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周刊 | 国内首条!哈工程研制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下水

  10.16

国内首条!哈工程研制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下水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10月15日,哈工程联合哈电集团、黑龙江省航运集团,成功研发设计制造的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在松花江某支流下水。“领航之星”也是全国首条入级中国船级社的绿色智能内河船,其动力系统设计各项指标走在国内前沿

动力学院杨晓涛教授2021年“沉浸式”入企来到哈电集团,担任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舰船动力研究所所长,他充分发挥学校船舶动力方面科研技术优势,联合哈电集团、黑龙江省航运集团北方船舶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正式立项,该项目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重点督办项目。杨晓涛带领14名入企专业硕士,采用电池自适应保护及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电池源动力效能低、续航能力差等技术难点,为“领航星”研发了全电力发动机“心脏”。

“领航之星”电推船动力系统设计仅用半年就完成了研发、设计、建造等过程,正式开启了我国寒地电推船的领航之旅,开启“双碳”时代我国东北高寒地区航运事业新篇章,为我国内河航运贡献哈工程“新动力”。


10.16

【新工科建设进行时】

凝聚共识、找准定位

主动融入学校新工科建设大格局

学校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学校将重点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专项”,构建一流本科生培养体系,学校在年初和年中召开两场专题会议,专门推进和部署新工科建设工作。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指出,全校师生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凝聚共识、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学校新工科建设大格局。学校当前正在开展的“激发办学潜能共同行动”工作,也将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作为激发各学院、各基层学术组织、各创新团队和每一位教师办学潜能的重要方面。为助力学校新工科建设,特开设“新工科建设进行时”专栏,展示学校相关单位、团队、教师在探索、推进新工科建设中形成的新成效,以期加快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工科建设的哈工程范式。


10.17

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业务培训会在我校举行

10月10日,2022年黑龙江省中外合作业务培训会在我校举行。黑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姜广福出席培训会开幕式并致辞,黑龙江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省内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相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以及省中外合作办学评审专家等300余人以线上形式参加培训会

此次培训会旨在加强办学单位对政策内涵和办学运行的精准把握,为落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省联合审批机制提供经验支持,促进全省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激发潜能,推动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我校国际处、本科生院、财务处以及合作办学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培训会。


10.17“智能+”实验教学 倾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学校智能学院李冰与教学团队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加强传统自动化专业与“智能+”的交叉拓展,将5G技术、混合现实、数字孪生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开发中,利用船舶航行姿态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验课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不管学生身在何处、什么时间,都可在“海”中航行,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插上智能翅膀。

教学系统上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期间,李冰带领学生们花费半年多时间,调整不兼容的网站算法,重新编程、设计,完全按照国家平台的规则与要求重新构建。平台投入使用后,学生们每天有专人进行日常维护。

目前,李冰教学团队在进行英文慕课的录制。为了让更多非船海专业的学生了解学校特色优势,李冰在2022年秋季学期新开设了《船舶航行姿态控制》的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科普性质的船海领域自动控制相关知识的讲解,已经有60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我希望发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最大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海洋,让我们的学生都成长为有船海特色、有工程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工科人才。”李冰说。


10.19

在解决技术难题中锤炼真本事

10月19日,光明日报综合新闻版面刊登题为《在解决技术难题中锤炼真本事——哈尔滨工程大学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文章,通过龙江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育人的真实案例,讲述学校在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特色道路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10.21

四代接力炼就行业先锋

“哈工程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各位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精湛的技术、严谨扎实的作风,及团队表现出‘为国担当’的情怀,让我公司和国外专家深感钦佩。”2022年2月28日,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收到了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发来的感谢信,这是团队近些年收到来自各单位第15封感谢信,团队过硬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为行业解忧、为国家解难的情怀赢得了行业的认可和尊重。

业内名气响当当,合作伙伴高度认可,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40余载的时光中,四代人的传承接力,振动噪声控制团队在服务国家需求、扎根一线企业过程中,深度融入学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在我国船舶工程、海洋工程以及核电站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竖起一杆技术过硬的大旗,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船舶动力行业的先锋。

为祖国的船舶装上动力强劲的“中国心”,是团队四代人共同的梦想,也是他们一次次攻坚克难、临危受命的动力之源。40余年的时光里,四代人的接力传承,让振动噪声控制团队在业界赢得尊重和认可。也正是“严谨求真,敢为人先”的团队精神,“为国解难、为民解忧”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团队才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往期精选:新闻周刊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校学子喜迎党的二十大新闻周刊 |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工作新闻周刊 | 我校获得中国菱镁行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新闻周刊 | 9313名新生今秋入学
新闻周刊 | 学校25项科技成果亮相2022世界5G大会
新闻周刊 | 我校承办的2022国际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新闻周刊 | 双创科研基地和人才公寓项目顺利封顶
新闻周刊 | 全国五强!我校获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
新闻周刊 | 学校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工作获好评
新闻周刊 | 哈工程携60家校友企业服务龙江发展!
新闻周刊 | “驭海飞天”!揭秘哈工程这支屡让行业“惊喜”的团队!
新闻周刊 | 15局全胜!哈工程创梦之翼战队获机甲大师东部赛区冠军!
新闻周刊 | 全国首台!船舶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助力“扶摇号”向海争风
新闻周刊 | 13个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闻周刊 | 学校举行专家教授专题交流会
新闻周刊 | 我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新闻周刊 | 七位教师在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新闻周刊 | 学校召开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专项会议
新闻周刊 | 水声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新闻周刊 | 学校召开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推进工作会
策划:学生工作部(处)文案:工学网排版:知行微思工作室

责编:邵琪

审核:金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