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间摇摆的日本,到底想干什么?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
民智风报
日本政府针对涉港问题上前后不一的“迷惑行为”着实令人不解。
(正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6月7日,日本共同社的一篇名为《日本拒绝加入围绕香港安全法指责中国的声明,欧美表示失望》的新闻报导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报导指出,日本政府于5月28日拒绝了美英等国联合发表涉港声明,而拒绝的理由是:日方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以不追随欧美各国的方式展示了对中方的顾及。
正当大家感叹日本敢于违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意愿,为中国“两肋插刀”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突然宣布打算在即将到来的G7集团会议上牵头,准备就香港事务发表G7外长声明。
日本政府一系列前后不一的“迷惑行为”着实令人不解,是因为共同社发布了“假新闻”?还是日本政府另有隐情呢?
摇摆在中美间的“平衡策略”
日本在此次涉港声明事件上的态度,其实可以视作是自2017年开始的“对华态度大转变”框架下的“正常操作”。
在中日关系缓和后,安倍政府经常在涉及中美的问题上采取一种“平衡”,以保证日本在两国间的声望。
如果经常关注新闻,其实可以发现安倍政府的对华态度在2017年前后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此前的安倍政府在政治上致力于破坏中日关系,如激化2012年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在《安倍谈话》中丝毫没有提及对战争罪行的反思等等;在国际社会中,安倍也积极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重返亚太”政策,加入TPP组织欲求经济上打击中国等等。
但这一切,都在2017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究其原因,“特朗普冲击”和日本经济景气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7年1月20日,第四十五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一改此前奥巴马政府的诸多政策,大肆宣传“美国优先”。
特朗普强调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应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又高举贸易保护大旗,对经济上依赖出口的日本造成了不小压力。
此外,特朗普又退出了TPP等诸多组织,使得经济上打压中国成为了空谈。
在如此冲击之下,日本的立场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若再如从前采取拥抱美国政策,以特朗普毫无规律可循的态度,无疑将会给日本增加许多成本与负担。
于是安倍政府快速改变态度,开始对中国频频释放善意,支持中国的全球化倡议。
而在经济上,日本对于中国的贸易依赖也在持续加深。
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与经济上的互补,加之中国和日本皆为世界五大经济体中最重要国家,中日建交47年来,双边贸易额由10.41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175.31亿美元,增长304.02%。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进出口第一贸易伙伴。2015年后,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呈上升走势,重要度的占比也逐渐提升,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却逐步走低,重要度也逐渐下降。
这说明在中日对外贸易的博弈中,中国的贸易伙伴和市场越发多元化,中日贸易的主导权发生变化,日本对中国贸易的依赖程度增大,而且可能会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 。
因此,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安倍政府迅速反应,依靠自民党长期执政的优势,迅速力排众议,走向了同中国缓和关系的道路,“对华态度的大转变”也由此发生。
先拒后牵,原因为何
首先,关于拒绝英美等国涉港声明一事,仍然可以看作是日本坚持对华友好的方针政策,同时为恢复受新冠肺炎影响而低靡的经济做出的行动。
早在2019年,由于特朗普政府一贯的的贸易保护政策与日韩贸易摩擦,日本外贸形势严峻,出口下滑成为最大的担忧之一,尤其是对中国与韩国的贸易。
在2020年,因为承办了东京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赛事,安倍政府欲借助这次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复苏。
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日本经济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也逐渐显现。因此,依赖中国贸易和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便尤为重要。
但是,做出令“欧美表示失望”的行动,也绝对不是安倍政府的本意。
虽然在2017年后,日本表面上开始倒向中国,但双脚仍然站在以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之中。即使安倍政府设定了“平衡策略”,这个天平也一定会向西方倾斜。
因此,虽然没有参与此前英澳美加的涉港声明,日本高官对于香港问题也仅仅表示出“强烈关切”,意图挽住日本在中国的声望。
若局势进一步恶化,日本方面仍然可能放弃“平衡策略”,倒向西方阵营。
安倍在G7集团会议上牵头发表外长声明的举动,被部分专家学者解读成“安倍陷入了不想破坏对华关系,也不愿意被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的两难境地”。
不过,安倍的此番表态确实安抚了许多国内民众和政党的不满,也缓解了同西方国家可能产生的裂隙。
“正常国家化”仍然是日本的最终夙愿
在日本“平衡策略”下隐藏的,仍然是安倍政府一直以来的“正常国家化”野心。
虽然政府仍在坚持对华友好政策,日本民间的排华反华浪潮却越趋严重。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民众对于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邻国越来越感到了不安。
随着台海局势日趋不稳,中美开启全面摩擦,香港暴乱不断持续下,自认为民主国家的日本民众,在中国问题上普遍戴上了“侵略行为”的有色眼镜。
在本次国家安全法出台以后,日本各界普遍都对香港示威者抱有同情,将人大的立法视作是侵犯人权的行为,更有甚者将我国污蔑为“法西斯”。而共同社的这篇报导,也被很多人痛斥为“假新闻”。
不难看出,当前许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然将自己的国家视为“正常国家”,忘记了《和平宪法》作为“镣铐”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意义。
当然,让日本民众接受“正常国家化”的口号,是安倍政府最成功的政策之一。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将《和平宪法》强加于日本,限制了日本组织正规军队等一系列权力,在日本右翼政客的眼中,这种“阉割”式的宪法注定不能得到认可。
九十年代,日本在经历了经济神话破灭、社会秩序格局崩溃重组、恐怖主义袭击后,日本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低靡的社会氛围下,被压抑的右翼思想(如历史学中的天皇史观等)开始死灰复燃。
他们披着“民族主义”的外衣,向未经历过战争惨痛的年轻一代不断强调《和平宪法》的不完整性,灌输着因国家“不完整”所带来的“屈辱感”,成功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据民调显示,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日本民众同意修宪,这其中尤其以18-29岁的年轻人居多。
其实通过香港问题,我们会发现,当看到日本部分民众积极干预香港游行示威,支持暴徒时,中国人不由回想起了抗战期间法西斯日本对于香港和大陆的种种恶行,痛批日本狼子野心不改。
但是在很多日本人年轻人眼里,自己已经和二战前的历史毫无关联。
在没有得到中韩等国的正式谅解之前便将自己同过去 “划清了界限”,在他们心里,对于过去的反思已经荡然无存,留下来的只有对不完整的宪法和核爆所带来的“屈辱”。
因此当日本民众带着“正常国家”的自我认同,开始“自诩正义”地干预香港问题后,只会让东亚的民族矛盾越陷越深。
不仅是民众,日本政府也积极利用美日同盟条约,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欲通过“国际化大国”的形象,洗清自己的战犯身份,实现政治大国梦,最终摆脱中美的影响。
只是现在,日本仍然游走在两个大国之间,不断寻找着新的机会。
结语
在令和时代的首次讲话中,安倍表示:“令和时代我们要开拓新日本,而在我们前方的就是自民党创党以来的夙愿——挑战修改《日本宪法》”,可见日本的修宪道路绝对不会停止。
而近期日本石垣市议会欲把钓鱼岛更名为“登野城尖阁”的新闻,也受到了大多日本民众的欢迎,可见民众对于中国的偏见也会越加偏激,两国的民族矛盾也会越陷越深。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代表着两国人民心愿的话语,在偏见和傲慢下终归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是中国政府的一贯做法,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
而自诩为“世界型大国”的日本,如果继续借“民族主义”来激发民众所谓的爱国心理、清洗历史污点的话,无论世界的影响力有多深,得不到其他东亚国家民族的认同与谅解,便只是无根浮萍罢了。
作者:韩铠宇,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文字编辑:严佳杰
图片编辑:严佳杰
图片来源:网 络
注释:本文为民智国际研究院原创文章,如要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标明作者与出处。
扫描下方二维码继续阅读美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