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大漠敦煌走出的传奇比丘尼,要用人间最美的方式,让佛法震撼你的灵魂……

2018-03-08 青草令 禅者Changer

“工厂里的翻砂女工”与“葫芦画非遗继承人”

“大漠敦煌”与“纤弱女子”

“为爱可以倾尽所有的女人”与“四十岁飘然出家的比丘尼师父”

当这些有着强烈对比色彩的名词,组合到同一个人身上时,她的生命就宛如传奇。

当我带着崇敬与好奇的心采访她后,我发现,所谓的传奇谱写者,往往是当别人被生活的磨难或压垮,或强行要杀出一条血路时,他们却能从容地转身,在“放下”中不断扩大生命的格局,拥抱更辽阔的天与地的人。

来印法师——菩提禅院住持

中国葫芦画非遗继承者


“我在尘世的40年一直是没有根的……” 她用这句话开启了对往事的回忆。

“我的父亲是军人,母亲从内地逃荒谋生,在西北认识了父亲……”

她对父亲的记忆只延续到11岁。那一年父亲去世,她的人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6岁时,热爱读书的她,却不得不为了照顾家人的生计,而离开学校,进了工厂。

命运似乎和这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开玩笑,让她成为了一名似乎只有身强力壮的男子才能胜任的翻砂工。

她每天的工作,是把铁矿融成水,浇入模中筑型。为了能让家人生计无忧, 她用纤弱的身躯承受着这非同一般的辛劳。

原以为,日子就会这样一成不变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工厂招美工的消息……

▲来印法师作品

年少失学,没有任何正规美术训练,只是闲暇时喜欢以地为纸,“画”两笔的她,竟意外地被录取了。

考上美工后,她被送去美院培训了半年,回来后她开始了真正的绘画生涯。

她没把这只当成一项工作,那一笔一画中有什么东西,需要她用灵魂去呼应。

很快,她感受到了瓶颈。有什么东西在限制她,不是来自技巧上的,而是来自心灵中的……

为了打破这桎梏,她去了一个地方——敦煌。

▲来印法师作品

如果说,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有一个地方堪称世界文化交流中心,那一定非敦煌莫属。

漫漫黄沙,千载石窟,如梦 42 34953 42 14939 0 0 2953 0 0:00:11 0:00:05 0:00:06 2954幻的飞天,亘古不灭的呼唤,都深深震撼着她的心灵。

“在那里,我开始邂逅真正的艺术,我开始与佛教结缘……”

面对不同肤色来来往往的人群,她想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传播艺术之美与佛教的智慧。

越是震撼人心的美,越可以通过最平凡、普通的东西来传递,她选择了葫芦为载体,来传递灵魂深处的宁静与渴望。

她在流荡了千载的飞天妙韵中体味着观自在的力量,在茫茫大漠中体味着“照见五蕴皆空”的静谧,她在葫芦上反复雕刻着260字的心经,通过那飞扬的笔痕,把那流淌了2500年的智慧,传递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手上、心中……

一个人的艺术求索,往往印证着她的心路成长。如果说她十几岁时初入敦煌,只是找到了自己艺术之路的方向,那么之后人生中的一系列磨难,便让她触摸到了艺术之神的魂魄。

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再深的爱,再缠绵的亲情,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她经历了爱情的远去,20年的生死恋,她的爱,超越世俗常规,在不断纠结、不断挣扎中折磨着她,也渐渐成就了她强大的内心。

当亲情、爱情都成为过去时的时候,她走进了寺庙,那自幼在敦煌感受到的让心灵宁静浩瀚的力量,又一次召唤着她。

▲来印法师作品

明海大和尚的一句:“出家吗?你流的眼泪比大海的水还要多。”让她沉思良久。

“我请师父给我四个字。”师父说:“戒行无疆。”师父又说:“金刚入心……”

这些与灵魂共振的话,坚定了她削去三千烦恼丝的决心。

她的出家与逃避无关,而是为了让生命走向“更好”、“更圆满”。

从小到大,她的人生就是在不断挑战、不断超越自我中度过的。

小时候,她曾用打架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长大后,她去当翻砂工来承担对家庭的责任。

恋爱后,即使在最刻骨铭心的感情中,她也要维护作为一名女人的独立。

▲来印法师作品

然而,不屈、承担、独立,都是为了追寻,到底什么才是她此生要追寻的终极目标呢?

“有人说,比丘戒律200多条,比丘尼戒律300多条,这不公平。 我说,这很公平,你越遵守这些戒律,就越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更大的自由……”这就是她想要的了。不是形式上的无拘无束,而是挣脱情绪的桎梏后,内心的无羁无绊。

曾经,她以为在爱情里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但她发现,世俗的情感,往往只能让女人迷失。它让她们陷在具象的小爱里不能自拔, 陷在如何扮演好他人的妻子、他人的母亲和真实的自己中不知所措。

“我有时会一个人跑到空旷的山里,静静地自问,到底如何才能活得既像个女人,又作回了自己……”

“后来我发现,我在追问一个在尘世里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个体生命该往哪里去?而落发出家,让我找到了答案,回归了生命本身。”

“出家后,我很愿意帮身陷情感纠结的女性去解决心理问题……”

▲来印法师作品

那些曾经历的抽筋扒皮般刻骨铭心的爱之殇,在现在的她看来,无非是“玩过家家,迷在里头了,又不自知。”

现在,对那些陷在情感纠葛里痛苦不堪的人,她会一语指出症结:“我们所谓的爱太具体了,如果你有广袤的心,如果你懂得大爱,然后再来爱你的家人,你一定会爱得很美好。”

拆开心之藩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到升华的不仅是她的灵魂,更有她的艺术。

出家前,她曾经困惑,到底,是该按艺术的方式来作艺术,还是该按宗教的方式来作艺术,笔下的世界,到底,是该听从自己的心,还是该听从信仰,听从戒律?

出家后,她发现那些困扰自己的、壁垒分明的名相,本质上无二无别。 当你用宁静的灵魂、浩瀚的平等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艺术与信仰同时融在骨髓中,当心纵横驰骋又纯净无染时,你的作品,便开始有了生命。

有平和宁静、焕发生机的心作依撑,狗窝、猪窝也可以变成传递美好的禅院。来印法师就是这样让奇迹发生的魔术师。 

▲改造前的农舍

▲改造后禅院的琉璃墙

眼见那寻常村舍

开始焕发出魅力

静静地

在俗世中沉淀出一份飘然的禅韵

……

她开始想,这样的禅院该起个什么名字呢?

深秋、北京,枫红如火。

有叶,如蝶舞落。

她拾起,递给了身边的文怀沙老人。

文老微一凝视,用篆刀一样的笔刻下了三个字——一菩提

题头,是她的法号,来印。

落款,是他的名讳,怀沙。

这片落叶,如印,印在了她的菩提行愿心上,印在了她铭记于心的经典中: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就这样

这美好的禅院有了名——一菩提。

而从那一刻起

它也注定将传播注着满满菩提心的美好于尘世……

当望着这如梦如幻的禅院,我想,这应该是最理想的心之归所了。

她的话却令我吃了一惊。

“后半生,敦煌将是我的落脚地……”

为什么?兜兜转转,艰辛了半生,不去安享好不容易打造出的尘世桃源,又要把余生交给那玄黄天地,大漠孤烟?

“那是世界文明的交汇处,是艺术与信仰交融的灵魂栖息地。我去时能感到它的呼吸,离开时能感到它的痛,于我而言,它是生命的源头,灵感的源泉……”

她早已不在乎自身的安逸,她要在那原始、又承载着艺术之光、信仰之魂、心灵之歌,用被风沙打磨后历经沧桑,又纯净无比的心, 创造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让一个个迷茫的灵魂找到归家之路。

她的梦想,是在敦煌开一家艺术学校。

“我看到有许多年青女性出家,我也看到有许多福建阿姑,虽然不是出家人,却一直生活在寺庙里,一方面, 这非常值得随喜赞叹。另一方面,她们还年轻,有权让生命焕发活力。只有拥有一颗活泼灵动的心, 她们才能以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更深地领悟佛法的无上智慧……我希望能让她们在敦煌,在艺术的怀抱中去丰富、滋养自己的心灵……

耳边回荡着她的这番话时,目光扫过上边这张照片,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之力。

那力量,不光来自大漠敦煌,更来自于她……这个纤弱的女子,灵魂中有一种强大的东西,和千载敦煌交相呼应,那是沧海桑田磨不去的纯净赤诚,那是能承担一切的宁静从容,那是能超越一切的自在无碍。

或许,这种力量,是在她十几岁初到敦煌时,便被它种在骨血里的,而在红尘磨砺后,那力量焕发、升腾,让她找到了心之所依,如今,她要把这力量传承下去,用艺术、用灵魂、用传承千载、绵延不息的佛法智慧……

编辑|淑娴

审稿|新芳 索影 阿甘

素材来源|令见

原创|寂静法师:如何才能控制情绪,不乱发脾气?

原创|90后女硕士在法国体验中国的“禅味”,竟是这样的感受……

学诚法师:弄懂了这两个问题,才算建立了真正的佛法信仰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禅者Changer】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