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交大四年级春季课设作品︱建筑设计及原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交大设计 Author School of Design
设计课是贯串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的核心主干课。《建筑设计及原理3-2》作为四年级第二学期设计课,在第一学期完成高层综合体、大跨建筑设计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向城市维度拓展。课程主题为“城市研究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聚焦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是一门起源于建筑学但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交通、公共管理等学科日渐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城市设计既关注建筑、街区、开放空间等物理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复杂关联,也关注在这些物理空间当中社会、经济等活动的产生形式与机理。
《建筑设计及原理3-2》采用Teaching Fellow Studio模式。该模式是上海交大建筑学系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引入一线研究型建筑设计师为实践导师参加教学活动,在设计理念、方法等各个层面,为设计课教学注入活力、多样性、实践性与批判精神。实践导师自定题目、教学计划和设计任务书,学生分组完成专项题目设计。
2021年度学期课程的实践导师及其设计团队主题为:
李寒松 | 当代城市化之批判:城市修补实验
唐大舟 | 结构与空间:苏州河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胡永衡 | 循环综合城市:无锡新吴区旺庄城市设计
王卓尔 | WFH(Work From Home)宅办公
01
当代城市化之批判:城市修补实验
团队介绍
实践导师:
李寒松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Teaching Fellow
LA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学生成员:
杜 博、刘心玫、薛晓勇、严亦禹、杨行智
张 灵、赵玳瑶、周荟玲、周雨蝶、朱弘毅
课程简介
此次课程希望学生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把城市设计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城市构成的系统、机理、空间、尺度、形态、视线等直观的人为感知和体验上。通过分析已有存在的或学术设想的城市或其他人居环境,包括自然发展形成的、人为统一规划设计的、或是一些乌托邦式的构想,来建立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然后在假定的基地上,对比发现其在城市与人的角度所产生的问题,在批判地学习已有城市设计先例基础上,大胆地设计构想先进的城市构成,修补城市伤口,乃至创造城市新焦点,同时关注建筑的最终服务对象——人的使用、活动及感受,试着或多或少地冲击一下习惯固有的边界。首先是对已有案例的研习,然后再在假定的基地上以城市修补(Urban Mending)的方式形成设计场地并进行城市设计,设计力求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新的想象空间。基地为浦东陆家嘴世纪大道及相近地带,用城市修补的手段,或和风细雨,或天马行空,梳理肌理、空间、环境、交通等元素,可自定义可能增量之相应功能,愈合城市的巨大切痕。兼顾此基地的建筑空间和使用人群的特性,重塑人和城市的关联。
#1
代表学生作品:周荟玲
#2
代表学生作品:杜博
#3
代表学生作品:杨行智
导师感想
这是我第二年带四年级的城市设计课,课程设置上有延续,有突破。在去年的通识及创新立意的基础上,今年的基地选择有别于去年临港这样的一张白纸,而是当代上海城市化的代表——世纪大道,以批判的眼光来一次乌托邦的城市修补尝试。应该说这次的2.0版更据思想性及挑战性。10位同学还是独立设计,工作量还是不小的,所以无论在学习、思考及表达上有些浅尝即止,但我希望能开个指引性的好头,有益于他们漫长的建筑人生。对我来说,上次教学后我也有反思,教育成果的趋同性可能算不上成功,百花齐放是我追求的,希望这次的确能做的更好。
02
结构与空间:苏州河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团队介绍
实践导师:
唐大舟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Teaching Fellow
大舟建筑设计事务所(DAA)创始合伙人
学生成员:
窦友敏、刘 鑫、罗 明、史 强
苏 芮、孙亚蓉、张朝林、张 小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地选址位于上海市苏州河周边,分为城市设计和重要节点设计两阶段。阶段一主要根据对苏州河片区的调研分析,进行片区层面的城市系统及结构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和总体结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建立城市系统的概念,针对城市研究提出结构性的解决方案。阶段二是节点层面的城市空间设计。在阶段一基地中选择一处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设计内容为城市空间设计,在系统论基础上进行建筑群、交通、外部空间、景观等方面的设计。
#1
代表学生作品:苏芮
#2
代表学生作品:孙亚蓉
#3
代表学生作品:张小
导师感想
城市设计是否有标准套路,是否有统一的价值观,城市的未来是否只有一个方向,这是我作为城市实践者常年的疑惑。12周的城市设计课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值得高兴的是,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多样化的,有的同学觉得城市将回归于自组织模式,有的同学觉得城市会充满科技感,有的同学觉得绿化会布满城市的角落,有的同学探讨了城市微更新的可能性。同学们认真努力,学习能力强,自然成果喜然。无论如何,本次课题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获得城市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系统性的城市观,12周过后我想这个目标应该是达成了。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受用于“调查-研究-推导-设计”的工作方法,做出越来越好的作品,为城市提供更多更有活力的可能性。
03
循环综合城市:无锡新吴区旺庄城市设计
团队介绍
实践导师:
胡永衡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Teaching Fellow
T22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学生成员:
曹馨月、冯 辉、胡 晨、胡先雨、玛迪娜
徐唯钰、许 可、余 辉、周 道、托力干阿依
课程简介
在过去的20年中,无锡新吴区经济呈指数增长。经过五次扩区,多个产业集群的建立和迁移,产业类型的迭代,新区亟需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探索。项目位于新吴区旺庄板块,该区域政策倾向于拥有先进制造、芯片研发、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又位于京杭运河之畔,有文化积淀、丰富的水系和景观资源。截至今年,区域的人均 GDP 已超越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新型产业的占比达到总经济量的90%以上,如何结合新科技、新产业、设想未来科技新区可能的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是本次课题的重点。该区域是当地政府委托与 T22 合作研究的城市设计板块。课题提供学生真实的项目场地和自由的实验环境。
#1
代表学生作品:徐唯钰 许可 余辉
#2
代表学生作品:曹馨月 玛迪娜 周道
导师感想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努力勇敢与热情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本次设计课程是基于实际场地与产业,面向未来的实验型设计,亟待研究又缺少先例,既具有吸引力又充满挑战。令人欣喜的是10位同学最终都克服重重困难,在各自的独创性角度提出并回应了如何设计未来科技城市的问题。课程有幸邀请了行业内9位优秀的实践及理论专家参与讨论,讲座,旨在为同学和专家建立一个多维度,平等沟通,打开新可能性的平台。同学们充分把握机会,在中国语境下,对新兴物流系统、大规模定制化商业、技术哲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人造自然、虚拟/混合现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讨论与探索,在学期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逐步完善了设计方法,风格与工具包。12周的设计课程虽然很快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实验能延续下去。
04
WFH(Work From Home)宅办公
团队介绍
实践导师:
王卓尔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Teaching Fellow
〇筑设计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学生成员:
陈 瑾、党 唯、郭越若、李浩宇、李 坚
刘家玲、麦秋瑜、薛顺云、佳 雯Delgertsetseg
课程简介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型的办公场景开始逐步涌现。从最初办公室办公,拓展到不限场地的灵活办公,而原先仅局限于互联网公司的居家办公(work from home)也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进一步加快。居家办公的未来场景是如何的?各行业有无差别?是否有标准化的可能?对硬件有何需求?这一涌现对住宅类型有何推动和改变?这一办公场景又将如何进一步影响城市结构?此次我们将以居家办公作为课程切入点,思考新设施与室内、建筑以及城市的关系。
大组作品集锦
导师感想
这是一次颇具试验性的课题,无论从课程设置上及设计推进上。前半程研究部分进展顺利,后半程设计部分充满挑战。城市形态复杂多元,牵扯到社会、人文、经济、科技,此次studio不但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其认知的拓展。组内同学在12周内尽力给出了目前的最优答案,但对未来工作模式、制度设计、及城市的想象依然需要大家持续的思考。
文字供稿:李寒松、唐大舟、胡永衡、王卓尔
审核:饶富杰、游猎
编辑:李绿云、周一帆
责任编辑:武超
- END -
||-往期精彩内容:
· 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