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用八年考上美院,不做“梵高”却做“帝国梦”

凹凸镜DOC 2019-07-17


郑少帅他用八年时间考上中央美院,同时创办了“谛国”美术培训学校,学校越做越大,突遭取缔拆迁,他又转做国际贸易,结果飞来横祸惹上官司,经受磨难之后,卷土重来再办学校,娶妻生子……

 

图/《郑少帅的奋斗》海报


《郑少帅的奋斗》:沈晓闽十年聚焦非艺术人生

 

采访撰文:何佳穗

 

纪录片《郑少帅的奋斗》入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板块“中国声音(Chinese Voice)”单元,并于6月16日晚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映。影片展现了小人物郑少帅的传奇历程,他用八年时间考上中央美院,创办了一家美术培训学校,后来遭遇困难办不下去,又去做国际贸易公司,结果被骗。人生低谷再办学校,娶妻生子……起起落落的人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导演沈晓闽,在此前上映的艺术电影《柔情史》中担任摄影指导。在《柔情史》中饰演张宪的张献民,作为知名教授和制作人,亦是本片监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本片担任美术指导。

 

影片时间跨度大,在拍摄纪录片的十年中,导演沈晓闽的命运轨迹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他在央视担任纪录片导演,导演了《舌尖上的中国2》《发现少校》等多部纪录片。2011年,他选择从央视离职,去了中央美院当老师,同时成为一个名独立纪录片导演。有趣的是,郑少帅本人在从事美术教育行业第八年才考上中央美院,甚至晚于很多他自己教过的学生。首映结束,沈晓闽接受了“凹凸镜DOC”的专访。


图/《郑少帅的奋斗》上影节放映 何佳穗 摄


“放弃梵高和范进式的人物预设,

我想拍另外一种奋斗。”

 

凹凸镜DOC:为什么会想到拍这部影片?

 

沈晓闽:选择美术题材,与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我父亲是摄影师,我出生于7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相机非常珍贵,可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用爸爸的相机随意拍照。后来想想,可能爸爸有私心,担心如果我考不上大学,至少可以搞摄影。高考成绩不错,我考上了大学,对这方面一直很有兴趣,大学毕业后在厦门电视台拍了三年纪录片。因为有绘画基础,再加上从小拍照片,我摄像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后来,我跟一批在当时非常活跃的艺术家,比如邱志杰、李振华、石青他们玩在一起,拍摄了《黄桷坪》这类以当代艺术家群像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那些艺术家想法天马行空,但都缺比较技术过硬的人,帮他们把那些想法呈现出来。跟他们混的久了以后,我觉得自己有点缺乏理论的指导,又考了电影学院文学系。艺术是我的兴趣,也是职业,所以很自然地会想到拍摄这个题材。

 

图/导演沈晓闽


当时,我刚拍完纪录片《798》,798是北京一个军工厂的名字。拍摄《798》期间,我见证了一个废弃军工厂变成一个蓬勃的艺术区,后来由于资本介入,艺术家陆续搬了出去……整个过程持续了五年时间。拍完《798》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对艺术本身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见证了许多以艺术为职业的人兴衰沉浮,我反而更关注艺术教育这一块的变化,这是整个行业最基础的东西。艺术在高考体系里,是标准的应试教育,所以我想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入手。

 

凹凸镜DOC:所以这个过程是从产业、兴趣、职业,再到行业的思考的顺序,后来才去圈定了郑少帅这个主角?

 

沈晓闽:对,我想拍一个考学考了很多年的人。其实艺术生是一个挺独特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会把学习不好的孩子圈在一块让他们去学艺术,很多艺术生存在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艺术类的文化课分很低。

 

凹凸镜DOC:最开始是想拍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对吗?

 

沈晓闽:对,选题确定下来后,我找了很多拍摄对象的备选,一个朋友帮我找到了郑少帅。但是我去采访他后,发现他的焦点早就转移了,他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身份,他考试的同时,也搞考前教育,他给自己的美术培训学校起名“帝国”,因为工商注册的原因,那个帝国的“帝”字只能改成言字旁,真谛的“谛”,但这并不妨碍他跟别人说,自己创办了“帝国美校”。

 

第一次采访郑少帅的时候,他就直言不讳地表达:“我把它办起来,办成一个帝国,把它做大以后,让世人仰慕我。”后来,我又打听到他办学的这个地方有可能快要拆迁了,我就觉得这事很有戏剧性,然后就决定拍他了。

 

因为那时候电视台的工作也挺忙的,关键是找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不过我在那时候就意识到:高清时代来临了,所以一定要用高清的机器来拍。我开拍一个礼拜,他的学校就被拆掉了。由于在电视台长期的职业训练,虽然只拍了一个礼拜,素材拍得很少,但镜头形成一部纪录片已经够用。拍完拆迁后,我继续去忙中央台的事了。

 

可是过了半年,郑少帅给我打电话,说他在CBD当老总,欢迎我过来玩。我觉得这哥们挺神的。第二次拍摄时,郑少帅真的办了一个看起来很大的公司,张口闭口讲怎样从美国进口废钢材,要改造一个乡镇,做几十亿的大项目,可以挣很多钱。别人问他,你学校的事怎么办?那个时候,他有点看不上跟小孩子打交道的事了。


图/《郑少帅的奋斗》剧照


凹凸镜DOC:你怎么看郑少帅这个人?

 

沈晓闽:他为什么这么拼要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就是小时候家里穷,他在老家还算是一个才子,写的字特别好,电影里有拍到他用一把不锈钢汤勺写书法的镜头,写的确实非常漂亮。他小时候得过特别多奖,心气也特别高,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那种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信念和欲望,特别强烈。

 

少帅说,他小时候家里一年365天,连馒头都不一定吃得上,十七八岁就出去讨生活,为了画画,他吃过各种苦,睡过马路,扛过麻包,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的野心和欲望。后来,我对这个人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凹凸镜DOC:他符合你的预设吗?

 

沈晓闽:我表达了对他感兴趣以后,他看我在中央台工作,觉得有个自己是男主角的片子也不错,特别主动的配合拍摄。纪录片开拍第二年以后,我反而有点犹豫,他的故事跟我最早的选题跟我的设定出入很大,我设想是那种梵高式的,特别艺术家范儿的,穷得不行还很执着,不停地考美院。他的结局是对艺术走火入魔的偏执狂,或者是被正规院校遗弃的天才。

 

凹凸镜DOC:他的选择,客观上受你拍片的影响吗?

 

沈晓闽:拍摄期间,我始终遵守一个原则,不去干涉纪录片拍摄对象的生活,当然他心情不爽时,我会陪他喝酒,他穷的时候,我会请他吃饭。但原则上,我不会去介入他的生活,他也不需要我去介入,这是一个人的自尊。我不想打破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让他觉得我在可怜他。这么多年来,郑少帅无论多穷从来没跟我开口借过钱。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因为拍片破坏友情。

 

凹凸镜DOC:所以,郑少帅完全没有按照你预想的剧本走?

 

沈晓闽:对,我当时对他心里是有保留,但我们面儿上处得不错。拍完他当老板这部分后,我又继续忙工作,觉得反正以后有机会拍,没当一回事。当时,我去湖北拍一部有关乡镇体制改革的纪录片,一下就走了半年。又过了一阵子,郑少帅又给我打电话,说他在部队当军官。我拍了他两次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作品拍摄的前三年里,是他在引导我。他对着镜头陈述了一番红色文化产业的理想之后,我又忙自己的事了,再过一阵子,他就蒙冤了。我终于意识到这个片子的重要性。梵高和范进式的人物预设,从那会儿开始,就完全放弃掉了。我想拍另外一种奋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与郑少帅的性格有关,其实他做的事情,是很多普通人不敢做的。比如他举债一百多万创办美术学校,办学失败后去经商,从事的都是自己从未接触的行业。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其实是一个赌徒,我在这里找到了郑少帅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也许只有这种人能混出来,他要混不出来就没天理了。


 图/《郑少帅的奋斗》剧照


凹凸镜DOC:艺术家加赌徒的双重性格,叠在一起产生了化学反应?

 

沈晓闽:郑少帅可以说是一个有专业的理想主义赌徒。后面,我期待发生一些事情,居然没有了。他也在学着慢慢长大。

 

凹凸镜DOC:郑少帅历经沉浮后,虽然人沧桑了,但少年气却一直都在。

 

沈晓闽:对,他身上的少年气也是一直让我拍下去的动力,其实在拍摄第三年的时候,我已经在构思他混得好或者不好,还希望他成家生子,这样就有个结点了。然而这个时刻并没有来,我当时还挺着急的,一直开玩笑问他什么时候结婚,你不结婚我这片子收不了。中间有一段时间很平淡,他东山再起,专心挣钱,也没什么事情发生,但其实在那段时间,他的野心又慢慢升起来了。

 

凹凸镜DOC:后面的过程其实是郑少帅在引导着你向前推进?

 

沈晓闽:他非常聪明,我们之间有了一种默契。比如片子里有一段,拍摄前我跟他聊,说自己要讲一个普通人梦想的故事,这个梦想跟艺术有关。就这么一句话,他一下get了,反手在招生现场跟学生谈起了梦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梦”字的轮廓。他一边写一边告诉学生,因为我们有梦想,因为我们能看到我们的未来。他的反应太快了,以至于那个“梦”字,写第一笔时,我都没拍到。

 

后面采访,说起他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说自己万一哪天身无分文的被赶出家门,他依旧可以混得很好。这些话都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拍到后面我们之间已经非常有默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拍摄对象。我在喝酒时说过一些转脸就忘的醉话,他都能记住。但他也不是在迎合我,这是他本身的性格。


 图/《郑少帅的奋斗》剧照


凹凸镜DOC:他身上确实有一种有趣的东西。

 

沈晓闽:其实我最终想在中国这个时代下,表现这些年的一种发展变化,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太荒诞了,可能在中国的某个特定时候,才有这样的荒诞的事情和荒诞的人。我想在美学上表现一种好玩又荒诞的气质。

 

凹凸镜DOC:你认为郑少帅找到真爱了吗?

 

沈晓闽:郑少帅之所以能找到一个能干的美女的妻子,除了他有才气能挣钱,我觉得是他身上的幽默。许多美女演员都嫁给了谐星。我跟监制张献民教授商量后,决定把郑少帅祭祖作为结尾。因为这个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男人成长的过程,最终他还是得回到家,回归到家庭和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取舍。

 

“这是一个普通人,没有PS过的梦想”

 

凹凸镜DOC:拍这个片子的十年中,你有什么变化吗?

 

沈晓闽:我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变化。从创作的角度而言,那几年我给央视做了10集的媒体纪录片,比如《海峡攻心战》《傀儡人生》,都是跟闽台有关系的题材,一个是讲海峡两岸当年怎么对峙到走向和平,一个是讲闽南木偶的交流,这些选题都很宏大,也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但媒体纪录片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多吸引力,反而是少帅这种很随心所欲的独立长片让我更有兴趣。

 

凹凸镜DOC:拍摄郑少帅成了你创作的一个出口?

 

沈晓闽:我拍完《舌尖上的中国2》后,就离开中央台,开始做独立纪录片,中央台那时候已经慢慢采取制播分离,如果他们评估你的能力足够,就会拿一笔钱给你,让你把片子整个包下来做。最关键的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的不缺活了,不在意依赖中央台这个身份。相反比如《舌尖上的中国2》那种项目,从开拍到播出,一下子18个月就进去了,中间什么也干不了。

 

凹凸镜DOC:你为什么不喜欢所谓媒体纪录片的审美?

 

沈晓闽:拍摄媒体纪录片,大家都是按套路来,第一要务是唯美,比如夕阳西下,光线一打,人物站在黄金分割点上,再给个特写,很难不漂亮。《郑少帅的奋斗》里面的随心所欲,让人特别舒服,所以我并不认为影像粗砺有什么问题,因为特定的“粗砺”感,跟他的人物身份相符合。

 

凹凸镜DOC:在纪录片美学上,你受哪方面的理论影响较大?

 

沈晓闽:受影响比较大的导演是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这部作品直接体现了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理论。用摄影机观察社会和“我在现场”的创作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纪录片的创作。此外,还有荷兰导演伊文思。他让我明白了纪实的影像除了力量外,还可以有美和诗意。


 图/《郑少帅的奋斗》剧照


凹凸镜DOC:你通常如何向其他人介绍这部纪录片?

 

沈晓闽:我通常会说,这是一个不甘平凡农村小孩关于梦想和成长的十年,体现普通中国人的勤劳,虽然不坏,也有点狡诈,膨胀过、低落过,但影片的大基调还是励志的。这是一个普通人,没有PS过的梦想,尽管他本人的能量比已经普通人的多几倍。

 

凹凸镜DOC:他前半生有点像庞麦郎?

编者注:可参见往期文章被遗忘的庞麦郎:我想批判现实卑微的无奈

 

沈晓闽:郑少帅和庞麦郎都代表着一部分有野心,或者说事敢把梦想付诸实施的一部分人。绝大部分人只是想一想而已,但郑少帅不甘心想一想,想到什么就去干,庞麦郎也肯定是这样,现在很多网红为了出名可以不择手段,他们本质是一类人。

 

凹凸镜DOC:郑少帅现在在干嘛?

 

沈晓闽:办美术班,越办越顺,儿子也一天一天长大。

 

凹凸镜DOC:《郑少帅的奋斗》原来的名字叫《帝国梦》,这个起名方式特别像《柔情史》,都是小人物和大历史的对照关系。《柔情史》的男主演,同时也是监制张献民先生,包括本片的美术指导邱志杰,他们是你的老师和好朋友,给这个影片的帮助是什么?

 

沈晓闽:“帝国梦”这个名字本身,无形当中契合了当下的一种大国崛起的集体心态。张献民教授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包括影片向海外推广,做了很多工作,剪辑上我们也讨论了很多,我电影学院的同学们也在各种的义务帮我做宣发,可能是他们不忍心看我这么多年,一直一个人撑着做这部纪录片。


 图/《郑少帅的奋斗》上影节放映 何佳穗 摄


凹凸镜DOC:纪录片的作曲也很有特色。

 

沈晓闽:这部影片的音乐指导李帯菓是我一个多年好友的男朋友,他做的音乐风格,有一点中国特色的喧哗,还带有一点荒诞。我随机把一段音乐放进片子的结尾,居然配得天衣无缝,然后我就直接把这一段配完的音乐交给他,几个月的时间,给我做了八十分钟的音乐。

 

平时,他帮人家做一首广告的音乐,三五分钟就要几万美金,他帮我做了那么长时间的音乐,只拿了一点点还不够伙食费的钱,但是他非常有热情,把这次配乐当成了创作。李帯菓是常年生活在云南大理的美籍华人,《郑少帅的奋斗》是他这几年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他完全能get到所谓的郑少帅的幽默、荒诞、好玩儿。李带菓说能从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人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奋斗精神。

 

凹凸镜DOC:郑少帅看过这片子吗?

 

沈晓闽:正式拍之前就跟他签了拍摄许可,他同意拍,成片以后他看过了,其实他心态还是蛮放松的,大部分他没有什么意见。比如有一些他觉得对他来说或者刚才张献民老师说的那个问题,不适合大多数人观影习惯,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隐私吧,虽然郑少帅觉得无所谓,但他觉得还是不要展现,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意见,配合度挺高的。

 

凹凸镜DOC:他怎么评价?

 

沈晓闽:他觉得把他的性格拍出来了。

 

凹凸镜DOC:片子拍完,你还会继续关注郑少帅的人生吗?

 

沈晓闽:我不知道,其实我挺想再继续拍下去,但影片主角不一定是郑少帅,我还挺想拍他的妻子李阳。李阳生完孩子以后,一边开学校,一边做微商,镜头里,她有一种特别的表现欲望。

 

凹凸镜DOC:影片中即使在产房里刚生完孩子,李阳对着镜头的笑容都很标准,她和郑少帅是不是都有表演欲的人?

 

沈晓闽: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说话有一点点不太容易察觉的广播腔,她知道镜头在哪里。相比郑少帅,我反而在李阳身上隐隐约约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其实,我还有一个长期计划,这部纪录片的第二部,我有点想拍他们的小孩高考。每一代人身上的奋斗,都是有延续性的,是值得被拍出来的。


 

导演沈晓闽简介


沈晓闽,1972年生,福建厦门人。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纪录频道任职。现就职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担任研究员。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纪录片创作和电影剪辑等课程。


原文作者:何佳穗

编辑:沙丘 / Sunny



 往 期 推 荐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