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士奎:我在额济纳挖从蓉

王士奎 兵团战友 2023-02-21




1965年9月4日,我们乘着西去的列车,离开天津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北一甘肃农建十一师一团六连。从那时起我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垦荒地,开始了忘我的战天斗地。我们秉承了兵团人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荏苒,转瞬五十四年,我们两鬓皆白。但无论我们的身份角色如何转变,无论身在天南地北,都常常梦回戈壁,都思念朝夕相处的战友,任何有关兵团生活的往事都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因为我们情系戈壁,我们是六连人!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战友情!


《情系戈壁》书摘




我在额济纳挖从蓉


王士奎




内蒙古额济纳旗,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的热门景区。每年十月的"胡杨节",吸引着数万名各地游客。


四十年前,我曾在额济纳旗工作过。一九七六年,额济纳旗划归甘肃酒泉地区管辖。原旗属的"巴彦|桃来农场",归属酒泉农垦局。并改名为"四一农场"(以下简称农场)。为了充实和加强该场的领导力量,一九七八年,我和我爱人以及从酒泉农垦局其它团场,抽调的十几名干部,来到额旗农场工作。


我在额济纳旗工作了十几年。广袤的大漠戈壁;苍凉的古汉代遗址--黑城;壮观而神秘的航天城发射场;以及那干年不倒的胡杨林。都曾让我感到新奇和神往。当地人民,农场的干部职|工。尤其蒙族群众淳厚朴实的民风,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和感化。使我走过了一段成熟而自信的人生历程。


回想我在额济纳旗工作那些年。有一段有趣的工作|生活经历一-挖从蓉。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我把其中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试着记述下来,分享给六连战友们。



一九八零年春天,农场为了搞活经营。从场部各部| 门抽调出10名干部。由一名副书记带队,组成了一支挖从蓉工作队。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从蓉是沙漠中的特产。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挖从蓉本是额旗牧区农牧民,一年一度传统的生产活动。是当地群众每年的一项收入来源。我们农场是农区,以种植业为主。以前从未开展过这项生产活动。我们此次参加的人员,大部分人也只是听说过| 从蓉。对挖从蓉是陌生的。现在我们要离开科室,|走出农场,深入到牧区沙漠中,去挖中药材。这对我们来说确是件新鲜事。


挖从蓉的目的地,距离农场几十公里。记得出发那| 天,场面很隆重。场里从畜牧队抽调来20峰骆驼,一路排在场部大道上。我们出征的10个人。每个人骑上一峰,另外10峰,分别驮着帐篷、行李、工具等。领头的人打起一面红旗,排在最后的骆驼,脖子上挂着驼铃。驼铃响起,这支长长的驼队,穿过场部大道,向沙漠进发。场部的|干部职工热情相送。我骑着骆驼走在队伍里,心情很激动!


路上我们大约走了两天。第一天路过"黑城遗址",已是傍晚。我们就在城外露宿。当时大家都很兴奋。"黑城"在额旗人的心目中,是有很多故事和传说的。但在那个年代,却很少有人到过这地方。现在它就在眼前,都想过去转转。可是这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了。远望这片古遗址,整个城垣被半埋在沙漠中。大部分城墙早已毁|损。只望见城西北角,耸立着的几个土佛塔尖,在余晖中显得苍凉而神秘。这时,大家正为此有些踌躇。书记说:"明天还要赶路,大家就早点休息吧"。于是,大家也就打消了此念头。


第二天,我们进入到沙漠腹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沙海。近处,在高低不平的沙丘中,点缀着一片片稀疏的梭梭林。我们在一座高高的白色沙丘旁边安营扎寨。大家经过两天的奔波,都显得很疲惫。尤其是骑不惯骆驼,浑身酸痛。然而,面对新的生活,大家兴奋不已。马上投入到安家"的工作中。有的支帐篷,有的架锅灶,有的忙着取水做晚饭。书记分给我的任务,|是把那面红旗插到那座白沙丘的顶端。这项工作不轻松,几十米高的沙包,爬到顶上挺费劲。在我们驻地显著地方,"高扬"一面红旗,在茫茫的沙漠中意义非凡!它即标志是我们大本营的所在地。又像是沙海中的航标灯,引导着我们每天安全返回驻|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感受牧区的工作生活。早晨起来,每个人带上一天的干粮和水。独自|骑上骆驼(挖从蓉时不允许结伴相行)奔走四面八方。一天十几个小时,头顶烈日甚至风沙。徘徊在漫漫的沙海里,游走于片片的梭梭林中。身处如此境遇。给人的感觉是孤独、枯燥、辛苦和无聊。然而,对于挖从蓉的人来说,却是另一种感受了一一新奇、刺激、乐此不疲(也可能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


每到傍晚时分,我们的队员们陆续返回驻地。打理|完自己的坐骑和一天的劳动成果。大家围着一口露天的大锅。一边聊着当天的新闻趣事,一边向滚开的肉汤锅里揪着面片儿。然后,美美地喝上几碗汤面片儿。享受着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天黑了,各自钻进帐篷进入梦乡。这就是我们牧区新生活的一天。



在挖从蓉这段日子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这里我谈其中的两件。


一、挖从蓉因为是单独出行,独立工作。要求每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方向感和识路能力。好在我们有骆驼为向导。又有白沙包上高高竖起的那面红旗导航。我们的出行一直还算顺利。然而有一天,一个叫胡心海的同事迷路了。因找不着驻地,把带去的水喝干,困在沙漠中。我们全员出动,找寻一夜未果!幸亏被周边挖从蓉的牧民发现,救回自己的驻地。喝了好多的水,才缓过来,差点儿就出了人命。


二、我们实地感受了一次沙尘暴的洗礼。有一天晚上,我们都刚刚进入帐篷躺下不久。突然刮起了大风,风越刮越大。我们住的帐篷强烈地抖|动着,发出呼啾呼挞的巨响。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尘土味儿。我们已无法入睡,任由沙尘暴肆虐!不知过了多久,"呼"的一声,一片寂静。之后,我就睡着了。等我醒来,天已大亮,风也停歇了。这时候我发现,我们住的帐篷,已被大风掀翻到一边去,让沙土半埋着。同事们大都还没有醒。一个个地也被埋住大部分身躯,露出一张张小脸-------。


这两件事让我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渺|小!


现在,说说我与骆驼的一段缘分。挖从蓉是要骑骆驼的。从农场出发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我一生中与骆驼的这段机缘。虽然我到额旗工作几年了,与骆驼有过接触。但是,像挖蓉这样长时间,近距离地与骆驼"亲密"接触。不能说不是一段|奇缘!


我们带去的20峰骆驼,原则上每人固定两峰。一峰用于挖从蓉骑行,一峰交由专人放牧。一天一轮换。这些骆驼都是训练有素的。它们通人性,很听话。很快,骆驼就成了我们的朋友。只是最初几天,我们都不习惯骆驼一扭一扭的走路。一天骑下来,身体像散了架,浑身疼。有的把屁股也磨破 了。几天以后也就慢慢习惯了。一般健壮的骆驼,两个驼峰高高耸起。人骑在中间,像坐在摇篮里,很稳当。走路时,岔开两腿。骑累了,也可以把一条腿盘上去。瞌睡了,还可以趴在前峰子上打个盹儿。晃晃悠悠走在沙漠里,的确像一只小船航行在大海中!当我们下到地上工作或休息时,它会静静地守护在你的身旁。如果遇到大风或沙尘天气,它会按照你的指令,趴卧在地上,为你抵挡风沙。你|依偎在它的身边,感受到它的庇护和一份安全!那段时间,除了晚上睡觉。我与骆驼如影随行。它是我工作时的坐骑,又是我往返途中的向导,更是我身边无语的伴侣!……。虽然过去几十年了,当我想起这段经历,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割舍的情感!不过,要说起那段经历。我还是觉得挖从蓉是最开心的。挖从蓉过程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寻找从蓉,然后是挖掘从蓉。寻找从蓉过程才是充满神奇|和刺激的!


从蓉是寄生在沙漠植物一一梭梭(树)的根上。可它不像蘑菇一样,就生在树干周围,一簇


簇的很显眼。从蓉对梭梭的生长性状,对地面土壤的湿度,都有要求。有它独特的生长规律。都说从蓉长在梭梭的根上,实际上它是寄生在梭梭的毛细根上。一般都生长在离梭梭树主干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地方。这就造成寻找它的难度。再加上挖从蓉的人一波一波的过往。因而被你发现的从蓉,一般都是刚刚从土里钻出个头,甚至只把地面顶出个裂纹儿或鼓包。这就要靠挖从蓉人的悟性和经验了。


我们农场的10人中,只有书记曾经挖过从蓉。其他人都是出发前,才听说"从蓉是长在梭梭的根上"。因此,最初几天,我们都是看到一片梭梭林。就牵着骆驼,挨着棵地一圈一圈地瞎转悠!几天下来,累的够呛,确是"颗粒无收"。


可能是"上帝"的安排。让我在第三天早上,观察到了当地牧民挖从蓉的情景。发现他们寻找从蓉的路|径和方法,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并且他们在寻找从蓉时,根本就不下骆驼。我感到很新鲜。于是,我就循着他们的轨迹走。在沿途避风处,我发现了很多从蓉花儿,还有他们挖走从蓉留下的坑。我注意到他们走过的地上,土质比较湿润。他们关注的梭梭林都不成规模,甚至就三五棵,并且树龄都不大,就是说树都很年青。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于是,我依照他们的思路和方法。当天就"开张"了。之后,我渐渐地"悟"出了其中的门道。逐步掌握了从蓉的生长特点。我也开始骑在骆驼上找从蓉了。当你骑在骆驼上,放眼一望,就能分辨出,面前哪片梭梭可能长从蓉,哪片梭梭不长从蓉,而且基本上能判定其蓉生长的方位。那种感觉真是不一样。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飞跃!下面我谈谈我自己亲历的两件事:


一、有一天,我骑着骆驼走到一片丘陵地段。地上| 的沙层比较干燥。按照规律,这地方不适宜生长从蓉。但是,在前方几十米的高坡上长着的几棵梭梭。凭我的直觉,靠右边的那棵梭


|梭,应该生长从蓉。并且判断出它生长的方位。于是,我向前走去。由于沙丘坡陡,我牵着骆驼,徒|步向前。当我走近那片梭梭,来到坡顶上。才发现是一坐沙梁。我当即朝着我认为生长众蓉的方位,寻找目标时,让我惊讶了!就在沙梁背面,坡儿下低洼处。生长着一颖十三个头的从蓉。由于未被人及时发现,已长出地面近二十公分,快要开花了。


十三个从蓉头簇拥在一起,像一个大花篮,非常漂亮!



二、另有一天,我在返回驻地的路上。骑着骆驼路过一片开阔地。看到眼前不远处,有几棵不高的梭| 梭。直觉告诉我,那儿应该生长其蓉。并且锁定在一个方位上。我走到跟前,在周边几平米处,认真查看,没有发现从蓉,也没有发现地面上有被其蓉顶起的裂纹或鼓包。但是,我不死心,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在接下来的两天中,我都特意去那个地方查看,可是一直没有结果。中间就隔了|一天,我没有去。然而,等我再去的时候。就在我锁定的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大坑,从蓉被别人挖走了……!就是这么神!


如果说寻找从蓉。让人感到神奇而刺激。那么挖掘从蓉,给人带来的是兴奋和收获感。


从蓉很少单株生长。三株五株一窝的比较多。像我上面发现的十三株一簇的,也是极个别


|的;从蓉的单株直径一般三到五公分,最粗的可达十公分;其长度(或者说从根部长到地面)可达一米左右。


挖从蓉一般都有一种期待。因为最初发现从蓉时,都是刚刚露出地面一个头。下面到底是几个头,有多长多粗,除了兴奋还有一份企盼。盼望能是一颗多株的高产从蓉。随着挖掘的不断展开深入,谜底| 被不断揭开。三个头,五个头,或者更多。如果挖到一棵多头(即多株),即粗又长的从蓉。那心气儿!越挖越带劲儿。一会儿铁掀沙沙作响,汗流浃背地清挖扩大沙坑。一会儿埋下身去,探摸着从蓉是否到底。挖到一棵高产的从蓉。坑的深度要挖到近两米,外围口径达三四米。收获这样一颖从蓉,就要挖出去几个立方的沙土。同时,人站在两米深|的坑里,还要防止被塌方埋着。曾经发生过这样事,也是很危险的。因此,挖从蓉的过程,伴随着兴奋、刺激,还有烈日当头,挥汗如雨的辛苦劳作。我曾经挖到一窝七株并生的,每株平均约十公| 分粗(都是椭圆状的),最长的达一点一米长的从蓉,光这一棵从蓉重量就达一百多斤。


挖从蓉是有季节性的。随着天气不断转暖,从蓉陆续开始开花。从蓉一开花,质量就差了,就不能再挖了。我们挖从蓉工作队,于"五.一"前返回农场,历时近一个月。共挖从蓉一万三千多斤。我成为全 队的"状元",一个人完成两千二百斤.


这就是我几十年津津乐道,难得又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