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一词丨双语交互激活模型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心得小芊 语言学心得 2021-03-17

“语言学心得”

第 157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双语交互激活模型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双语表征和双语语码转换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二语教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学界提出了双语共同表征、独立表征、混合表征等理论,不同理论各有其支持的模型。今天介绍的“双语交互激活模型”所支持的是混合表征理论。那么什么是“双语交互激活模型”呢?

所谓“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简写为BIA模型)是1998年Dijkstra和Van Heuven在交互模型(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的基础上提出的双语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双语者词汇识别过程。模型提出者指出双语者词汇识别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非选择性提取过程。

BIA模型是一个包含四个层次的结构模型,主要包括:特征层(feature level)、字母层(letter level)、单词层(word level)和语言节点层(language node level)。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被激活的双语词汇彼此竞争。当字符串呈现时,首先被激活的是字母所处位置的特征,后面其他的层级逐个激活,语言节点能够逐层有效抑制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从而使双语者能够成功通达目标语言词汇。BIA 模型的交互激活观点解释了双语者词汇加工过程的语际激活现象;而最终决定词汇语言归属的语言节点又合理地解释了双语者对两种语言进行选择性运用和转换的原因。

但是BIA模型无法解释正字法特征相差较大的语言且未涉及语音和语义表征,因此Dijkstra和Van Heuven2002年又在BI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BIA+模型。BIA+模型区分了词汇识别系统和语言任务图式或者决定系统,双语者对输人刺激进行词汇识别,进而实现词汇非选择性通达后的语义提取。

相关文献

(1)《双语语码转换加工理论及理论模型研究述评》(王震、范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摘要:语码转换一直是双语加工研究的热点。采用诸多研究范式考察了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层面语码转换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构建了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在回顾抑制控制模型、交互协同模型、特定语言选择假说、特定语码选择阈限假说和双语交互激活模型等语码转换加工理论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其在转换代价来源、转换代价不对称和词汇选择机制问题上存在的争议,进而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语码转换加工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双语者语码转换加工抑制控制模型交互协同模型双语交互激活模型

(2)《双语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范琳、卢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1期)   

摘要:双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是当前双语认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采用不同研究范式考察了双语者语言产出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在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两个层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对语言产出过程的双语语码转换理论模型和假说、研究范式、行为层面认知加工研究以及神经机制研究加以回顾分析该领域仍待研究的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语;语码转换;语言产出;转换代价不称性;n-2 语言重复代价;神经机制




●  各位“语言学人”,有一份邀请函请查收

●  今日一词丨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  今日一词 | 形式-意义映射 form-meaning mapping

●  今日一词 | 等级凸显假设 Grade Salience Hypothesis

●  今日一词丨构式压制 Construction Coercion

●  今日一词 | 语言磨蚀 Attrition

  今日一词 | 卫星框架语言 Satellite-framed Languag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