如上文所述,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已得到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定量识别,但对于规划者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建筑节能研究目前集中于建筑单体和小尺度区域建筑节能,单一视角及影响要素下的研究较多,而城市尺度上的建筑节能规划研究不足。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规划框架构建、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跨学科技术支持等方面。如何构建完整、科学、普适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框架一直是此类研究的热点。但城市尺度相邻建筑物之间,以及建筑与其所处空间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且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对于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远远难于定性研究。因此城市尺度建筑能耗问题的不确定性更强,构建科学、完整、准确的理论体系和规划研究框架的难度巨大。此外,不同城市和国家关于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工作的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国情和政策体系下,建立一个成熟、完善、普适的规划框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一些地区的建筑物和城市形态可能已经存在数千年,保护其不被改变比改变它们以降低能耗更为重要,因而对于不同地区,规划者不可采取相同的节能规划策略。这就表明目前所需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框架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实现规划、更新与管理的并行。对于依赖详细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的建筑节能规划研究而言,能耗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是关系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发展战略的最基本问题。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所需数据主要包括五种类型。(1)空间形态数据:主要指与城市空间特征有关的数据,包括建筑密度、土地规模、土地功能及建筑形态等。(2)室外气候状况数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云量、气压、降雨量及蒸发情况等。(3)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地价、人口、就业率、能源成本及能源政策等。(4)建筑物的物理和地理数据:包括建筑物的类型、位置等。(5)实际能源消耗数据:包括能源消耗、设备、占用率及居住者能源使用行为等。在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的研究中,由于数据存在实效性,还有部分数据并非开放数据,研究者有时很难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数据。此外,来自多方面的数据呈现不同的规模、尺度和范围,因此数据预处理成为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例如在计算总供暖能耗时,研究者即需将煤炭燃烧、燃料燃烧、电能等不同方式所生成的能耗值用统一标准转换后再求和,这大大增加了研究所需的准备时间,且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也使得研究的准确性有所降低。除了数据收集与处理,跨学科技术支持也是此类研究的一大挑战。与单体建筑节能研究相比,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研究要复杂得多。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建筑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的关系会对能耗表现产生较大的影响,仅仅依靠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为规划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贝叶斯模型(Bayes Method)、智能主体模型(ABM: Agent-Based Model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技术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尺度问题研究,基于跨学科多领域交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模型模拟也已逐渐成为研究建筑能耗影响因素、预测建筑能耗效果等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模型模拟通常以所知数据为基础,如能耗、社会经济和物理空间数据等,基于一定的行为规则,进行研究目标的模拟分析。既可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也可对未来进行预测。同时智能主体模型和机器学习等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模拟技术,可通过重新组织和更新已有行为结构和规则,不断改善模拟情景和条件,从而获取更为准确实际的模拟结果,但由于教育背景及知识结构不同,城市规划人员进行专业分析或编码工作存在明显局限性。必要的跨学科合作是当前和未来研究工作的趋势。一般而言,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中主要应用两类模型,即自上而下(topdown)模型和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图4)。
图4 城市尺度建筑能耗模拟模型分类
自上而下模型主要应用于大尺度区域的建筑总体能耗研究,主要考虑宏观层面影响因素。自上而下模型将城市或区域内的所有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将宏观、大尺度、长期的经济社会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从而帮助政府进行宏观政策的制定。自上而下模型主要分为经济模型和技术模型。经济模型主要着眼于与宏观层面和经济发展相关的城市尺度建筑能耗问题,建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经济发展数据,例如能源价格、人均GDP等。伯内特等基于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建筑能耗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经济要素、用能行为和物质空间因素的关系,来探讨这三类因素如何影响住宅能源消耗情况。技术模型通常基于历史能耗数据,构建多参数多变量函数,来预测在某种变量改变的前提下,未来整体建筑能源消耗情况。乌尔基索等基于复杂数据集和多源统计方法,识别多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自上而下的热平衡模型,以预测全年建筑能耗情况。在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中,相较于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受到更多的关注。自下而上模型通常采用微观视角来估算整体城市尺度建筑能耗。自下而上模型分为工程模型和统计模型(图4)。工程模型需要以详细的城市尺度建筑能耗数据和建筑群体物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此类模型可以模拟随着居民能源使用行为和其他影响要素变化而产生的能耗变化。巴拉里尼等提出了一种统一划分“欧洲建筑类型”的方法,并以意大利国家建筑能耗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元模型。卡扎斯等采用样本建模法设计了一种名为DiDeProM的自下而上模型,分析识别影响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重要变量。卡迪安等对能耗终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情景模拟建模,并依据结果提出一项长期的能源替代计划(LEAP)。权纪戈等开发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模型与统计模型相结合的城市建筑能源模拟系统,以曼哈顿为例,采集了建筑基础信息、微气候信息以及居住者用能行为信息等,分析并可视化能耗情况,为城市能源政策制定提供支持。统计模型主要以建筑能耗历史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来探讨研究对象与能耗之间的关系。马骏和郑展鹏使用回归法估算纽约市城市尺度建筑能耗,并多重比较得出最小误差回归模型。纽沙姆等基于9773个加拿大家庭的用能设备终端数据建立了一个条件需求模型来分析比较关于家庭用电设备升级及使用管理政策的节能效果。席尔瓦等将GIS与此类模型相结合,分析城市形态相关因素与城市尺度建筑供暖和制冷能耗之间的关系。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纳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手段之中,其重要性不容小觑。中国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筑总量激增的背景下,完整成熟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体系亟须尽快建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建筑能耗消费总体水平仍与国际发达城市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建筑能耗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其中北京市比重最高,达到47%,与国际发达城市较为相似;上海、天津比重较低,约为20%;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则不超过10%。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在建筑服务水平及产业结构比重上与国际发达城市相差较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与实践不可照搬国际经验,而应差别化、层次化汲取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先进经验。基于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工作有所启示。大尺度的专项规划可有效促进城市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能耗主要集中于工业(主要为制造业),建筑服务水平较低,节能规划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有针对性的、完善的规划体系可有效提升城市尺度建节能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通过统筹规划可提高城市建筑服务水平及节能能力。我国目前虽已出台部分节能政策,但大部分针对建筑单体节能,且缺乏一定的强制性。部分地区出台的城市能源规划中,也缺乏各部门间的统筹,在规划实施中也各自为政,未能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建议从城市宏观层面入手,建立完整成熟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体系,将城市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控制和优化城市总体建筑能耗表现。“城市和区域能源综合规划”(Urbanand 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Planning)在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上文所述内容,笔者对穆加达等提出的建筑节能规划框架进行部分调整,使其具有针对性地适应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及实践。主要内容分为数据准备及影响要素识别、模型构建、决策制定、模拟结果检测四个部分(图5)。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建筑节能规划工作开展较为欠缺,除专项规划的缺失外,部分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困难。由于实际用能行为等不可控因素,很多规划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我国县级市等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建筑节能规划的实施通常较为粗犷且缺乏监管,建筑节能效果也相对较差。但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并不单单是政府行为,也需要整个社会参与其中,它是所有城市相关者的共同事业。强制性的政策法规只能保证自上而下对于建筑能耗的控制,而社会监管既可提高公众对于城市尺度建筑节能的认知度和责任感,也可以在宏观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适应性的节能目标。将社会不同层面的城市尺度建筑节能工作的执行主体纳入一个工作体系,互相配合与监管,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能耗相关数据是我国科学化推进建筑节能规划工作的基础。但我国在进行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研究和实践时,能耗等相关数据的获取、匹配及其准确度的确定往往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能源数据统计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且能耗统计数据多为非公开状态,主要由地方政府上报,甚至在一些县市级单位能耗统计数据严重缺失,且缺乏审查,数据精度和准确度都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完善的数据统计体系及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专业规划人员获取准确的现状分析结果,以此建立更为适宜的规划策略。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不仅属于城市规划工作范畴,由于其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因此其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规划。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在城市尺度建筑节能规划工作上的主流趋势。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加强规划领域与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合,以确保最终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作者:冷红(通信作者),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hitlaura@126.com
宋世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15b934011@hit.edu.cn
扫码关注“开放科学计划”
了解本文更多内容
延伸阅读
养分循环代谢的城市可持续社区探析
度量可持续性与生活质量的挑战——以一个加拿大小城市为案例的研究
日本节能装配建筑产业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