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文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五、问题归纳
1.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思考探究
一、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二、示例:文中老河兵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的,而讲学家虽然说得也有道理,却是脱离实际的宣讲。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的位置,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说它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中,有没有湍急的水流,水底是泥是沙等情况都要具体考虑才行。这样说来,老河兵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
三、略。
四、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五、示例:1.寻根究底
2.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所未闻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24 河中石兽
夯基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僧募金重修(mù)
B.一寺临河干(gān) 棹数小舟(zhào)
C.是非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D.如是再啮(chǐ) 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阅十余岁( )
(3)但知其一( )
(4)如其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
C.不亦颠乎(精神失常)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则为“”。(请用原文内容填空)
6.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翻译: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按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翻译: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要求它在河的上游。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雪涛小说》)
注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曰:“啖菱须去壳。”( )
(2)其人自护其短。( )
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表达交流
10.河中石兽最终在河的上游被找到了,假如你是文中的讲学家,面对众人你会说些什么?
体验中考
11.(2016湖南长沙中考)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D项,“啮”应读“niè”。
2.(1)一起 (2)经过,经历 (3)只 (4)按照
3.(1)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课内品读
4.C 解析C项,“颠”,颠倒,错乱。
5.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D 解析D项,“求”,寻找。
课外拓展
7.(1)有人 (2)短处,缺点
8.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9.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清除身上的热气。
10.示例 各位抱歉了。我作为一名学者,在思考问题时仅凭臆断,而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结果闹出了笑话。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我一定吸取经验,努力提高自身学识,以免贻误后学。
11.B 解析A项,考查重阳节习俗。B项,考查十二生肖的排序,姐姐的生肖是“巳蛇”,弟弟比她小2岁,所以弟弟的生肖是“巳蛇”后两位,应为“未羊”。C项,考查敬谦辞,“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D项,考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名惊蛰。”“春分”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
七语下册微课目录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2课《卖油翁》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五单元
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8课《一棵小桃树》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19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六单元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