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6期
2023-03-26
2023-03-23
2023-03-19
《中国语文》
2022年第6期
《中国语文》(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权威)2022年第5期刊发11
篇文章。文章主题涉及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次话题易位、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湘语双峰方言、汉译佛经、正反义词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目 录
643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 叶建军
659 《三朝北盟会编》中有“们”和“的”吗? / 许峻玮
664 从法律术语演变为原因介词的“坐” / 周广干
671 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你”在互动中的移指用法 / 史金生 王璐菲
684 次话题易位及相关问题 / 陈满华
700 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 / 李小军 吴才勇
711 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在来” / 付欣晴 刘奕伶
717 原始闽语*t?-组声母字在闽南方言中的两类洪细对应 / 曾南逸
721 湘语双峰方言的“清浊同调”——基于语音实验的探讨 / 史濛辉 陈轶亚
736 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及其来源 / 张雨薇
747 唐碑志疑难字例释 / 黄程伟
语言·文化·社会
752 正反义词存在音义关联吗?——基于100种语言各20对正反义词数据库的分析 / 冉启斌 许可 梁煜珠
提 要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叶建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反诘句式发生糅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始见于清代中叶,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诘句式“S不VP吗”糅合而成的。“呢”与“吗”在线性顺序上紧邻是句式糅合的结果。“SVP呢”与“S不VP吗”发生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凸显交互主观性。反诘句式“S不VP呢”“S岂不VP呢”也始见于清代中叶,其生成机制及动因与“S不VP呢吗”相同。同义糅合句式“S不VP呢吗”“S不VP呢”“S岂不VP呢”在清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都不高。“S不VP呢吗”“S岂不VP呢”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仍然不高;而“S不VP呢”到了现代汉语则几近消亡。关键词: 反诘句式 “S不VP呢吗” 句式糅合 交互主观性 同义糅合句式《三朝北盟会编》中有“们”和“的”吗?
许峻玮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正>《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为《会编》)有相当篇幅是关于宋金口头谈判的实录,作者徐梦莘征引文献秉持“其辞则因元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的原则,如实记录了其所见私家史料中的口语成分,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会编》未见宋刊本,现存较早的是季振宜旧藏明钞本,陈乐素(1936/1986)说:“现存之诸本中,论者多以季振宜旧藏之明钞本为最佳。……此本大抵直接抄自宋本,较其他诸本为早。”从法律术语演变为原因介词的“坐”
周广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法律术语“坐”表“犯……罪”义,经常出现在“(NP)坐……+VP”句式中,表达“(因)犯……罪+判决”的语义,“坐”吸收了句式所在语境赋予的“因为”义,从而产生介词用法。“坐”所在的句式并非受事主语句,也很少用在“……坐+以+宾+VP”结构中。介词“坐”引进的原因宾语从表示罪名/罪行逐步扩展到表示一般原因。战国末期到西汉是“坐”词义演变的关键时期,“坐”的介词用法在该时期的法律语境中产生,至迟到东汉已发展成熟。关键词:“坐” 原因介词 语境吸收 语料使用 法律术语
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你”在互动中的移指用法
史金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璐菲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
摘 要:文章在区分引述与移指的基础上,分析自然口语语料中“你”的典型和非典型移指用法。认为“你”移指的本质是发话人在心理世界和不同的人进行虚拟对话,是发话人在叙事过程中整合对话的典型表现,是戏剧性语言入戏的一种方式。虚拟对话具有戏剧性语言的明显特点,是一种言域用法,其交际目的在于构建一致立场。此外,“你”移指形成的多层套叠对话还增强了语言的对话性。关键词:“你” 移指 虚拟对话 立场构建 戏剧性语言
次话题易位及相关问题
陈满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考察“话题-说明”句中次话题易位现象,总结了次话题易位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次话题可以易位,且有一定的规律;主、次话题通常不能同时易位,但有例外。在多重话题句(含次话题)中,两个话题一起后移的情况很受限,三个及以上的不能同时易位。本项次话题研究也揭示了一般易位句的本质和若干特点:易位是对前置部分的语义补充,而非纠误;易位句有急速型,也有舒缓型,前者无停顿、轻读,后者有停顿,不一定轻读;后移成分不宜过于复杂;影响易位的因素涉及句法、语音、语用和语义。本文从一个特定方面检验了汉语式的递归性层次结构源自扁平结构,是并置结构的派生形式。关键词:“话题-说明”句 话题 次话题 易位 扁平化
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
李小军 吴才勇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竹林酸汤话具有非常独特而系统的助动词重叠,表主观大量/增量;单音节重叠为AA式,双音节重叠为AAB式;音变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调可变可不变之外,其他都变为35调。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背后,是目前所见汉语方言中最系统的动词重叠,能够重叠的动词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统:动作动词→非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关系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等,进而还扩展到形容词和介词。竹林酸汤话还有另一类表主观小量的动词重叠,这类动词重叠的模式、语法意义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两套重叠系统奇妙地叠加在一起。当地苗语、侗语的助动词重叠是从酸汤话复制过去的。关键词:竹林酸汤话 助动词 重叠 主观大量 历史层次
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在来”
付欣晴 刘奕伶 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摘 要: 黎川话副词“在来”是一个以进行体结构形式表达“将来时”语义的单位,它还兼有“预测”情态义,表示对事件将要发生或事态行将进入某情状的推断和预测。将来时间副词“在来”由短语“在+来”语法化而来。“去、到”等趋向动词进入组合框架是促使“在来”语法化的重要因素。关键词:赣语 黎川话 “在来” 将来时间副词 语法化
原始闽语
曾南逸 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 <正>Norman(1974)构拟了齿音声母(dentals)*ts-组和龈腭声母(alveopalatals)湘语双峰方言的“清浊同调”——基于语音实验的探讨
史濛辉 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
陈轶亚 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
摘 要:本文通过语音实验的方法,利用来自两个年龄组(老年组和青年组)共37名发音人的数据,从基频(F0)曲线、浊音起始时间(VOT)和声带接触商(CQ)三方面讨论了湘语双峰方言中清浊声母与第2调(阳平低升调)共现的“清浊同调”现象。结果显示,所谓的“清浊同调”存在语音多样性。就基频曲线来看,清不送气声母后的基频曲线明显高于清送气和浊声母后的基频曲线,清送气和浊声母后的情况则较为相似。就VOT值而言,不是所有的浊声母都实现为负值,青年人实现为负值的比率明显低于老年人,显示出了较强的清化特性。就CQ值来说,相较于清不送气声母,清送气声母后的值较低,表明元音带有较强的气声特征,而浊声母后的气声特征存在年龄差异,老年人相对较弱,年轻人相对较强,但所有的发声态区别都仅存在于元音的前半部分。这些结果表明,双峰方言中不同年龄组发音人使用语音线索来实现“清浊同调”现象的方式有所差异。本文结果强调了语音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方言声调及其演化的重要性。关键词:“清浊同调” 双峰方言 增长曲线分析 浊音起始时间 声带接触商
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及其来源
张雨薇 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
摘 要:本文探讨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来源。首先分类考察“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特点,认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后做谓语,修饰或说明名词的数量不可胜数,而且常与其他表示无穷大数的词语并列使用,所修饰或说明的名词都是佛教名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土文献和佛经梵汉对勘材料探讨其来源,认为“过数”类表达形式源于对两种梵语形式的翻译和改造:一是将表示“算数+超过”的梵语短语逐词翻译并转换成汉语的动宾结构;二是将表示“不+可计数的”梵语否定复合词翻译成意义相同的“过数”类表达形式。关键词:汉译佛经 无穷大数 过数 梵汉对勘
唐碑志疑难字例释
黄程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摘 要:<正>1.唐大历十二年《杨绾墓志》:“其孤曰弘,年未志学,毁过成人。”(胡戟,2016:272),胡戟(2016:273)释作“彻(徹)”,毛远明、李海峰(2019:288)释作“微”。志文此处为人名,“弘彻”“弘微”似皆可通。隶楷阶段“彻”与“微”形近,区别仅在中间构件。《说文解字·彳部》:“微,隐也,从彳,声。”小篆作,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简5作(《秦简牍合集(壹)》761页)。其声符之左下构件。正反义词存在音义关联吗?——基于100种语言各20对正反义词数据库的分析
冉启斌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天津市社会科学实验室
许 可 南开大学文学院
梁煜珠 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 要:在100种语言各含有显性、隐性褒贬意义两组共20对(40个)正反义词语音数据库的基础上,考察分析了正反义词各方面的差异情况。主要结论是正反义词的音义关联在特定意义的词汇和语音特征上是存在的,具体包括:1)隐性褒贬意义中消极意义的辅音数量(包括不带音辅音、响音数量)显著多于积极意义词语,而积极意义的带音辅音数量显著更多;2)显性褒贬意义中的积极词语在舌位上更高更靠前,而隐性褒贬意义中的消极意义更倾向于使用不圆唇元音,二者差异显著。相比于以往的一些音义关联看法,本文从跨语言较大样本的角度证实、修正或证伪了以往的一些看法,也新发现了一些规律。关键词:正反义词 音义关联 语音分化 跨语言数据 语音象似性
期刊简介
《中国语文》创刊于1952年,最初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1956年以后编辑部工作由语言研究所单独承担。
《中国语文》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的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2023-03-26
2023-03-26
2023-03-25
2023-03-24
2023-03-22
2023-03-21
2023-03-19
2023-03-18
2023-03-17
2023-03-15
2023-03-14
2023-03-13
欢迎加入
今日小编:钊君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