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一词丨互动语言学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阿拉狼 语言学心得 2021-03-17

“语言学心得”

第 179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互动语言学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互动语言学(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的开端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互动与语法》(Interaction and Grammar)论文集的出版,该论文集的三位主编:埃莉诺·奥克斯(Elinor Ochs)、伊曼纽尔·谢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f)和桑德拉·汤普森(Sandra Thompson)来自不同学科,并在引言中提出该书论文作者都秉持一种更加宽泛的语法观:他们认为语法只是社会生活组织中一系列可供使用的资源中的一部分,而语言则被视为一种日常互动和认知的表现方式。该论文集将功能语言学者会话分析学者语言人类学者三支力量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互动语言学跨学科、交叉性的语言研究特点。而“互动语言学”术语的使用则最早见于2001年由玛格丽特·赛尔廷(Margret Selting)和伊丽莎白·库珀-库伦(Elizabeth Couper-Kuhlen)主编的论文集《互动语言学研究》(Studies in Interatctional Linguistics),因此“互动语言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代表着近年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赛尔廷和库珀-库伦(2001)总结了互动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步,以口语作为研究对象。长久以来语言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进行,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记录口语,将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作为研究对象已并非难题。在互动语言学之前也有语言学家对口语进行关注。因而,将口语作为研究对象是互动语言学得以成立的根本,是所有互动语言学研究者的共识。

第二步,大量颇有影响力的话语功能研究为互动语言学研究提供可能。功能主义语言学者重视语言形式和话语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些语言学意义上的区别,比如词类和体形态上的区别,其实是由他们在自然话语中承担角色不同导致的。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建立话语形式与特定语言使用场景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倾向十分重要。

第三步,会话分析界引人关注的成果。社会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主张将日常会话研究作为社会秩序研究的重点和基础,而为了能对各种类型的自然会话加以研究,社会学家引入了“言谈互动”(talk-in-interaction)的术语,一系列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对互动语言学发展而言,会话分析将言谈交际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理解,以及会话分析的一些微观分析方法都至关重要。

第四步,语言人类学对言谈交际系统和话语策略的跨文化比较作出的卓越贡献。语言人类学认为社会秩序的不同和会话行为以及话语组织的差别会在语言上有所反映,而不同语言也会影响其所构造的社会秩序。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视角对互动语言学来说也十分重要。

总之,互动语言学是以自然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将语言视为社会生活组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试图分析和解释语言和互动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方法。其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话轮(turn)话轮是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单位。所谓话轮就是当前说话者所说的所有内容,直到下一个说话者开启新的话轮,当前话轮结束。有些话轮很短,只有一个词或短语,但有的话轮很长,相当于一段独白。

2.会话序列(conversation sequence)会话序列是对位置的关注,主要是指在一段对话中话轮间先行后续的顺序和关系,而这种先行后续关系很多时候会决定同样的话轮构建单位如何在互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3.认识(epistemic)互动语言学中的认识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cognition)有区别,互动语言学关注的认识主要是互动参与者对互动中所需要的某些知识的认识状况。互动语言学研究者认为,互动参与者不同的认识状态将直接影响互动中同样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互动功能。

 4.多模态(multimodality)多模态主要指在互动语言学的大语言观下,将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非言语行为也纳入对实时互动的研究中来,并试图探讨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多模态视角可以为互动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提供更加多维的证明和分析。



互动语言学一方面强调“互动”,重点探讨互动与语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塑造规律,另一方面强调“语言学”,“语言”是其落脚点,他们希望以互动的视角去解决传统语言学一些尚未解决或者尚可商榷的问题。比如,查尔斯·古德温(Charles Goodwin,1981;1995)的研究表明,语言学者传统上所说的“句子”(sentence)范畴,事实上对于寻求回应这一行为高度敏感,因此句子究竟是否是单一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产物就有待商榷。由此可见,互动语言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未来仍有更多内容和更广阔的领域待我们发掘。


——本文参考《汉语研究方法导引》

(周红 主编)



相关研究

(1)《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提要:本文试图说明,“知道”作为一个通常认为能够带各类宾语的多能动词在谈话中呈现出许多逐步走向固定化的结构类型,最常见的固定格式是由第一人称代词构成的“我不知道”和零形主语“不知道”以及第二人称的“你知道”。这些固定格式在结构上既排斥宾语,又往往跟其他句法现象(尤其是主语和否定)密切相关,并存在着语音弱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这些语音-语法-语用结合体的存在体现了语法的动态性质,同时说明,只凭语感研究语言或者只用控制语法成分组合的形式规则来解释语言是不足的。
关键词:语法的动态性质、话语特征、语用意义
(2)《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方梅,《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
提要:在会话中,相邻话对不仅可以构成“话题 — 说明”关系,还可以呈现出多种复句关系。由于会话合作原则的作用,相对于前项连词(如“因为、不但”等)而言,话轮起始位置更偏爱于后项连词(如“所以、但是”等),呈现出行域、知域、言域、话语标记虚实各类用法。相对于行域和知域而言,言域用法对会话结构的依赖更强,是会话中的浮现义。当话轮起始位置有不止一个连词同现的时候,用作话语标记的连词出现在言域用法连词之前。影响连词意义和功能的因素除了该连词在话轮中的位置之外,前后话轮之间的话题延续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连词、浮现义、话语标记、相邻话对、话题延续性


往期推荐



●  今日一词 | 格语法  Case Grammar
● 
 今日一词丨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  今日一词 | 浮现主义 Emergentism
●  今日一词丨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今日一词丨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  今日一词丨依存语法  Dependency Grammer


语言学心得

分享语言学及语言教学心得与感受

今日编者:阿拉狼

审       核:心得小芊





在看“语言学心得”+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