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展
宋昀橦
哪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之不能不动快闪酒店设计
指导教师:崔冬晖、邱晓葵、杨宇
简介:
工作时坐着,聊天时坐着,玩游戏坐着,久坐不动大概就是大多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们每天黏在椅子上的时间平均超过9小时,基于这个现状,我希望能设计出一个鼓励人们动起来的酒店。
文均钰
睡眠洞穴快闪酒店
指导教师:崔冬晖、邱晓葵、杨宇
简介:
人的一⽣有1/3的时间在睡觉,世界上却有2/3的⼈人有睡眠问题。这些问题由现在的⽣生活状 态决定,功能主义需求下产生的空间是追求效率的结果,空间功能的重叠使用阻碍睡眠⻆色的转变,繁杂工作和丰富娱乐极大限度地挤压睡眠时间。在这个时代,我们有更多比生存更复杂的问题需要面对,导致“睡眠”这个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正在被忽视,甚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难题。因此,睡眠洞穴快闪酒店提出⼀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希望柔软的包裹空间能引发人们对睡眠问题的重视。
马安妮
南园围景——雅吕村公共建筑与居住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与北方不同,江浙传统建筑中很少会看到非常广袤的庭院,往往你进入院子之后只会看到一棵古树,一个凉亭,一洼小潭和一个前后通透又用门和格栅阻挡的小型建筑。再加上无论是窗角还是路边,有建筑的地方永远不会缺少植物,它们与青瓦白墙一起组成了江浙最重要的色彩。
陈莹
山水有相逢---雅吕村中心规划设计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通过村落调研,选取六十间与八份里周围的村域作为村中心的规划范围。首先通过扩展湖域形式,使其在空间关系上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围绕湖域划分六个重要功能区,并梳理建筑机理与细化设计。
莫子宇
“近水”、“意古”、“融山”——雅吕村越野活动中心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是大多建筑师向往乡村改造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实际项目中往往忽略了基地本身别具一格的自然条件,将自然风光与建筑生硬的叠加在一起。重组人、自然与建筑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的新型结构。
刘思静
山水有相逢---雅吕村中心规划设计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通过村落调研,选取六十间与八份里周围的村域作为村中心的规划范围。首先通过扩展湖域形式,使其在空间关系上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围绕湖域划分六个重要功能区,并梳理建筑机理与细化设计。
王小寒
传承与革新——芝英村公共空间规划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针对古镇中心区域建筑密集、巷道狭窄、缺少公共空间等问题,保留并重新规划义市广场,在广场周边建立集戏台、茶馆、传统美食街、锡文化展览馆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
王智宇
天坛以北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城市的进化过程就像 从单细胞进化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机体。
祈年大街西侧的老城区各个方面功能设施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因此,一次有机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刘忠达
服务为民——雅吕村多功能行政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罗晶、虞大鹏
简介:
基地位于浙江省永康市雅吕村中心位置的村委大楼,其空间现状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设计目的是打造充满活力的,民主的村委中心,在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功能空间的同时,也能让村民更有机会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
许靖晗
驻青园菜市场改造更新设计材质材质材质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驻青园菜市场设计将在传统菜市场空间中重新设计出较大的公共空间,以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等活动,同时考虑到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儿童学习娱乐等功能,打造一个文化、商业、生活休闲的共同体,提供一个菜市场改造设计的新模式。
谢秉含
鼓浪屿兆和山逝者纪念堂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鼓浪屿兆和山逝者纪念堂选址厦门市鼓浪屿西南兆和山山麓,毗邻安献堂,北侧为基督教墓园。主要功能为纪念鼓浪屿本岛逝者,针对岛上居民岛外安葬的现状,提供鼓浪屿岛上的纪念空间以及纪念厦门首位华人牧师叶汉章以及中国汉语拼音的首位提出者卢赣章两位名人,同时设置举办大型追悼会和纪念会的空间。
建筑整体采用退台式依山势而建,部分空间下挖山体。建筑主要有精神性的半开放入口及过渡空间、纪念堂建筑主体、办公后勤区域以及室外的山地台阶景观四部分组成。建筑选材锈金属与青石板,寓意沉积的记忆与厚重的人生。覆土绿植屋顶与景观台阶增加绿化面积,使整个建筑在山顶俯视隐于山地之中。
武煜人
以海洋文化再生鼓浪屿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该设计以海洋文化作为切入点,提出再生鼓浪屿的更新策略。缓解流线压力并且填补鼓浪屿在公益性海洋文化方面的空白。功能包含游览、实验、研究、观赏、娱乐、办公等功能围绕海洋文化展开。
赵宁
鼓浪屿漂浮剧院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在鼓浪屿北岸的海湾处拟建一个大型的包括海上露天演出的剧场和一个室内沉浸式剧场,此剧场以宣扬鼓浪屿独具的综合闽南文化、海峡两岸文化、南洋文化、西洋文化的综合文化产物为主要目的。
李南均
榆次美术馆“治愈与艺术共存”设计研究——山西榆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筑单体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最近在电视或网络上可以能听到很多治愈(Healing)这个词。
治愈(healing)的意思是身心的治愈和恢复。在人群中治愈是去旅行,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去漂亮的建筑物拍照,可以聊天的地方。是心灵安定的空间.即可以放松心情的空间。所以治愈(healing)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休息的空间. 所以我做一个艺术与休息共存的美术馆。
赵睿珍
小森林酒店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我的设计的名称是小森林 因为我想做一个治愈的空间。什么是治愈的空间呢 我认为森林就是一个治愈的空间。很多现代人也在工作和学习充满压力。当想要休息的人寻找疗养的空间时,会选择去森林,所以我希望给大家很舒服的空间。
王宏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研究—山西榆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筑单体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我的作品是一个现代商业步行街,作品核心思想是减弱楼层商业系数。通过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设计及对业态分布的设计来打破作品中纵向垂直通达阻碍,从而提高高层店铺商业效益。使整体趋向于平衡均好。
李载植
商业中心与绿色环境设计研究—山西榆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筑单体设计
指导教师:程启明、刘文豹、刘焉陈、苏勇
简介:
我觉得建筑对自然环境没有多大帮助,但就对人需要自然一样,也需要建筑 所以做建筑的时候,做一些对自然有帮助的建筑。我喜欢漂亮的建筑,也喜欢美丽的自然 所以希望这两者能够共存。
李佳政
鼓浪屿计划---感官博物馆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利用鼓浪屿自然因素与建筑空间想结合,以发声的建筑装置为载体,把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进行深入研究,选取鼓浪屿北部的海湾进行空间讨论,把属于这里的风声和海浪声进行量化和重组,使人们在博物馆中体验到平时所忽略的自然的形态、强度、大小、以及和建筑空间的共鸣。
曾文涛
鼓浪屿码头计划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本作品聚焦于鼓浪屿,探索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国际社区”更新问题。鼓浪屿申遗的关键意义在于“保护”,申遗后的关键问题在于协调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需求。作品通过对鼓浪屿码头与场地的分析,进行部分的扩建与改造,码头作为交通枢纽承载了几代人的故事,亦可以作为容器去贮藏人们的记忆。作品着眼于未来,通过记忆码头去解决场地矛盾与问题,激活社区,表达人们对鼓浪屿的情感。
陈钊铭
蝶屿—一座承载鼓浪屿美好记忆的子屿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作品主要从岛屿本身的含义和我上岛时的所闻所见所感所和遇到的潮汐情况出发,构成一个对鼓浪屿记忆呈现的新型子屿。根据岛屿的含义,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像母亲身边的孩子,时而离开母亲身边,时而回到怀抱。蝶屿就像鼓浪屿的孩子一样,在落潮时,人们脚踏鼓浪屿被海水淹没的的曾经的码头基地,会想起曾经那一段辉煌的鼓浪屿历史么?
黄士林
The mirror stage——鼓浪屿计划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海上的镜面和舞台,通过透视和折射来反应象征系统表意的不完整性。鼓浪屿如同一个舞台,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上面的主角在闪耀;其实,那些配角也是鼓浪屿。海下的历史陈列馆,以水为墙,分割着鼓浪屿与厦港。
夏亚琴
沙坡尾复兴计-mixed-use in SHAPOWEI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作为过去清朝就存在的避风港,沙坡尾承载了多代厦门人,尤其是渔民的记忆。它记录见证了可以说是半个近现代史的进程,它注定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现在,这里艺术区的标签,名符其实。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这里的基础设施,这里的产业规划,这里居住的人们,好像滞后了。像所有的城中村一样,这里落后,拥挤,无序,甚至还有些市井。有人说,文化现代化,必须将它商业化,但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让我们谨慎对待,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来刺激文化产业再生,从而带动周边发展。
张雨晴
印斗漫游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通过研究鼓浪屿社区的精神内核,对其旅游商业化日益严重的现状提出空间解决方案。印斗石周围连续的漂移的景观平台可以被赋予缺失的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促进社区生活的回归,实现鼓浪屿功能意义上的再生。
王丁同
鼓浪屿计划-过去,现在,未来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鼓浪屿动辄几百年的历史赋予了它年轮一样的性质。时间变成印记,一层一层地叠在岛上。鼓浪屿特有的时间性引发我思考鼓浪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为现在而设计的建筑,它所要面 对和诠释的,除了鼓浪屿的现实矛盾,还有它针对于现在的过去和未来。故而该设计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立足于对现在的解读,并表达设计者对于鼓浪屿时间性的回应;第二阶段向时 间轴的下游发展,以海平面的上升作为时间的可视化阀值,而今天的建筑也将在未来语境下,发挥功用。
罗润可
看不见的鼓浪屿——虚构现实的情景叙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与文学创作的文本一一对应,我设计了一系列纪念式建筑。它们有些位于有独特记忆的基地之上,有些源于历史建筑,向历史文化致敬。我希望这些记忆片段单元能承托岛屿的文化历史。它们是看不见的鼓浪屿,始终是它的 一部分。
谢雨帆
“夹缝+”——鼓浪屿计划
指导教师:王环宇,王文栋,王子耕,周宇舫
简介:
我从游走鼓浪屿的感受出发,用音乐现场解构鼓浪屿,通过算法重构空间,设计了一座由夹缝构成的构筑物,重新阐述当地的文化。它是“进行时”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文化社区和家庭旅馆。音乐循环着,等待着观者将其开启......
郭晓婧
Multicore可感知的范式CAFA建筑学院未来场景研究与空间改造设计
指导老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简介:
为打造更为适合如上所述的建筑学院应有的空间形态,本次改造中我选择在空间中穿插置入多个大小不同,灵活使用的中庭,让建筑学院作为一个节点,连接学生与社会,激发多种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实践的重要基地。
田梓成
盒子空间置入——教育空间范式的实验性反思
指导教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简介:
这是教育空间范式的实验性反思:创造一个个人空间开放,集体空间相对私密,引导使用者最大可能性的交流的空间。“盒子”提供相对私密性的集体空间,集体空间之外是无边界的个人开放空间,是一个解放再重组的过程。
赵宗宇
建筑教育工厂——物质与信息之间的反馈
指导教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简介:
数字建造有机会将分离已久的设计与建造结合。未来建筑学院是设计与建造反馈系统的物化。
七层八层是设计与制作模型的空间。中庭添加升降平台和机械臂,是搭建和展览与讲座的空间。九层是为以上功能加工零件的工厂。
胡冰煜
重屏——未来教育空间的身体感知和非物质化
指导教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简介:
通过介入一个半透的视窗盒来液体式虚化、溶解已有秩序感强的建筑结构,化固有清晰的实体空间为轻柔自由的图像场景。解放固定功能,将碎片的图景分层交织,在表面混乱的视线中交错叠搭,延续为建筑学院的生活全景。
赵心怡
光之甲板-----精神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四维交汇
指导教师:傅祎,韩文强,韩涛
简介:
本设计在中庭空间中引入一个棱镜一般的空间,将独特的天光作为一种特殊的气质折射发散,同时将人群聚流。阶梯上的讲座能将其精神力发散至学院各处。两个交叉的斜面形成彼此穿插的三个空间,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金建佑
反射连接体(REFLEX NEXUS)
指导教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简介:
在未来是持续地变成共享和沟通在人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要素。特别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网络和社交网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认为社交网络是共享和沟通的全部。上网络,只是通过上网络的方式给我们把每个人互相连接的感觉。
苏伟东
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王小红、丘志、邢凯立
简介:
该作品创客联合办公空间以坡屋顶为主的体量。办公空间是以退台式的共享办公空间为主。主要目的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人与场地关系,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为主的设计。
周聪
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新的朝阳区文化馆体量应该尽量通透同时在人群进入场地时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本方案选择了自由曲面形体的体量,在自由曲面的流动感之上,使建筑内部空间相对连贯与生动,之外将显得生硬的建筑边缘进行了一定的切割。
陈曦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三元剧场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三元剧场是一座关于演员、观众与旁观者的剧场,是一次关于空间中看与被看的角色转换的探讨。它源自于我从现今的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中感受到的一种戏剧感觉。通过从文化馆中抽象出的四种空间营造手法,我尝试将这种感觉通过建筑的手段于空间中还原,在满足文化馆功能定位和需求的同时,意在为人们提供一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空间体验。
童羽佳
亲民剧场:一个新的城市客厅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基地位于CBD的东北方向。根据原有文化中心存在的问题,定位和基地本身南北不同的特点。新朝阳文化中心基调是亲民,策略是底商和观景平台。既服务于北面社区,也可以吸引南面上班族。新朝阳文化中心可以激活整个片区。
吴前铖
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设计位于北京cbd商业区内,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文化生活体验。但现有的文化中心无法满足这一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本设计意图通过将各种类型剧院在空间上垂直排布,来应对这一需求。
黄心仪
城市观景平台——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通过体量设计和整体的建筑语言,引入室外平台的概念,将市民观演建筑重新定义,打造城市观景平台和市民文化场所综合的地区性文化建筑。
周奇
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设计基地位于国贸CBD地区,在朝阳文化中心原址上改造重建。以串联周边公共建筑为概念,兼具周边居民与前来看剧的人群的需求,力图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吸引人的剧场建筑。并在设计中试图探索公共开放空间与剧场的关系。
孟繁宇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剧场,代表着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抽象体现,也是人们感受城市,形成地域文脉和场所认知的重要空间对象。剧场作为一种文化建筑,不仅需要具有本应具有的种种功能,更加需要的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剧场的公共职能使它成为整个地块的核心,应该激活周边社区的生活,促进居民交流分享。
黄璇墀
向心剧院——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姜东成、王小红
简介:
剧场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为了更好地协调CBD区域内各地块的关系,我决定通过剧院的立面来柔化基地转角,使新的剧院成为沟通南北区块的纽带。此时,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够汇集在这里,在剧院里参加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袁方凌
文化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曹量、王小红、姜东成
简介:
十一工作室2019年毕设课题为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中心设计。选址位于北京CBD区域内原朝阳区文化馆现址,以配合优化首都功能。课题力求创造作为演艺场所的公共文化建筑,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同时,起到激发市民生活的作用。
范霖
洪流之下-西直门外城中村改造
指导教师:丁圆
简介:
雨洪管理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北京旧城区改造更新也具有重大作用。设计旨在保护城市有能力抵御未来的暴雨事件的同时,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蓝绿空间,增加城市之中的生物多样性,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黄铄
散步林——“苗圃”的重生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
简介:
东方的风景园林,大多从第一自然直接学习,模仿,然后再创作;而西方的园林,大多是从他们的第二自然景观中去学习、模仿。现在有趣的是,在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那些遗留的第二自然景观,又如何在新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性格而存在?我希望通过我对石槽苗圃的改造,能够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骆驿
北京坝河温榆河蓄滞洪区村落遗址改造和水体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以城市郊野公园对于北京城市的景观需求为背景,对第二绿化隔离带中蓄滞洪区的规划作出回应,将坝河温榆河两条在北京城郊有着重要意义的河流重新拆解和整合,村落与工厂的遗址也将与新的河流岛屿系统形成新的有机体。
贾亦真
北京马各庄村落规划及极限运动公园设计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本设计基地位于北京市马各庄西南角,基地战地总面积210.4公顷。整体规划集体育中心,极限运动公园,林间民宿,户外休闲露营,大型停车场为一体。主要设计区块为极限运动公园,基地占地面积34.6公顷。功能区块分为跑酷区,轮滑区,攀岩区,儿童极限运动区,常规运动区,中心广场区,极限运动赛事区,停车场,业态服务区及林间休闲区。
公园设计要素以曲线带状铺装和带状设施及构筑进行统一。各极限运动区块设置了三种不同难度系数的极限运动设施,以便于更多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使用,业态服务区的高塔可以使希望休闲等待的游客在休憩之余俯瞰整个园区的全貌。各功能区块相互辅助,以构建出极限运动项目丰富,相关业态完善的综合极限运动。
王润泽
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亲子互动乐园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本亲子乐园致力于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空间,能让儿童沉浸其中释放天性,让家长参与其中回归童真,让家庭氛围和谐关系融洽。在乐园中有室内、室外的运动天地,水上的乐园,林中的小径。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座梦想的乐园,他们是乐园里真正的主人。这里每一处都很熟悉,但一旦开始体验,又充满新奇和陌生。这里,欢迎每个家庭的到来。
孙昆仑
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之农耕文化再现——花海风景区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以展现农耕文化为核心概念,引入二十四节气的要素,并以花海景观为表达载体,设计出一个位于北京金盏乡马各庄村的郊野公园。
时天龙
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村落遗迹重生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万茜
简介:
基地选址在北京东郊的马各庄村,个人基地位于马各庄西南方向,占地131公顷。场地内有大量的建筑垃圾,我想通过填埋的方式形成地形高差,可以解决第二京城高速的噪音的同时也可以生态汇水,方案节点设计有村落遗迹重生,丛林探险,综合性服务区,农田景观。
廉景森
马各庄景观艺术修复与规划设计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面对这个已经所剩无几的城中村,我个人选择了一个非常规的态度。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到将所有的基本调研放在首位,而是将“生态”和“艺术”作为着力点。因为景观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更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同时兼顾生态性。
基地马各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环境地带,现状的地块上堆积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与敏感,我在思考如何能用最小的干预手法来处理这样一个宗地,于是我想通过艺术介入的方法来使这里重新焕发活力。这是因为艺术的介入一方面在不会阻碍生态漫长的恢复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艺术元素,提升景观质量,充分挖掘类地块更新、修复、再利用的潜力和可能性。与此同时,我可以充分发挥中央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的艺术学科背景优势,也是五年学业的总结。
赵宇
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生态露营地
指导教师:丁圆、吴祥艳、张茜
简介:
设计位于北京马各庄村,北邻坝河,西临机场二高速,以露营为主要功能,将自然景观微缩整合,塑造了滨水、山地、林地、草地等多种不同景观空间形态,以供野餐、帐篷露营、房车露营和户外音乐节及周边活动。
崔琼
再组装——北护城河景观节点更新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
基于破碎现状,以 “再组装”的概念来更新北护城河景观,区别于强制植入系统的手法,放置新的碎片,仿佛拼图游戏,看似全是碎片,可正是组装使图像更趋近于完形,从而创造更完整、更大尺度的城市记忆。
贾思屹
“重”——永定门公园生活景观的置入与叠加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
作为体现皇权威严的永定门公园,却蕴载了丰富的平民生活。场地肃穆的仪式感和市民烟火气息共存的独特场地现状引起了我的关注,自发居民活动引发设计需求。保留公园具有仪式感的原有体系,新置入“生活线”体系进行叠合,激活场地。
李博
“市”与“乐”——珠市口街道公共空间重塑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
设计从珠市口的历史脉络出发,依据具有地域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标志物和文化遗产,对街道肌理进行修复,构建互连的步行交通体系,融入市民日常交流活动,将这一段中轴线道路还给市民,成为可以促进交流的“城市客厅”。
戴湖浩
千岛之涧——永定门外步行系统及视线景观更新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
永定门外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实际上它并不属于传统7.8公里中轴的范围内,作为中轴线的南起点,它目前承载得更多的是市民的生活。诸多的场地轴线将场地分割为一座座“岛”,这些“岛”相互独立却又影响着彼此。建立步行系统与视线关系成为联系这些“岛”的有效手段。
李师成
天桥叙事——天桥节点公共空间的景观复兴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
天桥曾经是北京最有市井气息的地方,由于中轴线的南延,也是变化最丰富的区域。如今因现代化的发展,活动场地变少,可达性变差,传统文化缺失。因此我想在毕设中解决场地基本问题的同时,能够复兴天桥文化。
嵇秋石
入侵街道——鼓楼周边区域半公共空间研究
指导教师:范尔蒴、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简介:鼓楼节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复兴
吴子旸
时间和空间转译——前门月亮湾景观记忆更新设计
指导教师:范尔蒴 、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简介:
现代城市的发展剥夺了前门原有的作用;再加上交通的便利性又让前门区块所打碎。我的概念便是将前门区域重新规整,用现代景观和装置来呈现它的历史足迹,形成时间和空间的转译。
赵雪川
建筑驯化——刘家疃体验式马术俱乐部设计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本课题以马术这一新兴户外运动为例,通过提炼当地特色、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建筑语言。探讨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乡村新产业建筑设计方法论。
史皓月
“事”场——福建省厦门市沙坡尾社区市场改造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市场亦是“事”场,是买卖发生的场所,也是是事件发生的场所。位于厦门沙坡尾地区的市场正有这种双重性:既是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空间,也是游客体验市井生活的游赏空间。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事件将在此“场”中发生。
文思妍
攀岩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本次建筑设计在外形上追求整体和大的体块分割,主要的攀岩空间追求由巨大室内净高与两侧的挤压带来的纵向恢弘的尺度感,以及大面玻璃形成的现代感与敞亮的空间氛围。景观与建筑配套进行设计,巨大的景观阶梯使得中庭更为简洁,空间中的线条切割更为有力。
陆扬
山行禅舍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当地有一个香火阜盛的寺庙——广福寺,这代表这里会有一批特定的人群——对佛教感兴趣,同时需要在活动期间在这里短暂停留。根据目标人群的特性,我将建筑设计的主题定为禅修体验。我们的设计旨在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各种资源为刘家疃引入一些人流,增加村庄的活力。
束宇
刘家疃团建酒店设计
指导教师:何崴 钟予
简介:
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姜家疃村和刘家疃村之间的梯田高地上。,功能为团建酒店。设计中强化了梯田原本的横向线条,同时弱化了垂直向的线条,保留了场地内的所有数树木。使建筑显得自然轻盈。
赵冬雨
“漂”与“定”——游人码头设计
指导教师:陈龙、何崴、钟予、赵卓然
简介:
在避风坞入口处设立游人码头,将沙坡尾与鼓浪屿南端连接。建筑形式引用疍民连家船船篷的意向。游客可身临其境的感受已消失的疍民,体验疍民文化。同时,展览疍民的历史文化,以此方式保存和传承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染青
“烧王船”文化纪念中心设计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我的设计是“烧王船”文化纪念中心。形式概念是以烧毁的残骸,船的骨架作为灵感。我先抽象船的轮廓,提取龙骨的元素,考虑架空的体块与厚重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根据烧王船的故事穿插起来,形成空间的叙事结构。
杨佳慧
乡村生活发生器-刘家疃村市场设计
指导教师:何崴、钟予
简介: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该建筑可以成为为公共活动的聚集场所,室内外均可以作为乡村集市的交易中心施。在延续形式和材料上的“传统”和“传承”外,以当代社会技术条件为基本手段,服务于当下乡村的切实空间诉求。
主编 | 吴琼
编辑 | 何逸凡
- END -
||-往期精彩内容:
· 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