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全球城市——更全球还是更本土?『U派下午茶No.6』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U派下午茶——《国际城市规划》系列讲座6

全球城市——更全球还是更本土?
 
4月1日(周五)下午2:00,第6期“U派下午茶”准时开始。此次讲座,编辑部邀请到了经济地理学界的网红“牛津-小裁缝”、全球城市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王晓阳博士,他的讲座题为《全球城市与新城市空间:面向2020年代的空间经济与空间规划》。“小裁缝”老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快到听众要求“说慢点”的语速,概念明确、脉络清晰、旁征博引、大信息量地与大家分享了对全球城市的研究和中国语境下的思考。
 
王博士从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讲起,相继介绍并比较了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萨森(Saskia Sassen)提出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以及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提出的“节点城市”,清晰地梳理了全球城市这一概念的缘起和演变(图1)。 


图1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节点城市的比较

 

他认为,20世纪的全球城市相关研究中,更多是强调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化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空间载体,是全球资本的控制与指挥中心,强调世界范围内城市等级的形成;2000年后的相关研究中,对城市的认识方式已经从萨森等的“自上而下”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认识方式,反转了之前经典的形而上学和结构主义视角,更加强调每个城市的典型性和特殊性;2008年以后,全球城市研究显著减少,对区域化的研究开始慢慢超过全球化,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城市理论逐渐“衰落”。
 
在分析完全球城市与政策制定后,王博士就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2020年代的尺度重构与新城市空间进行了解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我国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变化。王博士将近十年来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的特征总结为“节点化、等级制、跨区域、强流动”(图2)。而后,结合博任纳(Neil Brenner)的尺度重构理论,王博士提出,目前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既不是更全球了,也不是更本土了,而是形成了“多尺度空间”,涵盖从全球/“星球城市”(global)—巨型区域(macroregional)—国家(national)—城市群(regional)—城市(urban)—社区(local)—住所/办公场所(home/workplace)—人(the body)的多重尺度(图3)。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已经开始承担“多尺度空间”的功能,迈向全球城市行列。 


图2  近10年来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特征 


图3  多尺度空间(红框可理解为“外循环”,蓝框可理解为“内循环”)
 
最后,王博士指出,“将西方理论套用在中国已经索然无味了”,中国学者需要基于西方理论,站在中国视角,结合中国特色,重新概念化、理论化“全球城市”,以更好地指导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

讲座还有幸邀请到了三位嘉宾与主讲人展开对话,三位嘉宾均提出了有意义、有深度的评价与思考。
 
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系韩笋生教授认为讲座很精彩,内容很丰富,提醒大家要注意区分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两个关键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还就王博士演讲中提到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与之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姜炎鹏研究员指出,要理解好全球城市,需要辨析全球城市是在什么框架下产生的。他认为,与世界城市可以贴上“famous”等标签不同,全球城市强调其经济权力的根植性。有三个过程对全球城市的形成至关重要——全球化(globalization)、去监管化(deregulation)和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
 
针对王博士的讲座内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粲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实践,对全球城市理论、尺度重构的城市—区域解析视角以及全球城市理论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这三方面提出了思考。他认为,把全球城市理论称为“过时的理论”可能并不准确,也许更应该称之为经典理论。要更好地理解全球城市理论,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注城市所在的国家语境和时代背景;二是解析全球城市仍然需要体系化的架构,“全球城市”是有门槛的,想成为全球城市需要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三是需要聚焦城市的“作用者”,而非城市本身。从尺度重构的方面来讲,他认为尺度的发展趋势确实逐渐多元化、网络化,但是在理解城市—区域时,要注意到西方城市与中国城市这一空间概念的区别。最后,李博结合规划工作实践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目前区域研究严重不足,对实践的理论支撑不够;二是实践中,全球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全球城市也可以理解为在全球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而非仅在经济层面;三是单一理论无法指导总体的、综合的城市规划,全球城市理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值得思考。



主讲人的深度讲解和嘉宾的精彩点评也点燃了200余位在线观众的思考热情,讲座的最后环节,大家纷纷就王博士所讲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成为全球城市的影响、去监管化和金融化对中国几个IFC的影响;疫情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变化对全球城市模式的影响如何在中国背景下辨证看待地方空间与流空间的关系,等等,得到了王博士和嘉宾老师的耐心解读,此次下午茶活动也在大家的无穷回味中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由《国际城市规划》责编顾春雪主持。UPI 

ps.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取讲座课件,感谢“小裁缝”老师的慷慨分享!没有百度网盘账号的读者请在文后留言,写明您的邮箱。


也可扫码直接获取


延伸阅读

规划师投稿手记——学术论文写作的经验和教训『U派下午茶No.5』

寻求强控与发展的平衡——空间规划央地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U派下午茶 No.4』

论规划话语中的空间尺度悬置『U派下午茶 No.3』
论城市的合理密度『U派下午茶 No.2』
再谈《空间的生产》『U派下午茶 No.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