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旧概念与新环境》读书心得(一)

韩汉白 李媛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旧概念与新环境》一书讨论了古哲的思维如何帮助我们解读现代城市现象和实践现代城市规划,并以此为参照去重新思考人类聚居的意识和意义。作者梁鹤年还提出了“城市人”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通过服务和发挥人的本性(理性和物性),去建设配得上人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聚居之所。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加]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

前几年我写了《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总结和梳理了生活在西方近40年的观察和反思,比较系统地阅读和归纳了西方古哲的思想。越多看原著,虽然多是译本,越觉得自己是井蛙。以为想通的东西,原来破绽重重;以为难找的东西,原来就在眼前;以为高深的东西,原来鱼目混珠;以为浅显的东西,原来内有玄机。与古人神交,使我感到“人类何其伟大”,有一种“山中方七日”(或者“书中几小时”)的喜悦。西谚有云“真理使你自由”(The truth set you free)。我自己理解是“真理解放了你”:当你知道了真理,你不再迷惘,你自由了。


我希望真理是存在的,不然,还有什么可望;我希望真理是可寻的,不然,寻真是枉然;我希望我寻真的方向是正确的,不然,何时到达彼岸?我是乐观的。经古哲的导航,我看到隐约的轮廓,使我有信心的是这些轮廓并没有给我震撼和新奇,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好像是回家。难道古今哲人寻真最后还是万流归宗?西方古哲的现象世界跟我们的肯定不同,但背后是同一的真相吗?如果是,站在古哲的肩膀上一定会使我们看得更远,善用他们的方法和经验也会使我们看得更清。我对城市规划比较在行,想验证一下。但我相信凡对理性认真的人,无论他干的是什么,都会想明白真相。这书就是我的尝试。


——摘自本书序


 


第一章  柏拉图的“恒”
从柏拉图到“择善固执”


本章着重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7年—前347年)的《蒂迈欧篇》(Timaeus,公元前360年)一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国内对《蒂迈欧篇》的研究著述虽然不如对柏拉图的另一本哲学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约公元前380年)多,但《蒂迈欧篇》的哲学史地位仍然毋庸置疑。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Raphael)为天主教会所作的名画《雅典学院》(1509—1510年)中画有20多位著名哲学家,中央便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左手拿着《蒂迈欧篇》,右手伸出食指,指向上天,表示他关注的是天上、永恒、顿悟、君王[1]。《蒂迈欧篇》记述了苏格拉底、蒂迈欧、雅典将军赫莫克拉提斯(Hermocrates)和古希腊政治家克里提亚斯(Critias)四人之间的对话。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阐述了他的宇宙观。


雅典学院,拉斐尔,1509—1510
 

柏拉图的宇宙观可分为三个部分:宇宙的存在及其目的;创世;造人。柏拉图宇宙观的主要内容有:宇宙中有些东西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的,称之为“形”(form);有些东西是“永在改变,永不存在”的,称之为“物”(matter)。“形”是永恒、不变,是“物”的真正本质。可以说,“物”是大千世界的现象,“形”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永恒真理,是天道。天道的特性是“恒”。柏拉图认为宇宙不可能成于偶然,必是来自理性的设计。宇宙之美和秩序不但显示“大智”(intellect)的存在,还会显示出一个模型,供有理性灵魂(rational souls)的人类去理解和模仿“大智”。因此,他的宇宙观有伦理和宗教意义[1]4。所谓“大智”,就是通过创世神祇,模仿宇宙的“形”去创造宇宙的“物”,包括人类。人类不灭的(immortal)、理性的(rational)灵魂,包藏在(embodied)他可灭的(mortal)肉身之内,为此,人类灵魂的某些部分会跟肉身一样,是可灭的。其中,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理性(reason)、意志(spirit)、肉欲(appetite)[1]7。人类的责任就是与至善的“大智”合作,在“仿真”的宇宙里追寻“真”、实践“真”,也就是人类去认识、去模仿至善。这是“大智”创世的目的[1]5

 

柏拉图的宇宙观聚焦于“恒”。“恒”是“不变”(changeless)与“永恒”(eternal),是“形”的一种特性。宇宙由“形”与“物”组成,但只有“形”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形”是“永恒存在,永不改变”的,是“物”的本质,只可经理性去认识;相对地,“物”是“永远在变,永不存在”的,是“形”的“仿制”。“恒”使我们懂得如何在这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处变不惊[1]14。同时,“恒”也使我们反思:世界上是否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果有的话,梁鹤年教授提出我们应该“择善固执”。“择善”促使我们去明辨永恒的标准,这需要智慧;“固执”使我们能够坚持这些标准,这需要操守。择善固执是守恒的关键;智慧、操守不可缺一[1]19

 
参考文献
[1]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3.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城市规划事业的“恒”
 
古今中外,“城市”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直是重要命题。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当下,我国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人为本的规划也在不同层面和方向展开了新的探索,比如在社会层面强调规划的包容性,在城市设计层面强调人的尺度的合适感与舒适感,在智慧技术运用上强调满足城市治理和人的个性化需求。这些城市规划实践的探索,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以人为本规划的本质是什么?本书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思考方法。
 
这种独特性,可从本书标题中的“旧概念与新环境”窥见一二。一般而言,“旧”与“新”使人倾向产生具有褒贬色彩的联想,比如“推陈出新”(变化)或“日新月异”(变化的速度),都暗示变化可能带来的进步。然而变化只是种现象,判断它是否带来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变化的本质,也就是去认识现象背后的真相。这种真相是指“对现象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判断”[1]。因此,本书的“旧概念”与“新环境”,可以分别对应真相与现象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历史的、伟大的思想中反思事物的本质规律(旧概念),在不断变化的人事时空背景下(新环境),启发和思考城市现象和以人为本规划的本质。
 
本章是全书的第一章,作者从柏拉图的“恒”谈起。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阐释柏拉图宇宙观及其衍生出的伦理观和政治观,特别关注什么是“恒”以及为何相信和追求“恒”至关重要;二,城市规划理论中如何体现“恒”,以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如何体现“恒”,尤以柯布西耶为例;三,综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思考中国城市规划事业中的“恒”是什么(表1)。

 

表1  柏拉图的“恒”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无论是柏拉图、柯布西耶,还是本书作者,他们强调的“恒”(或“真”),都在追求千变万化之下的统一性、不变性和绝对性,即恒量。对这种永恒本质的信仰和追求,与现今西方主流的经验主义是相对的,后者认为人的官能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而经验因人而异且不可靠,因此永恒的本质不存在或存在但不可求[1]17。因此,本书作者认为城市规划本身是一种信仰,建立在不能以经验去“证明”的信念之上,相信明天会来(信仰)、明天会比今天好(希望)、较好的明天可以通过人的努力达到(即“至诚至善”),也相信这类努力中包括城市规划(即“择善固执”)[1]21。“城市人”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信仰之上,阐释了城市规划的两大恒量,即空间分配(秩序)和空间使用(平衡)。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 2.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旧概念与新环境》目录

第一章  柏拉图的“恒”

城市是种物理现象,是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底下有没有一些恒理、恒律?这些恒理和恒律对城镇的规划有什么启发?

第二章  奥古斯丁的“性恶”

千年来,“性恶”是西方伦理观的基础。宗教改革之后“性恶”被演化为“性之本”。既然私心、邪恶是人的“本性”,做私心、邪恶的事就无需内疚,只需守法。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利益多元化”等理念是“性恶”文化的产品。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变” 
如果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理性的人缔造效率的生产和美好的生活空间,它是如何“成形”的?规划工作者怎样去认识和促进这个“成形”过程?
第四章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来自“自然之法”,其第一原则是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平衡。“规划就是博弈”的规划范式过度强调自我保存;“规划应是为民请命”的规划范式过度强调与人共存。一个怎样的规划范式会推动和维持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平衡?

第五章  古雅典的“民主” 
西方英语世界是自由为主、民主为用的“自由民主”。人一方面追求自由,一方面向往平等和公平。有没有更好的规划体制去避开这些“自由民主”的弊端?
第六章  经院派与“公平价格”
资本主义的自由聚焦于竞争博弈的自由,强调强者逐利的公平;但经院派的自由聚焦于剥削的自由,强调弱者求存、群体共存的自由。中国政府垄断土地收购和供给,可以巧妙地创造条件供房地产开发中的强者、弱者、群体各取得公平。
第七章  笛卡尔的“天赋理念”
笛卡尔主张以直觉思想和逻辑演绎去寻找物质现象底下的真相。他提供一套“心法”来帮助每个人发掘“真理”。城市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应缔造机会,应用笛卡尔的“心法”去辨认城市现象底下的本质和因果链带。
第八章  洛克的“自由”
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英语文明的主流,强调个人自由,认为私产是自由的保障,而保护私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美国的区划法存在着洛克式自由的私利与公益互相对峙的死结。中国土地产权国有可以避开这个死结。
第九章  城市人
“城市人”即理性选择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人。城市规划工作即匹配典型城市人(主要以年龄、性别和生命阶段为变量)和典型人居(主要以人口规模、结构、密度为变量)。城市人可以作为解释城市空间现象和建设城市规划理论的砌块。
第十章  再谈城市人

“城市人”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起源于保生存,成全于求幸福”和阿奎那的“自然之法是自存/共存的平衡”。它的主要贡献是为市场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为政府提供道德的引导方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连载】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城市人”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公共政策评估(三则)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