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中)
编注
祁和晖先生(1939— ),四川开县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文为作者于2017年9月29日,在“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学术报告。
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文近万字,分上中下三期连载。
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中)
祁和晖
三、打通儒释道三家义理,破除“三学”上我执
南师在儒释道三教三学上各有著述传世,南师著述等身,我们仅截至2012年为止,梳其儒释道“三学”代表性著述目录如下:
儒学著述:
《孔学新语》
《论语别裁》(上下册)
《易经杂说》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下传)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册)
《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万章》
道学著述:
《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续集》
《庄子諵譁》(上、下册)
《列子臆说》(上、中、下册)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历史的经验》
《我说参同契》(上、中、下册)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佛学著述:
《禅海蠡测》
《楞严大义今释》
《楞伽大义今释》
《禅与道概论》
《禅话》
《禅观正脉研究》
《金刚经说什么》
《如何修证佛法》
《圆觉经略说》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药师经的济世观》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下册)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上、下册)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其他著述:
《亦新亦旧的一代》
《中国文化泛言》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金粟轩诗话八讲》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漫谈中国文化》
《南怀瑾讲演录》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下册)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但凡有研学撰述经历的人都知道,心中无学难以成文。南师三学著述,专业性强,文献博雅,见解新颖,形成中国现当代学林中之独树一帜。最可贵的是在三学著述中不持“门户偏见”,又着眼于三学在中华文化史上长达两千年的互通互学,互鉴与互相补充,互为诠友。
北宋形成儒学四大派:为周敦颐、二程领导的“洛学”;张载为首的“关学”;苏轼为首,苏门学士为骨干的“蜀学”;王安石为领袖的“新学”。四派皆有著述传世。“洛学”派指斥其他三派,尤其“蜀学”派,杂取佛道之理而成“派”。苏门则指出“洛学”言理,法取佛学。
事实上,北宋儒学四派皆具有受佛道二家启发而兴儒家儒教的特点。而佛学佛教也大量借鉴中华文化传统而趋向重视历史记载,加强时、空二维坐标视角,出现梳理、甚至改造佛学佛教文献资料与传承方法的动向。印度文化是缺少历史观的文化,其时空二维向无准确记述,总是无限多、无限大的想象时空。影响到佛经佛教,“大千世界”观念作为宏大的无限时空是超前的,而作为有限时空述事则是漫无边际、虚泛无涯的。于是汉传佛教,仿学中国纪传体史书体例而探索有系统的高僧传谱系:《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明高僧传》。又学中国编年体史书,而编纂成《佛祖统纪》。这些“传记”“统纪”极大地帮助人们理解佛家、佛学、佛教,其巨大作用不亚于经律论三藏。甚至玄奘奉唐太宗之命撰著的《大唐西域记》成为后世研究南亚、中亚史与印度史最重要的时空上可靠的历史文献。
“三教、三家”这种互学互鉴关系,南师多次称赞,多次讲说。南师自号“老顽童”。[13]他曾风趣地说:“因为这个‘心即是佛’的流弊,而产生了宋代理学的发达。理学家表达的倒是一副禅宗的姿态,是从‘行’门来的禅宗,而其讲人天之道的行持,又等于佛家的律宗。唐宋以后老庄思想的道家,则等于佛家的禅宗,是解脱路线的禅宗。这三家(儒释道)的相互关系极为微妙”。[14]
不仅“儒释道”三家关系微妙,中西文化关系也极其微妙。南师曾在回答学员提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说:
(一)“这个问题,不是问题”,指出这个提法出自晚清《万国公报》华文版主笔沈毓桂1895年发表的文章《匡时策》,后来张之洞《劝学篇》引用并推广论述。
(二)“体用”是否真能分开?南师委婉借喻,从中西文化沟通上回答了体用问题的一致性。南师说:“我常常想做一个研究……就是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倒推回去,譬如推到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那个时代的前后一百年,看看当时西方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东方又出现什么人、什么思想,就会发现东西方的情况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古人有两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即: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东西方圣人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东西方文明在发育与水平上媲美。同水平文明发育出的“体用”水平也是各有其美的。“体用”互鉴则可,将体用分离而单向取舍则未必恰当。
(三)南师指出“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用的都是西方的学术。没有真正用过自己的文化学术”“其实到现在这一百年,为体又为用的都是西学呵,没有中国文化,中学为体的东西好像没有呵。”[17]南师强调文化根基在“体用”上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应当是“体用问题”得到新回答的时候。
文化根基才是伟大悠久民族的基因。中华文明树大根深,在成长壮大中,吸收化融了很多周围民族的文化养料。“五胡十六国”政治上分裂,但有树大根深的中华文明砥柱存在,最后五胡化入华夏族群,十六国得归隋唐统一。宋辽金元在文化上合流于华夏文化。满清更是华夏文化的一次重兴。中印文化沟通从东汉开始,中国通过翻译,不断吸取印度文化养料,滋养丰富自己,借鉴佛学,催生了以儒道为基因的宋儒理学。又如南师所析:“自宋儒‘理学’兴起,也就是禅宗衰落的开始,这是中国学术演变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大问题”。两种水平相当的文明相遇,善于学习对方者会壮大,不善吸收异质文明者,其发展堪叹。印度古文明为何中断了?梵文为何未成为印度统一文字?中国通过引入佛学佛教,通过翻译梵文经典,深化了哲学学理而衍化出理学;又丰富了汉语词彙,精细化了汉字声韵学而致形成律诗、楹联;还丰富补充中国以廿四节侯为基准的节俗文化;更滋润了文学创作的多姿多彩。由于中华文明树大根深又善于借鉴异质文明之长,在吸取印度文化营养后,不仅未消失自我,而是更加枝繁叶茂。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无存,而在中土却深植于沃土之中,与儒道二家相伴成长。
南师在全方位开放型学术视野中,并非随波逐流、犹如浮萍,而是立足华夏,高瞻远瞩。他主张中华文化根基的底线。只要是生发于中华文化根基的枝叶,南师总是加以关注保护。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待晚明方出现的一个理学支脉“理教”的态度。中国宋明理学分芽出有个“理教”,这在中国学界95%的人并不知晓,偶有知晓者也会轻视而过。南师却在自己的著述中,慎重介绍点评此一“理教”教派。
在《禅海蠡测·禅宗与理学》中,专辟一章讲“佛道儒化之教”。此章中先分析“儒家则偏重伦理,留心入世……弊易入霸道”;“佛家则偏重心理,志求解脱……弊则流于疏狂”;“道家则偏重生理,从形质入门……弊则易落私吝”。南师揭示“儒佛道三家学术思想,二千余年间,迹虽相距,理常会通。外则各呈不同之衣冠,内容早已汇归一途,共阐真理……历来三家之徒,欲调和偏执而会归一致,代不乏人,然终不能化其迹象,盖亦如形器名相之难脱也。明社将屋,有理教者崛起山东,仿元代全真教之迹,而成新兴宗教之一门,风行草偃,遍及南北,尤以北方为盛。”[19]
关于“理教”之兴,南师评价不俗,大意曰:其一“理教之为学为道,一则为化易人心,一则为保存民族正气。虽不足语正大之宗教,实亦有可取之处”。其二“且其汇合三教,宗奉一尊,为圣宗古佛(即观世音菩萨),而以四维八德为入德戒持之门,工夫日用则以道家之修炼为法则;教以理名,即儒家理学之义——理即是道,道即是理,理外无道,道外无理”。其三“理学致有理教产生,遂化佛道之迹,而别成一教矣”。其四“理教创自崇祯末造之杨来如(教中尊称为羊祖或杨祖)……终清之季,遍及朝野,风行南北,自为应此一时代之机而勃兴者。”[20]
在关注“理教”时,南师尤关注西蜀“刘门教”事象。南师写道:“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归而学道,相传得老子亲传,居山八年而成道。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长江南北,支衍甚多,而尤以闽浙为盛”。
南师分析刘门“理教”特点有三。其一“其学以‘沉潜静定’为旨”;其二“工夫口诀,采于道家。说理传心,皆撮三教之长”;其三“而其实质,亦为儒化佛道之另一教门,虽其标榜为调和三家之业,然亦‘断崖无路只飞梯’耳。”[21]
南师称赞刘沅“著作等身”乃实指。刘沅确有《槐轩全书》传世,其《全书》涉经史子集四部,诗词文赋,甚至医药星相。其中《十三经恒解》为其代表作。“恒解”反复强调“天理良心”四字教化。刘沅也因《十三经恒解》而名列《清史稿·儒林传》中。
注释:
[13]《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老古文化公司”2012年版第18页。
[14]引文出处同[11]见第176页。
[15]引文出处同[13]见第19页。
[16] [17]引文出处同[13]见第20-21页、第37页。
[18]《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老古文化公司2012年版第23页。
[19][20] [21]引文出处同[2]见第183-184页。
[22]引文出处同[18],见第87页。
相关阅读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