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韵律语法研究》第8辑(汉语词重音研究专辑)
《韵律语法研究》
2021年第8辑
(汉语词重音研究专辑)
《韵律语法研究》2021年第8辑为“汉语词重音研究专辑”,刊发9篇文章,汇集了包智明、曹剑芬、戴庆厦、刘岩、端木三、冯胜利、马秋武、王韫佳、周韧等专家对汉语词重音研究的观点。
往期推荐:
目 录
01 编者按 / 冯胜利 马秋武 王迟
04 论汉语重音 / 包智明
23 读《玻璃杯半满抑或半空?汉语重音的另类观》引发的思考 / 曹剑芬
38 景颇语、德昂语的词重音——兼谈汉语词重音问题 / 戴庆厦 刘岩
55 说长重短轻原则: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 端木三
77 语体语法与汉语词重音 / 冯胜利
112 汉语的词重音及其音系性质 / 马秋武
130 北京话词重音问题散议 / 王韫佳
150 汉语词重音问题再论 / 周韧
提 要
论汉语重音
包智明 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系
摘 要:就超音段而言,世界的语言可以分为三大类:(1)重音语言,如英语;(2)高音语言,如日语;(3)声调语言,如汉语。英语重音的分布可以用韵律音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汉语中有许多类似韵律的语音现象,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用韵律音系学理论分析呢?一些学者假设韵律是语言的共性,认为汉语也有韵律结构。本文考察了汉语的双音节、轻声、律诗、平行词以及连读变调,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韵律结构不是语言的共性,而汉语中类似韵律的语音现象不支持韵律结构成为汉语音系表达式的一部分。近体诗是汉语唯一可以用音步进行分析的文体,间接证明了近体诗格律外来说。 关键词: 重音 重读 声调 轻声 双音词 音步 变调语法 韵律读《玻璃杯半满抑或半空?汉语重音的另类观》引发的思考
曹剑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本文并非对汉语重音问题的系统探讨,只是受到廖敏关于汉语重音的另类观(T?í sková,2020)的启发,从语音学的角度思考汉语重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普通话重音问题争议概说及分歧实质简析:从廖敏的汉语重音的另类观说起——不一样的理解烦恼,一样的认知局限。第二部分,简评廖敏另类重音观的积极意义和“半空还是半满杯子”设问比喻的局限性。第三部分,“半满杯子”还是“半空杯子”比喻引发的若干思考,即关于汉语重音问题的诸多主张和争议,归根结底,都源于对以下两种关系认识的分歧:(1)语言的普遍共性与特异性的关系;(2)重音与声调的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具有许多普遍共性,所以才能彼此翻译、相互沟通,这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物学机能(刺激—反应)和共通的认知心理机制决定的。与此同时,各种语言又都具有各自的特异性。所以,才有语言的多样性(曹剑芬,2016b)。而这种多样性是由各种语言社会最初约定音义结合关系时的任意性决定的。每种语言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是词,因此这种由最初约定音义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决定的语言的特异性就主要表现在词层面上。所以,在探讨重音问题时,我们就必须关注不同类型语言里的特异性,才能真正认清汉语重音跟其他语言重音的异同。至于重音的探讨为什么总是跟声调问题纠缠在一起,表面看来,原因似乎主要在于不同语言母语者对tone这个术语概念的理解不一样;而实质上,这依然是一个语言普遍共性与特异性的关系问题。这里涉及的关键因素是tonal变化的音位功能和节律功能及其实现手段的异同。在词层面上,汉语的构词法与重音语言的构词法不同。重音型语言的词,即最小音义结合单位是音节的组合,单个音节一般没有构词功能。所以词内音节之间的重度对比是重要的构词手段;而且,在物理声学上,这种重度对比必须依赖音节之间的音高高度(pitch height),即音区(register)特征的对比,而并不关心音节内部音高变化的曲拱特征。所以,重音语言里的词重音具有区别词(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的音位功能。而汉语的词重音一般没有区别词的功能,因为汉语的词,即最小音义结合单位是音节,词素就在音节内部。就tone这个音高运动因素而言,它在音节内部的时间函数(赵元任,1980:65)就已经身兼两职:既具有区别词的音位对立功能,又负载更高层面上的节律对比功能。这种双重载信功能是通过音节内部音高的音区特征和曲拱特征的并存叠加同步实现的。也就是说,汉语的构词要素在音节内部,不在音节之间,所以汉语音节之间尽管也存在相对的重度差异,但这种差异一般没有重音型语言里那样的构词功能。由此可见,尽管汉语跟其他语言一样,音高运动(pitch movement)是构成tone(声调、语调)和stress(重音)最重要的声学相关物,这是语言的普遍共性;但是,由于各自的构词法相异,因而tone的语言学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综上所述,任何活的语言都不可能没有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是由语言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思维载体的本质决定的。其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效能,必然要在说和听的生理、心理局限与交际的客观需求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因此,语音的轻重调节是不可避免的,汉语也不例外。汉语并不是没有重音,只是汉语的重音跟重音语言或者其他类型语言里的重音不一样。无论是在词层面上还是语句层面上,汉语的重音都呈现出不同于重音语言的类型特点。尤其是在词平面上,汉语的重音不像重音语言那样依赖音节之间的轻重对比,而是通过音节内部包括音高在内的物理四要素的规律性调节变化实现的。因此,汉语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既能承载轻重信息,又能承载声调和语调信息。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人们,尤其是非声调语言母语者对汉语重音和声调关系理解上的种种困惑。关键词: 重音 声调 语言类型 增强 减缩 弱化 对立 对比 普遍共性 特异性 音区特征 曲拱特征 并存叠加
景颇语、德昂语的词重音——兼谈汉语词重音问题
戴庆厦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刘 岩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摘 要:景颇语、德昂语是分析性和类分析性语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本文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的音节结构、重音规则及其在历时演变中的作用等,并以此观察汉语普通话的词重音特点。本文认为,词重音的分析要区分“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前者是重音的基本形式。词重音系统是在节律和语义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汉语和景颇语、德昂语在构词时,节律的表达手段是弱化,是第一性的;语义的表达手段是加重,是第二性的,并不是所有语言都采用的,其发展的基础条件是较高程度的双音节化。景颇语、德昂语词的“后重”原则推动了其音节和词汇形态的演变。汉语不仅有词重音,而且其重音系统还属于发展得比较充分的类型,包括节律弱化、语义加重和保持等重三种手段,构成韵律、语义两个层次和至少三个重音级别。关键词:景颇语 德昂语 汉语 词重音 弱化 语义影响
说长重短轻原则: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端木三 密歇根大学文理学院
摘 要:不少前人观察到,长音节倾向于有重音(长重),短音节倾向于无重音(短轻),不过反例似乎也很多。比如,根据电子词典CELEX的标注,英语有7401个单语素词,共含11 947个音节,其中长重的反例(长却轻)占18%(如routine [ru?][’ti?n]1“惯例”的第一音节、cactus[’k?k][t?s]“仙人掌”的第二音节),短轻的反例(短却重)占12%(如happy [’h?][pi]“幸福”和city [’s?][ti]“城市”的第一音节)。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对象,全面考察各种反例。汉语的事实相对清楚,长重短轻主要反映在普通音节和轻声音节的区别上(Chao,1968:38;林茂灿、颜景助,1980, 1990;罗常培、王均,1981: 135)。在英语中,反例主要源于对英语音节划分及重音标注的片面理解。关于音节划分,前人有三个错误假设(Kahn, 1976; Jensen, 2000):第一,音节划分先于重音指派;第二,音节划分基于声母优先;第三,所有辅音都在音节之内。本文认为:音节划分和重音指派是同步完成的,无先后之分(Duanmu, 2019);而且,词尾的辅音不一定都在音节之内,有的可以处于音节之外(extrametrical, Hayes, 1980; Halle & Vergnaud, 1987; Duanmu, 2008)。关于重音标注,本文同意Chomsky & Halle(1968)的观点,即非弱化元音皆有重音(主重或次重)。根据正确的音节划分和重音标注方法,反例最多只占1%。因此,长重短轻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充分的证据,不只是一种倾向,而是音系理论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关键词:长重短轻 音节划分 音节长短 重音 起始对应律 结尾对应律
语体语法与汉语词重音
冯胜利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摘 要:本文根据语体语法理论提出汉语的词重音当分为“口语体词重音”和“正式体词重音”两种不同的(词)重音类型。本文指出,汉语词的重音若将正式和口语语体混而同之,那么不同的模式则混而无别,无法得到井然有序的音系重音系统。本文首先从语体语法入手,介绍语体不同则词汇不同、词汇不同则词重音不同的事实及其跨语言的证据。本文继而提出汉语“左重(或右轻)为口语,等重(或/和右重)为正式”的例证与理证。例证部分包括(但不限于):(1)轻声、轻读、VV重叠等口语体现象;(2)等重、右重、AABB重叠等正式体现象。理证部分包括(但不限于):以轻显重、双步顿重、高频致俗、词重原理(词重音“有”“无”之必)等。最后,本文通过讨论汉语词重音中几个有争论的问题,提出汉语词重音研究已然进入理论探索的新阶段。关键词:语体语法 词重音 口语体词重音 正式体词重音 左重(扬抑式) 右重(抑扬式)
汉语的词重音及其音系性质
马秋武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摘 要: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语言也是有语调的。汉语有语调,那么它就一定要有重音,因为重音是语调建立的基础与条件。汉语里有重音,但如何判断汉语里的重音或词重音?本文指出,重音是一种音系属性,既然是一种音系属性,那么判断重音或词重音的依据就不可以是语音(声学或感知)的,语音上的轻重程度差别显然不是重音真正的语言学意义。所以,所谓的“等重、左重或右重”都是从语音上对重音的存在做出的判断,因而也是不可取的。重音真正的语言学意义,恰恰是在它能否呈现词或短语的韵律或节奏结构模式上。汉语里的“四言格”就是一种节奏或韵律结构,它显然是重音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四言格”是重音的“果”,重音是“四言格”的“因”;承认“果”,就一定要承认它的“因”。汉语里有没有词重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搞清楚汉语里有哪几类词。汉语里没有英语的那类派生词,因此也就没有像英语里那类派生词的词重音,但却有像英语里那类复合词的词重音。复合词的词重音与派生词的词重音是不一样的,不仅汉语如此,英语亦是如此。复合词的词重音与派生词的词重音不一样,它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而且常因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汉语非轻声两音节词的词重音模式是“亦左亦右,以右为主”,词重音的这种漂移现象是由复合词词重音的音系属性所决定的。关键词:汉语 词重音 音系属性
北京话词重音问题散议
王韫佳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 本文从语音学层面讨论北京话双音节词是否存在左重和右重两种重音格式的问题。首先通过对比三种轻声词表和权威词典的注音,论证了后字带调左重格式在北京人语感中的一致性。然后通过分析北京话中去声两字组两种不同的声调变化形式,提出左重式的形成也存在语音学理据的假设。接着讨论了北京话词重音格式的不稳定性和左重式的衰退趋势,但同时也指出不稳定性和衰退趋势只是一部分词的语音形式问题,并不意味着左重式已经消失。最后分析了词重音的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在实验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展望。关键词:北京话 词重音 左重 轻音
汉语词重音问题再论
周 韧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是对周韧(2018)的进一步说明,重申“汉语没有语言学意义的词重音”这一观点。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关于汉语词重音问题的种种争议,指出这些争议的存在实际上都引导我们得出“汉语无词重音”这一结论。接下来本文讨论了词重音判断中的语言学标准,涉及轻声、音节重量、音位负担和重音移动等相关概念,说明很多研究中涉及的汉语词重音概念还未得到充分验证,还不是语言学层面上的词重音。在评述了两篇近期讨论汉语词重音的论文后,本文进而讨论了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词重音概念,说明词重音概念对于解决汉语韵律语法问题来说,既不是周全的,也不是必要的,更不是不可替代的。最后,本文立足于汉语“单音节—单语素—单字”对应的格局,以“汉语每一个音节都有意义”为认识基础,说明了汉语缺乏词重音的原因。关键词:汉语 轻声 词重音 韵律语法
期刊简介
《韵律语法研究》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是国际学术界唯一以韵律语法为主题的学术刊物。《韵律语法研究》不仅关注韵律学、韵律构词学、韵律句法学的研究,同时对其他与韵律相关的语言现象也给予关注和研究,如韵律诗体学、韵律语体学、韵律文学、韵律与音乐、韵律语法的习得与教学等。本刊注重韵律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设有“材料与观点”和“书评”栏目,欢迎学界专家及青年学者赐稿。
稿件篇幅依据作者的论题需要,不做字数上的硬性限制,但要求论点明确、材料可靠、探讨深入、逻辑严谨、表述准确、语言简练,投稿格式请参考以下稿例说明。
《韵律语法研究》稿例:
1.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来稿正文请勿署名。稿件须以简体中文或英文撰写。来稿请将稿件的 word 及 pdf 电子文本(其中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络方式及致谢等信息于单独的 word 文档另行列出)发送至本刊电子邮箱prosodicgrammar@blcu.edu.cn。
2. 稿件构成:
中文稿件为: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空一字)、正文、参考文献(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英文稿件为: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正文、参考文献,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空一字)。
3. 脚注用来对正文中提到的某个问题做补充说明,一般不注释文献出处。所加脚注,按在同一页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在被注文字右上角依次编排序号,每页单独编号,编号用圆圈加数字的形式,如①②③④等。
4. 参考文献:文中所提文献要与文后所列文献一一对应。文中出现的,文后参考文献均需列出;文中未出现的,参考文献中不宜列出。
5. 请作者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证所投稿件版权的独立性,无剽窃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6. 本刊对专刊专投的优质稿件优先采用。凡被本刊采用的稿件,编辑部在不违背作品原意的情况下,有权酌情修订,不同意修订者请注明。
7.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 1128 室。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82303972 邮箱地址:prosodicgrammar@blcu.edu.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2022-08-23
2022-08-21
2022-08-19
2022-08-18
2022-08-16
2022-08-15
2022-08-14
2022-08-13
2022-08-12
2022-08-11
2022-08-10
2022-08-09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young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