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智慧协作,寻找家校融合新常态
智慧协作
寻找家校融合新常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纳入家长资源,开门办班,是对教师统筹能力的新的考验。从带动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到慢慢吸引家长参与民主对话,逐步达成家校协作的深度共识,教育工作者应该心态开放、思路开阔、气度豁达,改善单兵作战的思维方式,通过多维实践共建,寻找家校沟通的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在突破传统家校协作的思维惯性,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做出新思路。新常态之“常态”,意在不断将创新实践的新思路,反复做,坚持做,促其成为家校协作中的平常事。用务实的行动突破,推动家校之间的协作共营。
一、理论纵览,家校深度融合的行动引擎
家校融合,不要仅仅局限在“拍脑袋”而为的草根实践中,要建立在对国际国内相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趋势与研究空白。既如此,每个领域都能有大作为,改善家校协作的传统思维方式,推倒教师常态的单兵作战的围墙,找到家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行动引擎。
No.1
各具特色的世界家校融合新生态
纵览不同国家的家校协作方式,引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纵深做好家长教育,是多国家校协作的共同元素。
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是家校合作的两种主要形式。美国学校重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如成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等机构服务学校发展,教育部门创设了一系列“父母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法国,一些地区配置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人,在那些认为学校很难理解的家长眼里,协调人是家校沟通的良好桥梁和中介;在日本,PTA作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会员间互相学习、开展活动的社会教育团队,逐级搭建起了学校到全国的家校合作组织体系;在新加坡,教育部明确了教育合作各方的职责,制定了《教育伙伴合作准则》,制定了合作原则和执行框架;在英国,很多学校中家长成为了学校教学助手,部分学校专门从家长中招聘课堂教学协助人员,又称“学习支持助手”;在中国香港,家长参与内容范围涉及家校双向沟通、协助子女学习、参与家长组织和活动、协助学校运作、咨询校政、参与决策等领域。由此可见,各国教育都很重视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以及对家长的教育问题,日渐形成值得借鉴的各具特色的家校协作的新生态。
No.2
逐步明晰的中国家校融合新诉求
纵览国际,更要了解中国家校协作的发展脉络,才能有效助推实践行动的落根。我国家校合作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正轨。八十年代以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表明国家对家长素质和家校合作的重视。2010 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系统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017年8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文件解读与理论综述,不是学术界的专利,更可以作为一线家校融合创新实践的行动引擎。探寻其间,我们不难发现家校之间的智慧协作、行动共建,日渐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改革朝向。充分发挥双方的智慧与专业能力,拓展家校合作育人的外延和内涵,是值得探索的班级经营之道。
二、明晰原则,家校深度融合的信念基础
心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家校共育的核心,毫无疑问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圆心来开展。不盲目于热闹的场面,不简单应对于上级的要求,在这个单兵作战已然无法从容应对的时代里,唤起来自家长的共同奋斗的意识,扎扎实实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有序有效的携手共育,能更好的推进学生的成长。对于家校共育而言,“以孩子为中心。教师很重要”。
No.1
学生发展,是家校共育的不变圆心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强调家校共育的活动,多以学生为圆心而展开的共同的研究、共同的行动,致力于学生的成长和改变。围绕目标不动摇,聚焦学生学业水平教育、情感态度影响、思维方式优化、生活技能学习、团队协作锻炼等方向,展开共同研究和行动,才有望落地有声。
No.2
教师沟通,是家校共育的定海神针
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家校关系当中的定海神针。建立有序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来自于教师的提早规划,并有效的应对各类不同家长的诉求。教师的协调能力决定了家校协作的顺畅与效度,因此,教师要学会即使没有职位权力,也要在家校队伍当中争当领队。既能为整个队伍引领方向,更要善于给队伍周到的服务。
No.3
家长力量,是家校共育的待挖宝藏
李家成曾经说过,“每一位家长的人生,都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在没有进入学校教育世界之前,是家长在承担着教育责任,是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基础。”每一个家长,都是不容小觑的资源和宝藏,谁的几十年也不是白白度日,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挖掘。
看清事实,不因差距而厚此薄彼,接纳每一个,并欣赏每一个,是家校共育的信念基础。
三、团队建设,家校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
持续致力于润泽家校关系,是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必要前提。这种主动作为,为营建良好的合作氛围搭建行动基础。润泽家校关系,核心力量就是服务。别人不是因为你的岗位而屈从于人,而是因为你始终致力于服务,从而能让别人看到跟随你,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发展。
服务来自于不记得失。常吃亏,才有人跟随。不计较服务对象的言差语错,大肚能容,才有人跟随。
No.1
整体思考,明晰岗位因人设岗
家校共育,需要对团队建设有整体的思考。
以家委会的组织确立为例,一般意义而言,多从会长、课程、组织、后勤、财务、宣传等岗位来预设岗位。家委会会长负责部署落实家委会的各项工作,做好家校的统筹联系和安排;课程小组负责人负责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组织小组负责对日常班级活动、社区小队活动开发和组织实施;后勤小组负责对日常班级活动的服务保障;财务小组负责对涉及集体支出的内容的管理;宣传小组负责对班级品牌活动、社区活动的定期报道。
岗位架构,既可以先有整体思考,也可以适度考虑因人设岗。例如,班级中学生家长是动画片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员,擅长各类多媒体的制作。我们就可以因人设岗,成立一个班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多样化的平台,传播班级文化,记录学生成长。
家委的确立,不只是选优秀的搭档,更是选行动搭档和热心搭档。遴选家长当中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各类事情的看法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工作时间相对比较从容的家长,特别是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与班级文化建设认同度较高的家长,作为首届家委代表,更容易构建心齐气顺的家校共育的开局状态。
No.2
四类管道,遴选搭档用人所长
家校共育,“用人所长”是教师吸纳家长资源的不二法则,只有这样,才能用得动,用得好,才能保证最大效能发挥家长专业能力,也能避免为班级服务过程中对家长工作带来困扰。用人所长,才能彼此合作没那么累。
把有职业特点、有表达能力的家长用到课程共建当中来。不要预设得过高,眼光过于高远,只会放眼过去,无人可用。像你和我这样,能够把事实和道理基本讲得清楚,职业有一定特色,都是可用之人。
把有热情有时间的家长用到课程保障中来。没有高学历,没有高职位,能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可以。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精英家长群体”,双方协作有时间、有空间,是最大的王道,这意味着彼此间有精力可以创生更多的事情。用上职业特长,更要善于用上个人专长,创生更多的机会,给空间,就能获得支持,迎来发展。
把有特殊经验的家长用到项目学习中。不仅仅是职业特长,更多的个人专长,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可用之源。教室里的花花草草无人擅长打理,有了“花农教练”爸爸的引入,带着学生花农,一起研究,摸索出经验和规律,让每个盆栽郁郁葱葱。清水种蒜,一个不起眼的小小技艺,经刘婆婆之手,也成为了我们的观察日记课程。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课程引擎。
把有领导力的家长用在顶层设计时。无论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学生,总能在每个班中寻找一些干练温和、思路清晰、行事稳健的家长代表。主要邀约这些有领导力、有宏观思路的家长朋友们,作为议事搭档,共商班级经营的顶层设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机制建设,家校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
每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家长资源都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识人而定,合理摆位。那么,如何带动每一位家长参与班级经营呢?
No.1
四类方法,带动家长参与其中
“滚雪球式”是带动家长资源的常用方式。带动家长,做好第一个家长的动员工作,做好接纳第一位家长参与活动却不慎搞砸了的思想准备,做好第一个家长课程成功之后的品牌推广,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参与其中,共同发展。
“主动申请式”是遴选家长的又一平台,开学伊始,给家长一张名目繁多的家长义工岗位职责表, 既包含多种义工岗位,同时还有各种可以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呼吁每一位家长,参与其中。
“人人参与式”有效解决了教师以一带多的负累。由教师在入学阶段去观察遴选那些“与学校同方向、组织能力好,文化素质好”的家长代表,作为不同义工小组的组长。在家长会上,由教师教师告知所有家长,请几位家长来介绍小组分工,随后人人自主报名,参与不同的小组,自主轮流开展活动。
此外还有“临时招募式”,以备平时班级经营的不时之需。
如上四种方式,是卷入每一位家长参与班级建设的基本方式。教师要强化管理意识,把家长们在第一时间盛情邀请到家长义工的队伍中来,丰富着我们的合作伙伴群体。开局布局有效,后期成效多多。
No.2
三种机制,规范协作管理
机制的建设,是家校协作当中必不可少的进程和历程。学校管理是这样,班级经营当中也应该是这样。在组织框架建立之初,就明确协作机制,先说断,后不乱,也是对自身工作最有效的保护和定调。
明确基本的运行机制,是有序开展家校共育的前提保障。家委会在每个学年重新进行一次选取,家委会成员不超过学生数额的15%。人数不必贪多,除非你的沟通驾驭能力很好。家委会由教师公布岗位,家长在自荐或举荐的基础上,确立而成。每学年8月下旬,进行新的家委会选举,确立新的家委会的成员。为了方便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参与班级服务,家委会实行基本的轮岗制度。
建立基本的协作机制,是避免合作卡顿的必要前提。明确基本的网络例会制度,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召开家委会的例会,着力行动规划、中期反思、回顾总结三个重点。家长委员会成员本着“和而不同”的协作原则,议事各抒己见,尊重异口异声,尽快达成共识,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保障团队运营速度。
建立基本的学习机制,是持续推进家长教育的前提。机制不必过于冗长繁杂。简单易记即可。以家长学堂自觉约定为例:(1)交流目标:那些对家庭教育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找书读,找有着同样品质追求的团队共行。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草根民间学习团队。欢迎你的加入!(2)交流时间:每月第一个周六晚上19:30—20:30,是我们的固定学习交流时间,在这里聆听讲座、论坛争锋、困惑答疑、阅读链接,每周共享群中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3)交流原则:大胆分享是美德。敞开现实,提供共性问题,也是一种智慧奉献。(4)交流警示:只听不记,是最大的家庭时间成本的浪费。比主动思考,更重要的是积极转化落实,让学生受益。(5)思路决定出路。坚持赢来品质。凡事贵在一个坚持。零打碎敲的积累,也会有质变的那一天。
五、智慧共建,家校深度融合的行动蓝海
家校融合,要大胆实践,先做起来,再做精彩。家校融合,在做事情中去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家校双方,致力于聚焦目标,润泽关系,致力于四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研究,找到彼此生活的优化点改善点,推动三方的共同成长。
No.1
共同规划,成为终身发展向导
学生的规划能力,是在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下形成的。从这点而言,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向导。这样的引领作用,需要双方在规划能力上有所修为。
规划,要善于远看,有带孩子长远看路的能力,打望时代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做好成长走向的分析和引导。规划,要能够近看,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孩子不断小幅成长,稳步成长。
大到终身职业的选择,是规划。小到一次兴趣班的选择,也是规划。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结合孩子现有的状态,帮助孩子做好设计,并且有韧性监督到位,非家或校一己之力,这事儿不好办,真得家长和老师共同学习,拿着“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恒心,搭手多商量,慢慢的成长为终身发展的向导。
No.2
共同学习,成为家长学堂同伴
每所学校都可以有一所家长学校,每个班级也可以借助网络的便利,成立在线家长学堂。带着家长共同学习,让家长和教师成为学习伙伴,以圆桌论坛、微E论坛、在线答疑等多样化互动方式,促进双方学会沟通,学会养育,学会陪伴。
能学的当然不只课本知识!带着家长学习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相匹配的家庭教育方式,方能未雨绸缪,接近学生内心;带着家长了解不同年段有共性的问题,能帮助家长在自我对照中挖掘家庭教育的改善点;带着家长务虚地去学习着眼未来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能让家庭教育的心态更加淡定,方式更温和。
共同学习还需要固定课程平台的搭建。学校或班级可以建设家长学堂,通过引入家长资源、科任教师资源、专家资源等多种方式,创建学科答疑课、年段分析课、成长规划课、问题诊疗课、德行养育课,以及大健康课等课程展开家长教育,让共育的过程即成为共学的过程。
心中有标,脚下有路,规划有课,行动有序。从茫茫然再到思考行动的价值和定位,带着家长共同学习,教育工作者持续发挥影响力,去影响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教育自身减负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No.3
共同做事,成为班级经营搭档
抓住新班伊始的前两次家长会契机,合理吸纳家长资源,带动每一位家长参与班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带着家长共同做事,让教师和家长成为班级经营中的搭档。
共同做事,做什么事?做的是协作指导的事,做的是习惯共育的事,做的是共同成长的事。
常态亲子沟通:共同做事,首要来自于家校协同的接力教育。家校之间,要改善传统思维方式“家长会才来学校了解学生情况”的状态。对学生学业生活状态的不沟通,就是最大的盲区。教师不妨形成简短的常态播报机制,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播报学生情况,形成常态反馈互动机制,能有效的改变家校共育的真空状态,形成合力。
家校协作指导:学生是在经历中成长,经历的过程中有挫折、有烦恼、有欢喜,苦辣酸甜,皆需在成长中及时介入指导并帮助他们洞察自我。走上成长的轨道,需要凭借家校的接龙指导,协作指导,互补指导。大事要事挫折事的问题诊疗中,更要善于携手,旁敲侧击也好,互相补充也好,用合力形成方向较为一致的教育氛围,会有1+1>2的效力。
亲子教育论坛:关门经营,只能是一汪死水。开门学习,才能有成长可言。家校之间不妨组织多种形式的“抱抱团”,围绕热点问题和困扰问题,以开放求助的心态,发起来自家长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友好论坛,围绕诸如二娃教育指南、亲子阅读、家有拖拉娃等等话题,七嘴八舌讲真,用彼此的智慧互参,在百家讲坛中找到启发教育灵感的新思路。
每日生活实践:家校之间的联动要求,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行动习惯。教师喊得动学生,却不能监督到学生的家庭生活空间。家长有精力监督,却未必时时叫得动学生。双方之间互相借力,由学校布置任务,家长监督执行,学校评价反馈,家长进行鼓励。两方之间任务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每周家庭会议:我们尝试用明确会议机制的方式,建议每周一晚上为家庭会议日,建议主题,倡导家庭把亲子深度互动成为常态沟通方式,努力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同在一片蓝天下,并无过多交心”的对话状态,由亲子对话就是教训孩子的状态,导向更广的视野,改变亲子对话的格局。
每月社区小队:社区假日小队为家庭教育的“开门互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居住地临近的家庭,组成社区假日小队,互帮互学,共同在假日里组织活动,走向展览馆,走向社区,职业体验,生活实践。既给了学生结伴走向社会的机会,也给了家长更多互相接触交流的机会。小队之间的定期评比,也能有效促进跨家庭互动的热情。
No.4
共同研究,成为彼此智囊支持
带着家长义工做事似乎难度不大,但,带着家长共同研究,让家长成为班级经营的智囊支持,就很不容易了。这需要教师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放低身段,学会集纳家长智慧,倾听异口异声。这显然是在突破传统教师角色的“禁区”,似有打破教师的权威的担心。有这种顾虑,也是正常。学校和教师不妨以小步先行先试,往纵深方向发展。
共同研究,可以致力于三个维度——制度共建、课程共建、活动共建。制度共建,经由家校共同讨论制定,或来自教师起草,家长代表红字修改,有效改变制度设立一言堂的状态,让双方集思广益,察纳雅言。课程共建,致力于广纳资源来丰富班本课程,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受益良多。活动共建,致力于各类集体活动的齐抓共管,提升活动品质。
我们尝试在学校家委会的组织架构下,成立四类子委员会,分别为膳食委员会、课程委员会、班级委员会、监察委员会。
其中,四类子委员会的职能分别为,膳食委员会来负责餐饮整体质量的监督共营、营养小博士课程的系统开发、少年健康饮食实践探索、文艺美食赛事的定期召开。课程委员会负责对家长教育课程的策划组织,家长义工课程的统筹开发,家长义工标准研发推广,亲子活动课程的研发推广。班级委员会负责对班级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班级特色课程的策划实施,班级常态工作的协作共赢。监察委员会负责对学校安全隐患的监察 ,饮食卫生的监察,校风校纪的监察,教风教纪的监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团结牌》一文中曾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如何打破传统的家校间的围墙,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个引擎的责任和使命依托于教师的主动作为。重新审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的互相补位的作用,注重于有效的联动,激活家长搭档,智慧协作,重新建立新的家校关系生态圈,共同走入孩子的生活空间,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当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开放办学的情怀,学校就有可能成为真正联通每一个家庭的桥梁。
(作者系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全国知名班主任,著有《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等。)
田冰冰:激活你的家长搭档!家校共育的四个关键要素 | 新基本功系列07
田冰冰:想专业发展快人一步?做好“教育准成果”的收纳工| 新基本功系列11
田冰冰:新学年,修炼教育沟通能力需要抓牢这七要素…… | 新基本功系列06
田冰冰:老师,这些提高教育效能的新媒体,你get了吗 | 新基本功系列09
田冰冰:改变教师苦累状态的救赎密码——时间管理| 新基本功系列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