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 风过老槐
国槐,国槐。读这两个字,仿佛有风细密又肃然地吹过儿时村中那棵老国槐,没有一丝恣睢。真话,写国槐我是有顾虑的,这样古老又高贵、历史底蕴深厚又济世实用的树种,我怕自己语言贫瘠,写不出它的风雅大气。
世人栽植国槐树,其实一开始是跟朝政相连。《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士师朝士》中记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群士在其后。右九棘……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由此看来,周代宫殿之外必种有酸枣树与槐树,三公朝天子时,是面向三棵槐树而立的,于是国槐便成了三公宰辅的象征,更有不少与槐相关的词汇也是与之相关:槐顶指执政大臣,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府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而槐北,则指三公的宅第。
三两千年的历史对时间仅是一瞬,对我们来说却是遥不可及。到今天,这些文化意蕴与华丽高贵经历末流余响,早已消失在时空里,国槐树早已属于寻常生活,它们伫在村口,植在路边,然而那属于远古的尊严与正统,仍会不动声色地在我心中千回百折。
我们工厂门口的国槐亭亭如盖,国槐花整整开了一个夏天,进入九月,串珠样的荚果日渐饱满,末端细长的枝条们拎着一团一簇的翡翠串儿日渐沉重,低低弯下的令人心颤的弧度,要比我读高三的女儿本子上画的抛物线美上一万倍。
既然象征三公之位,槐树也被作为科第吉兆的象征。按彼时的说法,女儿明年高考,明年便称槐秋,去赴考称踏槐,六月为考试之月,称六月为槐黄。因“槐”与“魁”字相近,前人植槐,多企盼子孙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
北宋兵部侍郞王祐就曾在自家庭院种下三棵槐树,期盼“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北宋苏轼还特地写有《三槐堂铭》,读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我不禁为之前未亲手种下一株国槐而悔青了肠子。
然时代至此,国槐树已经成为我所居住的小城最常见的行道树,女儿小城生小城长,有着小城人世代传承的淳朴善良、努力上进,我想这些,也算得明年她“赶考入仕”的铺垫以及对国槐树最内敛的尊敬吧。
国槐生长极其缓慢,俗语云: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上老槐歇一歇。我出生的村子里的那株历劫几百年的老国槐树,有大概两人合抱不起来的粗细。它在这里多久了?小的时候曾问姥爷老槐的年岁,姥爷摇头回答我:“我也问过我爷爷,我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就是这么粗了。”
老槐裸露在地面上的根系庞大,仅此便可让孩童时的我们饶有兴致地玩上半天寻宝的游戏。夏日里的国槐树投下巨大的树影,树下一群一簇,或摆下楚河汉界对弈的老人,或玩耍疯闹的孩童,或唠嗑闲谈的妇女,也有下田初归在树下抽口旱烟歇口气的汉子。纳凉休息,嬉笑追逐,家长里短,老槐树下的生活周而复始,平淡而宁静。
记不得是哪些年,老槐连招病害,不再繁茂,彼时各家日子都不宽裕。年迈的姥爷不声不响,买来药剂,托人喷洒。姥爷自言自语:比人老的是树,比人长久的也是树,这棵老槐,是咱的根啊,可不舍得它遭病。
彼时年岁尚小,并不完全懂得姥爷的意思,几十年过去,姥爷去世多年,我的女儿也长大到比我当年大很多的年纪。如今再看老槐,它仍然不动声色地立于村中,华盖郁郁,气定神闲,与祖辈一起来,同儿孙一同去,千年以续,见证时光,见证着村里一代又一代生命的轮回。
年年深秋初冬,总看到有人带着长长的钩子,采下国槐树的串串荚果。并不惊奇,身为老中医的姥爷曾经告诉过我,国槐浑身是宝,槐米清肝泄火,荚果止血降压,根皮清热解毒,就连槐米槐叶也被姥爷视为“凉血要药”。姥姥则说,物质贫乏的年代,我妈天天去采老槐叶,它的槐叶槐花更为饥饿的亲人提供了续命的吃食。
国槐花不同于洋槐花春日的清香,它初夏开花,花期绵长,未开为米,绽放为花,花色黄绿,花序硕大,无香,跟洋槐花一样是优质的蜜源植物,还常常被做成槐米茶,槐米酒。《本草衍义》中记录着国槐花作为染料的具体操作:“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其色称之“槐黄”,喜欢植物染的我试过槐米染色,配以明矾,染出来的织物颜色沉稳明朗,不易褪色。
《救荒本草》中载:“槐树芽,采嫩芽煠熟,换水浸淘,洗去苦味,油盐调食。或采槐花,炒熟食之。”槐叶我尝过,味道实苦,想来早年人们食之,也真的是“救荒”之需。不过槐花的确美味,槐花饼,槐花包子,都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美食。
前些日子自村边路过,特意停下,看一眼老槐。
老槐仍然气势磅礴,冠盖巨大,阳光铺洒之上,树冠散着透明的深绿,向地面投下一点一点明明暗暗的光圈。及近前,老槐树干黑赭,粗砺有致的裂纹斑驳立体,老而知性,充满艺术的质感。至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因为老槐,而多了一份静气与沉淀,不浮躁,不茫然,不喧嚣。它孑然地站着,村庄便因此有了记忆,有了历史,有了一方稳厚的气场。
风过老槐,它窃窃与我私语,为我找回昨日的依稀,找回岁月流动的痕迹与传承的步履。一一提取,一一分辨,是的,老国槐记忆着所有我与它在一起的日子一一它见证了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姥姥姥爷的音容笑貌,以及从前日子里的那些素朴简单、温暖情长。
青苔要开花--第166篇
冬凝,70后,在梦想中一意孤行,想任性却又终究不敢的威海女子。擅写植物静默,也道生活纹理。
长按上方
关注我,一起享受生活的滋味
个人微信:qtykh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