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中国语言学报》第19辑
《中国语言学报》
2020年
《中国语言学报》2020年第19辑刊发15篇文章。文章涉及词源探索、各地方言词汇分析,各地方言语法结构探析,以及语句在语篇和会话中的连贯顺序探讨等等。
目 录
01 藏语形容词的音节数形态与形态类型 / 江荻
28 贵琼语存在类动词的示证用法 / 宋伶俐 朴正俸
40 粤语助词“亲”的体貌用法及演化路径 / 冯海敏 陈前瑞
57 广西客家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类型及来源 / 唐七元
66 云浮白话会话构式“好之……又……”的话语功能及其语法型式动因 / 严丽明
79 山西晋语区“双言”的使用态度调查 / 王利 袁露丹
91 语句在语篇和会话中的连贯顺序探讨 / 郭安 邢欣
102 强叙实动词研究 / 张新华
119 北宋刊本《礼部韵略》之版本与讹俗字 / 张民权 田迪
132 明末南京韵书《音义便考》二等知庄组字读细音例外的考察 / 封传兵
139 联绵词声类分布研究 / 沈建民
152 从“脚趾头”说到异形词 / 魏钢强
159 从语源看“父亲”的称谓系列 / 蔡英杰
171 《汉书·苏武传》中“蹈”考证 / 张霁
提 要
藏语形容词的音节数形态与形态类型
江 荻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摘 要:文章以音节数作为基础形态或隐形态来观察藏语的形容词及其类型,将音节数与派生词、重叠词、复合词、复合型派生词等类型结合,讨论了各类形容词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依据词的长度观察词类和词法类型是一种新型的分类观点,有利于发掘藏语形容词的形态面貌和内部构成。藏语形容词音节数形态的描述与名词和动词音节数形态的描述一致,证明藏语是一种可以依据"词形定类"的语言。 关键词: 藏语 音节数形态 形容词 结构类型贵琼语存在类动词的示证用法
宋伶俐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朴正俸 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 要:示证范畴是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主观语法范畴,广义示证范畴包括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入口。藏缅语族语言材料中近年来已经发掘出的示证语法意义主要是体现信息来源的,包括"亲知"和"非亲知"、"亲见"和"非亲见"、"早知"和"现知"、"听说"和"非听说"等,也不乏标记信息入口的自我中心示证,示证语法手段包括动词趋向前缀、动词后缀或附加成分、助词、系词和存在动词等。本文就贵琼语长篇口语语料中出现的由存在类动词演化而来的示证语法手段进行归纳和讨论,总结出贵琼语存在类动词示证的特点:其一、存在类动词包括系词证素和存在动词证素,分别表示"亲知可控"和"确知周晓"的示证意义;其二、系词、存在动词作为证素示证,必须满足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譬如,动词具有[+自主性]或[+完结性]语义特征,各自对应特定的人称等。贵琼语存在类动词示证的用法在羌语支语言中较为少见,在藏缅语族语言中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论文设想其来源和用法与贵藏语言接触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 存在类动词 示证 长篇口语语料 贵琼语 接触
粤语助词“亲”的体貌用法及演化路径
冯海敏 陈前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把粤语助词"亲"的体貌用法分为结果体、完成性条件句标记和惯常性条件句标记三种类型。参照类型学的概念框架,结合历时语料,运用"连续环境理论"探讨其演化过程,总结出"亲"的演化路径为:"至"义>"接触"义动词>"触及"义结果补语>结果体>完成性条件句标记>惯常性条件句标记。该路径具有多方面的类型学意义,如源于动态"至"义的结果体较为少见;具有消极义的结果体不常见等。关键词:粤语助词“亲” 体貌用法 演化路径
广西客家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类型及来
唐七元 广西大学文学院
摘 要:客家话在广西分布较广,近九成的县市区都有客家话。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调查,对广西客家话106个方言点的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个别点有两种复数标记)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广西客家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哋"类复数标记,有52个方言点属于此类,占一半左右;二是"—人"类复数标记,有23个方言点;三是"—兜"类复数标记,有13个方言点;四是"—兜人"类复数标记,有11个客家话方言点;五是"—们"类复数标记,有3个客家话方言点;六是其他一些特殊复数标记,有9个客家话方言点。文章并对这些复数标记的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 广西客家话 人称代词 复数标记
云浮白话会话构式“好之……又……”的话语功能及其语法型式动因
严丽明 广州第二师范学院
摘 要:云浮白话会话构式"好之……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的"既然p(如此),为什么却非q",它有三种话语功能,分别是质疑p的真实性或合理性,凸显非q的怪异或不合理,表达不满、愤怒或谴责。话语功能分布和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表明,"好之……又……"和"噉……又……"两个会话构式在云浮白话口语中语义和话语功能互补,语言形式相互区别,说明云浮白话在语法型式选择上优先遵循"接受者设计原则",但广州话中"噉……又……"的使用情况则支持经济原则优先的结论。会话过程中主导语法型式选择的制约条件在不同语言社群中的优先等级排序不尽相同。关键词:云浮白话 会话构式 话语功能 语法型式动因 优先等级
山西晋语区“双言”的使用态度调查
王 利 袁露丹
长治学院中文系
摘 要:文章从山西晋语区入手,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归纳分析法,从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对山西晋语区人们对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态度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在多年推广普通话之后晋语区人们对"双言"的使用态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理性角度出发,人们在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从情感角度出发,人们因强烈的情感认同使用方言,年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山西晋语区人们普通话使用态度的重要因素。关键词:山西晋语区 普通话 方言 双言 使用态度
语句在语篇和会话中的连贯顺序探讨
郭 安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
邢 欣 新疆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在构建话语或语篇时,总会将各个句子联系起来排列,而不是随意的堆积在一起。这就涉及语句的连贯方式,比如因果、时间顺序、评述、对比等。语句的排列顺序有特定的连贯规律。这种排列规律反映出语句之间的各种语义或逻辑连贯关系。通过对语篇连贯顺序的分析,本文探讨出在语篇段落中存在着顺序规律,即有外延结构组成的顺序属于无标记顺序,有内涵结构组成的顺序属于有标记顺序。此外,连贯顺序有可接受度的等级差别。同时本文还说明了互动会话中重复在连贯顺序中的作用。关键词:语篇连贯顺序 有标记顺序 连贯顺序可接受度 互动连贯 会话重复
强叙实动词研究
张新华 复旦大学中文系摘 要: 叙实动词是以自身语义内涵,而内在要求引出一个指现实事件的小句(主要是宾句)的动词,其叙实性的强弱体现为宾句所指现实事态的强弱上。在现代汉语中,强叙实动词只有两个:"盯(着)、注视(着)",指直接感知,对宾句是典型内部视角。宾句事态的强现实性则体现为动词的强动态性、强殊指性,体貌上的进行性。判断类型上,这种宾句指非主题判断,对主动词具有强内嵌性,排斥根句层面的情态、语力等语法要素。关键词:强叙实动词 内部视角 非主题判断北宋刊本《礼部韵略》之版本与讹俗字
张民权 南昌大学文学院
田 迪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系
摘 要:新发现的《礼部韵略》及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北宋刊本,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有着极高的文献历史价值。两本《韵略》都是宋代景祐间修订后的官韵覆刻本,从韵书内容及元祐后人们的批评意见中看,景祐《韵略》虽然对景德《韵略》有所修订,但在韵字及注释方面未做什么修改,只是对韵字异读做了圈饰,其最大的修改是合并了窄韵十三处,并调整了相关韵部的次序。因此,我们认为,景祐《韵略》是景德《韵略》的补充修订本,我们现在看到的《礼部韵略》,其祖本仍是景德《韵略》。本文主要揭示北宋刊本的韵字讹误和俗写问题,而对《礼部韵略》性质及其避讳问题等将另文研究。关键词:《礼部韵略》 北宋刊本 南城本 真福寺本 讹误俗字
明末南京韵书《音义便考》二等知庄组字读细音例外的考察
封传兵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学界对二等知庄组字是否有介音i,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见仁见智。《音义便考》中的十四萧、十九阳和入声六药和八黠等四个韵部里存在少数中古二等知庄组字读细音的问题,《西儒耳目资》《韵法横图》等同期韵书里同样有记录,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在徽语里也能找到历史遗留,可视为一种类型学证据。徽语等一些濒危方言里的特殊语音现象,有的反映了新的现实音变,有的则记录了汉语历史上的古老方音。现代汉语濒危方言在历史方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关键词:《音义便考》 知庄组 二等字读细音 濒危方言 历史方音
联绵词声类分布研究
沈建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统计了6146条联绵词的声类分布情况,数据显示联绵词前后字的声类组合有明显的倾向性。除了双声外,"X+来"也是联绵词常见的声类组合类型。联绵词的声类组合不仅与各个声类本身字数多少有关,而且也受到声母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影响,照二组和照三组声母不适合做联绵词的声类。浊塞音声母不太适合做联绵词的前字,而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不太适合做联绵词的后字。联绵词声类的组合要受大音节结构响度顺序原则的制约。关键词:联绵词 声类分布 声类组合 前后字 上古声类 中古声类
从“脚趾头”说到异形词
魏钢强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摘 要:现行异形词规范将"书面语"等同于指用文字表达的"书面"方式,还把异形词限定为"普通话书面语中"的词语,存在概念混淆和限定不当的错误。而以普通话声韵调相同作为异形词的"同音"标准,则潜藏着更大的问题。本文从引发争议的"脚趾头"的写法切入展开讨论,还对异形词规范的相关政策提出了质疑。关键词:语文规范 异形词 字形 书写形式 语体 书面语
从语源看“父亲”的称谓系列
张 霁 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黔南
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学界对《汉书·苏武传》"蹈其背以出血"中"蹈"的训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语言系统内部出发,通过分析相关要素在东汉时期的语义特点和分布规律,考证了"蹈"的确切含义是"用脚踏揉"。
关键词:蹈 语言系统 考证 《汉书·苏武传》
期刊简介
《中国语言学报》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创刊于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语言学报》遴选收录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两年1辑。中国语言学会首届年会于1981年举行,至今已召开了十九届学术年会。《中国语言学报》作为中国语言学会的会刊,刊发过许多反映中国语言学研究重要成果的论文,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部
本文来源:《中国语言学报》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2022-08-18
2022-08-16
2022-08-15
2022-08-14
2022-08-13
2022-08-12
2022-08-11
2022-08-10
2022-08-09
2022-08-08
2022-08-06
2022-08-05
2022-08-04
2022-08-03
2022-08-02
2022-08-01
2022-07-31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言海小鱼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