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
1、轶事开场
轶事一:
在我的高中,有一位历史老师,身高九尺,声如洪钟,地道的北方汉子。上课时趣味横生,妙语连珠,每每被学生们尊为“男神”、“名嘴”。
有一次,这位历史老师和高中校长一起去局里(教育局)开会,说到当代人读书少,甚至连做老师的人,都不读书了。众皆嗟叹不已,唯此老师,从手机中调出一份书单,畅谈自己五年来的读书经历,如数家珍,语惊四座。
这位老师的微信名,叫“Reader”(读者)。
轶事二:
我还有一位高中同门师妹,小我四五岁,志向是做一位出色的记者。高考时,被中国最好的新闻传媒专业录取。
大一入学军训,教官给新生们放映炫耀中国军功的纪录片,当她看到同系同学(新闻系)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时,她立即申请休学,并在征得父母和高中恩师的同意和支持后,退学。继而又准备一年,考上美国知名学府。
她申请退学时,有一句话,掷地有声:
“我不能和群氓为伍!”
轶事三:
我另有一位朋友,是我往届学生的家长,相识八年,给我印象极其深刻,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有一次,由于学生生病,不方便来学校上课,我就去她家帮助学生补课。我惊讶地发现,她家的保姆,就是那种二十岁左右的、朴实无华的农村姑娘,在沏茶倒水、料理家务之后,会捧着一本书,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读。
我遂问起原由。这位朋友和我说,她家基本每三两年换一位保姆。换的原因很简单:她要求她家的保姆读书、修学历,在工作之余,上大专、逛博物馆、听大学讲座。两三年下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位保姆大专毕业,可以去寻找新的人生目标,而她则叮嘱,让这位保姆再从家乡介绍一位好姐妹过来,循环往复。
今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活得还不如一个保姆!
轶事四:
说说我自己。
造化弄人。大学落榜(没有考上心仪的专业)后,怅然若失。再加上自己是标准的“矮丑穷”,身高不及七尺、面目“可憎”、心宽体胖、平民子弟、工薪家庭,自然也就少有女孩青睐问津。
百无聊赖之际,唯以读书消磨时光,但绝不读自身专业书籍。大学四年,除去带几个家教贴补生活外,不学无术,三无人员(无活动、无履历、无女友),考试成绩只要及格,决不强求,实在有可能不及格了,赶紧和教授套磁,只要能到六十分,让我做什么都成(其实除去说了一车好话,什么都没做)。
大学四年,对我是一片空白。唯一练成的技能,就是手不释卷。
2、人生本是一场修行
对于人生的解释,有很多重维度;我很喜欢的一种:人生本是一场修行。也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谈到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稻盛和夫 语
在修行中,人要不断重复两个动作,输入和输出。
输入代表学习,是“知”的范畴,读万卷书、欣赏经典影视作品、与高人坐而论道、环游世界等,都是输入的方式,以求增广见闻。
输出代表实践,是“行”的范畴,踏实工作、为人处世、善待别人等,都是输出的方式,以求格物致知。
通过“知”“行”合一,辅以悟性(不断思考),再假以时日(三到五年),则可迎来每一轮脱胎换骨。
3、“死人书”与“活人书”
如果我们身边遇不到那么多高人指点迷津(高人指活明白了、了悟人生真谛的贤者,君子、佛陀、长老、智者、义人等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称谓变化),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实现全球旅行,还有更好、更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增广见闻呢?
我的回答是: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
所谓经典书籍,就是选择那些经历至少30-50年的时间沉淀,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推荐、很多人阅读的书籍。
我有一句和朋友开玩笑的话:多读“死人书”,少读“活人书”。“死人书”指已经过世的作者写的著作,“活人书”则反之。
作者离世,犹如灯灭,再不能任由性情去做自我粉饰了。观众们热闹过了,也就陆续退场,看官是不会做一刻停留的。“唯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唯有在剧终的时候,才知道谁真的死了”。死而不亡者,寿。经典书籍,就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寿者。
当然,并不是说,“活人书”都不可读,只是要更加慎重罢了。再没有事情能够比得上通读一本活人写的垃圾书更倒人胃口的了。个人认为,“活人书”最少也要沉淀10年以上,同时有身边不少于50人的推荐,才值得阅读。否则,就等凑齐50人,再读不迟。
我预计,50年后,如果我们还活着的话,会发现大多数目前流行一时的“活人书”都将无人问津,依旧光芒闪烁的很可能是金庸和大刘,都是强大的价值观输出的作家,一位用武侠描绘我们的过去,一位用科幻预测我们的未来。
有两本“死人书”,是强烈推荐国人阅读的:《论语》和《老子》。把孔子当老师,把老子当朋友,时不时聊聊天,其乐无穷。
4、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
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生的五种造化,都与金钱无关。
不要被消费主义迷离双眼。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物质追求,只是很低层次的方式。现代社会,努力工作,通过十年时间,挣些钱(最好是能站着把钱挣了),丰衣足食,并不是多大的难事。
人的终极追求,一定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极其有限,而唯有精神上的满足,才能够绵远悠长。这世上最缺的不是人才,是明白人。人才稍不留意,就会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有明白人,才能在内与外、我与他、精神与物质之间,把握分寸,做到中庸和平衡。
明白人,如果不是有天生慧根,开悟的年龄至少在三十岁以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经过滚滚红尘的磨练,人的情商和慧根是很难自我省悟的。活明白的人,都知道,对待物质财富,要格外谨慎。
这就如同金庸武侠故事里的武功修炼,邪派功夫总是注重外在硬功,争勇斗狠,初期刚猛异常,到后来很容易走火入魔。正派功夫,初期修炼总是很缓慢,强调平衡之道,“练一门功夫,总要修一部佛法去化解戾气”;有道高僧,往往是修习佛法多了,也就不屑于再去学杀人的功夫了。
现实生活中,硬功即物质,内功即精神。明白人都知道,取一分物质,即要用一分精神去化解财富带来的“戾气”。二者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双螺旋成长。唯有糊涂人,才会不顾精神积淀,一味追求财富积累,最终自伤其身者,比比皆是。
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就是在精神世界中,映射出一米温暖的阳光。
往期回顾:
1、《学为好人》系列: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序):“巨婴男”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二): 智慧(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三): 精进(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四): 钝感(创作中)
2、《冷眼观潮》 系列:
九层社会:现实版的《北京折叠》(创作中)
比维密天使还要性感百倍的是什么?(创作中)
北京孩子不知道说“您”,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创作中)
3、《我是读书人》系列:
4、《侠客新说》系列:
《鹿鼎记》里的绝顶高手是谁?(下)(创作中)
少林寺完爆丐帮的奥秘是什么?(创作中)
为什么一见杨过误终身(创作中)
活死人墓的预言(创作中)
北冥神功,最好的素质教育模式(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