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周刊 | “驭海飞天”!揭秘哈工程这支屡让行业“惊喜”的团队!

7.3

校友健康行

暨校友服务龙江招商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7月3日上午,“我们都是龙江人”哈工程全球校友健康行暨校友服务龙江招商活动在31号楼前启动。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晚欣,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82级校友田小川,信通校友会副会长、84级校友代金生,哈尔滨青年校友会秘书长、03级校友李睿出席启动仪式,相关单位负责人、机关院系教工和校友近百人参加仪式。

本次活动由哈工程校友会发起,校工会协办。活动在北京、上海、无锡等16个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分会场的线上线下同时展开。

启动仪式后,随着一声鸣枪,主会场与各分会场的教工、校友同时跑步出发,按照指定路线参加为期一天的校友健康行活动

7.4

我校师生代表参加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

2022年首届学术年会并获奖

6月28日,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2022年首届学术年会在海口召开。我校10名师生代表参会,核学院投稿论文《思政教育融入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核反应堆工程〉教学为例》获得一等奖并作大会报告。高璞珍教授主持核教育及人才分论坛,多位师生做分论坛报告。大会成立了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第一届秘书处设在我校,核学院副书记刘铁当选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郝琛教授当选秘书长。

首届学术年会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清洁能源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等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共设置了14个大会报告、4个分论坛会场,收集论文150多篇。大会举办以“强核有我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青年核人才培养座谈会,我校师生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推动学科交流、交叉与融合,促进核科技人才的进步与成长,推进核电、核燃料关联产业、核技术产业、核基础科学、核医学、核农学等学科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7.6

消氢能力提升约16倍!

哈工程学子守护中国核电安全!

氢气在安全壳内积聚容易导致核电站爆炸,因此高效的消氢装置对于提高核电站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哈工程5位本科生设计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球形催化颗粒的新型组件式非能动高效氢气复合器”较现有设备理想条件下消氢能力最大可提升约16倍

该项目得到“华龙一号”核电站设计与运行单位的全面肯定,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等7项(篇)。团队成员孙志远、李昊洋、高全燚、曹巍、周雨锋也凭借优异成绩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这群哈工程青年立志守护中国核电安全!目前,该项目已经正式立项,学院相关课题组开展下一阶段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希望未来的‘华龙二号’或者‘华龙三号’上能够有我们设计的装备,从安全到更安全,大家会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这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望

7.8

我校平均年龄23岁团队,

成功研发“深海医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上风电塔有4300个,但可以潜入水下60米的专业检测人员却不到200人,作业过程不仅需要专用潜水设备和支持母船,而且还要看海况和天气,存在作业窗口期短、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了国内首套海洋结构物水下无损检测机器人,并于日前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国内水下无损检测的工程化示范应用。该水下检测机器人可用于水下500米,完成各类海洋结构物的水下无损检测,填补了该领域的国产空白。

“目前,市场上运用的检测工具需要两位检测人员分别在水上和水下密切配合,而我们的技术给机器人增加了辅助定位系统,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操作复杂度,能够更专注于检测数据的判断,提高作业效率,整个操作过程一人就可以完成。”陈思文和同学们通过水下焊缝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发,通过打压试验,他们的技术可以让机器人在海底500米稳定精准操作,该技术已经获得了软件著作权,也让他们赢得了“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团队还将继续改善水下检测机器人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实现在复杂环境中对复杂焊缝的精确跟踪,为我国水下机器人自主环境感知与作业技术研究应用奠定基础。而年轻的同学们经过实际的工程测试,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指导教师王刚说:“让我们的技术落地转化,实现大规模应用是这代人的使命,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海洋机器人的设计研发中。”

7.8

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东北区域赛在我校举办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东北区域赛在我校举行。此次大赛由中国科协和工信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联合主办。大赛共收到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34所高校共215件参赛作品,参赛单位与作品数量均创区域赛新高。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一项综合性竞赛项目,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层次,最大规模与覆盖面最广的竞赛,代表了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大学生创新竞赛的最高水平。大赛分为创新、创意及创业、设计与制作、智慧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船模竞速、帆船模型竞速等多个项目。

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共有14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9件作品获得二等奖,25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7.8

我校“水陆两栖机器人”荣登国际顶级期刊

凭借足浆可变型关节和多模态驱动,机器人可在沙滩和水下智能切换奔跑模式和游动模式,完美解决了机器人在浅滩环境中敏捷游动和快速奔跑的业界难题。这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王刚副教授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足桨式多模态水陆两栖机器人,日前,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在线发表了这一科研成果(《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Multimode Amphibious Robot With Propeller-leg》)。

该论文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独立完成,王刚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马鑫盟和刘开鑫为共同第一作者。

这支机器人研发团队十分年轻,除了王刚副教授,还有3名博士生和5名硕士生组成,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


7.8

我校孙大军教授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7月6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我校孙大军教授获全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黑龙省劳动模范是省委省政府授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优秀代表的最高荣誉,每5年表彰一次。本届受表彰的940名全省劳模是近5年来在龙江振兴发展的积极实践中,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的爱岗敬业、辛勤劳动,埋头苦干、拼搏奉献,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精于创业、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改革攻坚、创新创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楷模,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先进典型,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

船海核新金属材料创新团队电磁频谱认知与管控创新团队

省教科文卫体系统首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审结果揭晓,信通学院窦峥领衔的电磁频谱认知与管控创新团队、材化学院张中武领衔的船海核新金属材料创新团队获命名表彰。该工作室用以表彰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攻坚克难、创新超越和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崇尚科学、追求进步,为实现产业振兴做出突出贡献团队。以此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引领职工群众勤学苦练、钻研实践,助推我省教科文卫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7.9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永康一行来校调研

7月8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永康一行来校调研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高岩,省人大代表、党委副书记、校长姚郁,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晚欣出席调研座谈会。

王永康对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龙江工程师学院助力龙江振兴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座谈交流会前,王永康一行先后到哈军工纪念馆、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观。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宋宏伟主持座谈交流会,省人大人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海军介绍包联人大代表服务情况。省人大相关部门领导、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交流会。


7.9

世界第一!他们让“中国心”动力澎湃

2021年11月25日11时,蓝天碧海间,一艘红白相间的运输船缓缓在广州靠岸,经过9天试航后凯旋。

它的身上,安装着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它的成功返航,标志着这台承载着无数“造机人”的“动力梦”,国产化率超过80%的船舶低速机顺利通过示范应用,中国实现了大型远洋船舶自主研制主动力零的突破。

该机型全球首次应用了氧浓度控制技术,功率提升4%以上,燃油消耗率降低5%以上,在双燃料模式下,可满足全球最严格排放控制区的排放要求,且甲烷逃逸量减少50%,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期同类机型。

自2016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项目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90篇,国家发明专利15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7项。我国从引进技术生产到自主研制再到初步开展自主可控,刚刚迈入万里长征的第一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期‘船舶动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工作,哈工程将在中船集团的领导下,与中船动力集团紧密合作,支撑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担任关键技术牵头单位。未来,我们将在自主品牌船舶低速机的设计平台构建与能力提升的事业上进行长期的、可持续的技术攻关。


7.10

“驭海飞天”!

揭秘哈工程这支屡让行业“惊喜”的团队!

本世纪初,抓住国家海洋装备快速发展的机会,智能学院智能控制团队与国家需求相策应,迅速壮大,并走上国际化道路,成为乘势而上、力谋发展的成功缩影。
22年来,这支团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4项国防一等奖以及1项特殊贡献奖,召开首届国际船舶智能与自主航行技术论坛,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智能与自主航行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他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飞”了起来,也成为一支屡让行业“惊喜”的科研团队。目前,智能控制团队已发展成为梯队合理、创新性强的19人团队。和蔡成涛一样,“软件鬼才”张智,“拼命三郎”刘志林、王立鹏、苏丽,“硬件高手”吕晓龙、曾薄文、王立辉,“教学能手”原新、张雯,“青年才俊”李波、姜享利、尚晓兵等一批中青年人才都成长为在控制学科研究方向上个个有“绝活”的骨干力量。这些出色的成员,可以快速集结形成强大的集团作战能力,让团队有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的强大底气。
往期精选:
新闻周刊 | 15局全胜!哈工程创梦之翼战队获机甲大师东部赛区冠军!
新闻周刊 | 全国首台!船舶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助力“扶摇号”向海争风
新闻周刊 | 13个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闻周刊 | 学校举行专家教授专题交流会
新闻周刊 | 我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新闻周刊 | 七位教师在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新闻周刊 | 学校召开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专项会议
新闻周刊 | 水声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新闻周刊 | 学校召开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推进工作会
新闻周刊 | 我校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反响热烈
新闻周刊 | 15个项目获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大赛我校再捧优胜杯
新闻周刊 | 学校开会专题推进在线教学工作
新闻周刊 | 学校扎实上好万名学生的一堂“大课”
新闻周刊 | 学校召开2022年学生工作部署会
新闻周刊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
新闻周刊 | 哈工程师生热议两会召开
新闻周刊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
新闻周刊 | 开局2022:抓住重点要点 推进“四个回归”
新闻周刊 | 哈工程师生热议两会召

策划:学生工作部(处)文案:工学网排版:知行微思工作室

责编:张志新

审核:金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