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一词|多模态构式语法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

丸子 语言学心得 2022-12-22

今日一词|参考语法  Reference Grammar

2022-09-10

“语言学心得”

 219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多模态构式语法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

多模态构式语法最早由 Steen & Turner (2013) 阐发;之后期刊 Linguistics Vanguard (2017, vol. 3, s1) 推出多模态构式语法特刊,囊括了理论、方法、面临挑战等一系列话题和实证案例分析;Cambridge 和 Routledge的认知语言学手册也分别将多模态构式语法作为前沿话题收录 (Feyaerts et al. 2017; Hoffmann 2021)。



1.多模态构式的概念界定

学界对于多模态构式的准确定义尚存争议,总体可归纳为“强式”和“弱式”两种观点。少数学者认为多模态构式需要强式定义,更多学者支持多模态构式的弱式定义。

强式定义:从 Goldberg (2006) 对构式的界定出发,把多模态构式看作复杂形式组合 (语言和非语言成分)与意义的规约化配对体,且该配对体需满足如下条件:1) 语言和非语言成分须是强制性的固定组合;2) 无法通过成分预测整体的形式或意义,或能够预测但必须是高频共现;3) 是抽象的语言知识,而不是具体的语言使用;4) 属于构式网络的一部分 (Ningelgen & Auer, 2017; Ziem, 2017)。

弱式定义:认为多模态构式具有图式层级性以及固化渐进性 (Langacker, 2008),允许将多模态构式的定义放宽到即时、在线、动态浮现的形式-意义配对体层面,范围可从相对灵活、抽象且能产性更强的图式性构式,延伸到相对固定、具体的实例构式 (Andrén, 2014; Hoffmann, 2017)。简言之,多模态构式是一个涵盖语言和非语言模态、从高频到低频、从固化和规约化到浮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连续体。


2.多模态构式的特征

既有研究发现,多模态构式相较于语言构式具有诸多共同点和新特征。

(1)图式性。和语言模态类似,非语言模态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图式性和抽象程度 (Lanwer, 2017; Ladewig, 2020),甚至构成一个连续体(Bressem, 2021)。

(2)复现性。和语言构式一样,使用频率越高的结构越有可能固化成为相对稳定的构式。

(3)具身性。多模态构式比语言构式更能凸显意义的具身性,语言和身势运动相结合可将意义表达具象化,为考察具身认知思维提供直观证据。

(4)组构性。与语言构式类似,多模态构式也存在组构性或非组构性,但由于非语言模态能同时编码一个以上的意义,组构关系更为复杂。

(5)原型-多义性。多模态构式同样具有原型范畴特征,如手势具有家族相似性,手势家族成员的形式和意义具有中心-边缘特征 (Bressem & Müller, 2017)。

(6)创造性。无论是语言构式还是多模态构式,新的形式-意义配对体都会在使用中不断产生 (Turner, 2018)。


3.多模态构式的认知机制

多模态构式形式-意义表征背后的认知机制可通过多种模型诠释,比如:

(1)认知语法框架中,象征结构的组合方式、识解、入场、语篇认知等模型能够揭示多模态构式的概念化机制 (Ruth⁃Hirrel & Wilcox, 2018; Wu, 2018; Ladewig, 2020)。


(2)隐喻和转喻可参与多模态构式的意义建构 (Kanetani, 2020)。

(3)心理空间及其延伸模型能够用于解释意义的动态在线建构机制,如概念整合模型可解释新兴多模态构式的创造性 (Turner, 2018);话语视点空间 (Discourse Viewpoint Space) 模型适合分析图文结合的语篇意义建构过程 (Dancygier & Vandelanotte, 2017)。

(4)工作记忆与构式的在线认知加工有关,对构式的理解、存储和产出起关键作用 (Hoffmann, 2021)。

(5)交际中的注意机制与有效交流相关,成功的多模态构式交际在于交际双方采取相似的注意范围 (Cienki, 2017)。

(6)浮现语法和经验模式适用于阐释多模态构式的浮现及其演变规律 (Mittelberg, 2017)。


当前国内学界尚未从多模态构式语法视角考察汉语语境下的构式使用,可见本土化研究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研究还需在理论、实证、应用和本土化方面进一步完善和突破。

——本文参考《多模态构式语法:前沿与展望》(杨诚、江桂英、唐婧)


相关研究


(1)《多模态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渊源、研究框架与发展前瞻》(吴素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提要:近年来,构式语法研究出现了多模态转向,多模态构式语法研究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动向。本文结合构式语法理论的使用观和意义观,概述了多模态构式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研究框架,并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展望多模态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前景。多模态构式研究为考察构式义提供了新的观测窗口,有助于更完整地分析构式义,拓展构式概念的内涵,从而能够丰富和完善构式语法理论。同时,当前的多模态构式研究也存在多模态构式标准模糊、研究方法不够客观等问题。

关键词:构式语法、多模态构式、手势、言语


2)《构式语法研究的新动向——多模态构式语法》(马伟忠、王艺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6




课程推荐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3期

2022-09-28

刊讯|SSCI 期刊《隐喻与象征》2022年第1-2期

2022-09-27

稿  约|《话语研究论丛》征稿启事

2022-09-27

刊讯|《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

2022-09-26

刊讯|《汉语学习》2022年第4期

2022-09-23

稿  约|《汉语国际教育学报》专题征稿

2022-09-23

刊讯|《语料库语言学》2021年第16辑(留言赠刊)

2022-09-21

刊讯|SSCI 期刊《理论语言学》2022年第1-2期

2022-09-20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习》2022年第2期

2022-09-19

刊讯|《世界华文教学》第10辑

2022-09-18

刊讯|《语言教育》2022年第3期

2022-09-17

刊讯|SSCI 期刊《国际双语教育与双语制》2022年第4期

2022-09-15

刊讯|《语言研究》2022年第3期

2022-09-13

刊讯|SSCI 期刊《语义学杂志》2022年第1-2期

2022-09-12

刊讯|《汉语学习》2022年第3期

2022-09-1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丸子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