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冥想的冥想 ‖《十分钟冥想》读前感
《读前感》第 230918|050 期
正文大约3300字,阅读需要11分钟。
1. 综评与建议
综 评:★★★☆3星半
新意度:★★★☆3星半
专业度:★★★☆3星半
实践度:★★★★4星
“微信读书” 同类 图书至少有 27本。
本书和本文,适合 初学冥想者 阅读。
建议收听文末34集连播音频,或借阅,或购买电子书。
2. 作者与内容
作者: [英] 安迪·普迪科姆
冥想及正念专家。
年轻时曾皈依佛门,马戏艺术专业学位,创建有“头脑空间”冥想机构。
内容:
介绍冥想的“完美入门手册”。
3. 吐槽与感悟
评价图书,不是推销图书,必须吐槽。
槽点1:爱说大话
作者和出版商,是卖瓜者,当然要说瓜好。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书评人,我不能只说好。
书中还是有意无意夸大冥想的作用,有意无意回避冥想的问题。
当然,这里有个人体验的差异,我不能说作者的体验是假的,但是,也不能以某一些人的体验来证明冥想吧。
书里当然没有以个别体验代替多数人的体验,但是实际是这样做的,达到的是这样的效果。
冥想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是一定有的,这么多年传承下来,如果没有实际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但是,靠得住的,得到全面认可的好处也不是很多,至少不能说是万能的。
确实,对注意力、情绪、睡眠等大有好处,
还有一些诸如提升思维效率等好处,实际上是以上好处的副产品。
但是,可以确定无疑的好处,也就是这么多吧。
麻烦在于,在不同人群中的冥想的体验,相差实在太大了,
明显带有“信则灵”的特点。
而且,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个现象,因为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实验,也就难以取得有说服力的证据。
这也是冥想一直没有得到西方主流科学界认可的一个原因。
槽点2:不说人话
2.2.1. 本质和定义
本书,以及其它关于冥想的书,始终也没说清楚,冥想到底是什么。
他们的所谓概念或定义,永远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比喻,而非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对本质和特征的揭示。
2.2.2. 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冥想,明显与专注、与正念、与心流等心理学现象有明显相关性,
但是,这种相关性是什么样,没人正面地系统地回答过。
冥想,还与念经、与失眠时的数羊行为、与瑜伽、与禅定、与打坐、与心理暗示等长期传承下来的刻意活动、有相关性,
但是,没人正面地系统地回答过。
冥想,还与失眠、与焦虑、与情绪情感、与脑力体力活动、与精细的肢体活动、与思维和行为习惯、与平衡术等活动,有相关性,
但是,没人正面地系统地回答过。
我们更多地看到的,也只是练习者口口相传的体验。
而且,他们的前人对后人的指导,往往也是故弄玄虚的所问非所答。
2.2.3. 如何更好的冥想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实现冥想?
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是高学历者,还是低学历者?
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
是经历重大事件的,还是没有经历重大事件的?
是男性,还是女性?
……
又有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冥想,或者无法冥想?
什么情况下容易冥想的效果更好?
是清晨,还是午夜?
是饭前,还是饭后?
体力活动后,还是体力充沛时,还是其他什么时候?
……
书上说,成功的修炼者,随时随地可以冥想,
这等于循环论证,而且是修炼者自说自话。
重点是,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就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总还是有一点点差异吧?
除了是否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外,冥想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差异?
倒不是他不想说清楚,而是他们也不知道冥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所以,他们说不清楚,所以,干脆就不往清楚说。
毕竟,只有模棱两可,才方便左右逢源。
槽点3:实为玄话
尽管许多事根本说不清,也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
为数不多的最新科学依据也难免让我们持保留状态,因为,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科研与商业的共谋,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冥想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有大量的焦虑的中产阶级。
有需求,就会催生商品和服务,就会形成消费市场。
作为保健服务,或者心理健康服务的市场,唉,我也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市场,
反正就是与健身和心理健康都有关系的市场的一部分,冥想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我们国家这几年的冥想热,只不过是健身和心理健康行业之后西风渐进的一部分。
不过,我对此并不乐观。
因为,冥想是给中产以上阶层准备的,但是我们的中产太精、太抠,想赚他们的钱太难了。
而所谓上流社会的人口太少,也没什么焦虑,底层人口倒是不少,但是又无力支撑起一个市场。
而且,冥想的商业模式,简直就是抢钱,
论产品,摸不着,看不到,
论服务,比三星级酒店的服务都不如,却收着五星级酒店的钱。
所以,这个行业也许会小火一把,但最终结果,不过是两种。
有一个可能是,象上世纪8、90年代风靡一时的气功,后来发生的这功那功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
我们国家盛产王林之流,所以,真的火了,也会往偏的方向跑,
至少会分出一支向那个方向跑。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瑜伽现在不温不火、泯然众人的情况。
甚至不如瑜伽,因为这东西既不依赖场地,也不太依赖教学人员,大多数视频课就能搞定,持续消费潜力有限。
感悟1:自我察觉能力可以减轻精神内耗
感悟2:自我察觉能力从属于元认知
在我看来,在自我察觉能力背后,还有一种最为根本的认知能力,将它包含其中。
元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元认知,就是控制你大脑的那个真正的大脑。公众号:笔记侠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你的认知深度
简地讲,元认知就是一种不断自我观察和反馈,自我分析和总结,自我控制和改进的能力。它的核心理论,其实又是控制论。伟大的理论,总是相通的。
我们的焦虑,有一半来自于不愿面对问题,也就是回避问题。不面对,就不能很好观察反馈,就不能分析总结,就不能控制和改进,当然就会焦虑。
在遇到问题时,不怕问题大又难,怕的是束手无策和毫无进展,那当然令人绝望。一旦有对策,特别是取得了进展,焦虑自然减少很多,甚至生出喜悦、自信和成就感。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怕发愁,发愁就是在想办法,就是琢磨事,最怕的是躲避,甚至是不承认。一方面,躲着不面对,另一方面,心里又放不下,身在曹营心在汉,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不焦虑才怪,甚至会把当前的事也办砸。
其实,这是普通体力或技能劳动者也懂的道理,所谓心不在焉、一心不能二用。因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集中精神,也就是集中注意力,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该发愁时就发愁,愁个够,愁到愁无可愁,就好了,要么琢磨出个对策,然后去一步步解决问题,自然就会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不再焦虑;要么接受了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遇到同类事情时不再犯错,继而放下这个问题,把精力投入到别的事上。同时,情绪也得到了释放。总之,该琢磨的时候,就是要好好琢磨。
而且,最好不等遇到问题时再琢磨,要经常回顾、复盘和总结。
因此,冥想只能帮你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增加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持有面对问题时应有的心态,
但是,不能代替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艰苦付出。
另外,小心底部三联周刊文章里的广告,
没事总看公众号文章的中产阶级,是他们的客户群体,也正是他们的收割对象。
冥想是什么,他们搞不清楚,
但是,谁容易喜欢冥想,上他们的道儿,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夜深了,晚安
附1. 参考信息
附2. 解读与评论
附3. 延伸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