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打造国内领先的遥感教育

2016-10-25 中海达《定位》 慧天地



遥感院高分973项目中期总结会

2003年的一天,当“同意武汉大学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消息从教育部传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下称遥感院)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这一天开始,遥感院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遥感院院长龚健雅院士回忆起这件事,依然颇多感慨。

摄影测量与遥感出身的龚健雅,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有着特殊的感情:“2000年合校以来的三年,遥感被放在测绘类学科下面,遥感院都是以测绘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这样来招生,”他特意把“括号”也说出来,“一个学院,如果没有本科专业,只有一个二级硕士点和博士点,那么生存就会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遥感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得以在教育部成功申请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成为遥感院本科教育的基石。

在随后十余年的发展中,秉承着老武测摄影测量遥感的传统,遥感院一路探索,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遥感信息教育。


致力高水平学科建设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与制图系,历经航空摄影测量系、航测与遥感系、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8月更名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王之卓等老一辈科学家是学科和学院的奠基人,早在学科创办之初,前辈们就立志要将摄影测量与遥感做精、做尖、做强,致力于高水平的学科建设。

“原来武测有4个专业,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和地图制图。到1998年国家专业调整,整体合成了测绘工程,整个本科一度只有1个专业。”龚健雅说。

新世纪初,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等科学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亦正值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汉大学的特殊时期,遥感院积极争取,申请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的本科专业。十余年的打磨,让这门专业渐放异彩:2007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今,已有20多所大学相继申办了这个专业。

2011年,国家开始推行地理国情监测,亟缺相关人才。多方推动下,遥感院向教育部申办了这个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2016年7月迎来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公布以后,也陆续有数所高校引进开设。

凭借这两个专业,遥感院一直维持着虽小却高质量的教学。直到近年来,地理信息工程快速发展,原来在地理学科下的地理信息科学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很多人开始呼吁测绘类学科应该设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2015年,遥感院终于成功申请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完善了学科建设。

“遥感学科是一门尖端科学。虽然学校一直在压缩本科生数量,但遥感类专业不仅没被压缩,还有所扩大,这不仅代表学校对学院的认可,更是经济社会对遥感类人才需求的折射。”龚健雅表示。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武测的发展中,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堪称划时代的改变。

很多人问过龚健雅,这对武测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而他回答最多的是:“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了。”

他说,原武测虽然做得不错,但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在高中生里的知名度不高。合并之后,凭借武汉大学的招牌,生源质量直线上升。如今,遥感科学与技术已是武汉大学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堪称集合了武汉大学最优秀的学生。

“一定要好好培养这些孩子。”龚健雅在多个场合表示。

为了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遥感院精于测绘,又不止于测绘。除了传统摄影测量这个“看家本领”外,遥感院同时设置红外遥感、高光谱遥感、SAR、激光雷达等课程,面向大气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培养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毕业之后大量流向中科院遥感所、北大、清华、北师大、南京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多个领域。

为了保持学生的工科特性,学院非常重视实践环节。不仅要求每门主要专业课都要配有实习实践,每个学期还有专门的野外实习。“去年我们得到武汉大学唯一一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将会建立一个五千余平方米的实验基地,配备一应红外传感器、高光谱、SAR、激光雷达等先进硬件设备,为学生打造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实验环境。”

除了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遥感院更是探索了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知卓菁英班”,2015年,“知卓菁英班”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优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博导进行一对一学业指导,达到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的,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培养。除此之外,学院瞄准国家航空航天遥感、深空探测、国防建设等重大方向,与电子信息学院、中科院光机所联合开办“祖同菁英班”,培养具有遥感传感器硬件和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处理算法等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遥感数据获取到处理应用的全链路技术体系,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多模式的培养、高质量的教学,让遥感学院的毕业生炙手可热。龚健雅时常会听到测绘系统的机关单位向他抱怨:“我们好多年都招不到你们遥感院的学生。”龚健雅心里清楚:学院每年选择出国和读研的毕业生高达70%,剩下不足30%的学生也更偏爱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不过,龚健雅更认可这种择业观:“从传统测绘走出去,走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未尝不是一个可喜的改变。”

 

 科研成果累累

“既然是学院,教学自然是第一要务。”说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龚健雅这样表示。“但这并不代表学院不重视科研,相反遥感院的许多科研成果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以遥感院张祖勋院士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摄影测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迄今为止,VirtuoZo在国内外已经推广应用一千余套,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近年来,张祖勋院士基于航空数码相机的巨大应用前景,建立了新一代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的生产效率提高到现有水平的5-10倍,新匹配技术误配率降低到现有的1/4,引起遥感影像数据加工、生产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由单杰教授主持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获批国家973计划,项目概算3700万元。

不止于遥感,遥感院的科研项目在水利、农业等方面都有拓展。2015年10月,在“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上,遥感院孟令奎教授主持的“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获2015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遥感院方圣辉、舒宁团队负责承担该项目第1课题“作物生长信息的数字化获取与解析技术研究”,依托地面、无人机、卫星等不同监测平台,解决作物生长相关信息获取关键问题。

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遥感学科不断发展的道路上,遥感学院孜孜以求。未来,遥感院将着力推动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成为硕士与博士点的一级学科,“如果能够达成,整个遥感学院将更加完善,体系更加稳固。”龚健雅说,他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有一小小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慧天地】有一浅浅的认识:我们要跳出本行业固有的思维局限,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才能做大做强!【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及时后台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

 【投稿邮箱】

 geomaticshtd@163.com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与赵楠@Zn联系。”

编辑:韩   鹏 焦   月

审核:朱林烨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928135614)



推荐

(限于篇幅 更多精彩不再全部列出 请在相关系列中查看)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高端论坛|李德仁院士:展望测绘学科发展新趋势

龚健雅院士:独木不成林,一流学科精髓在于交叉融合

10月22日,全球测绘界大咖云集武大!

十年轨迹 ——武汉大学十大新闻中的测绘镜头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简称武测)近十年获奖项目举要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之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回顾与思考

武测强,测绘强!

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

镌刻在武测史上最深的记忆 ——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纪事

测绘学科福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喊你来读研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推手”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回顾与思考

六位院士畅谈测绘学科文化,解读学科发展之道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引领前沿,服务国家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 最好的教师上讲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武测-世界测绘教育的传奇

喜欢的话别忘记点击小手给小慧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