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拼娃的时代,你叫我不拼?!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出路》,用6年时间跟拍了三个分别来自中国山区、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孩子。虽然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但他们都在努力地寻求自己的“出路”,渴望通过学习、高考、留学来改变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尽管夹杂着很多无奈,但在这个不进则退的大环境下,你有什么资格说不拼呢?
这让我想起曾经听朋友叙述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次姐妹们的聚会中,刚从国外旅行回来的某中年女性正在讲述老公给自己买了一家酒廊的故事,大家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另一中年女性端着手机尖叫:“啊哈哈哈哈!太好啦,我收到短信啦,我儿子被QH大学录取啦!”
瞬间,所有听众一拥而上,从「被老公呵护疼爱送昂贵生日礼物」的故事里一秒出戏,拔腿就跑,全情投入到了「克服万难培养儿子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考上牛校」的讨论之中。
”为啥要拼?
于是,有娃的家庭开始勒紧裤腰带对未来进行投资,一边压缩着买包包化妆品吃西餐境外游的钱,一边把钱投入到各种早教文体艺术外语奥数夏令营教育中。
不过,那句歌词咋说的——“甜蜜的负担”。对,辛苦一点怕什么,只要能在中年人的朋友圈里炫上一句:“你实现了Givenchy自由,我实现了课外班自由”。
注意,发圈时一定要和奢侈品放在一起才匹配。你们懂的,“课外班自由”岂能和“车厘子自由”相提并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怎么能把父母说得如此势利攀比?难道有了娃就没了自己的喜好得失了吗?
且问:你愿意做一个身材走样但有一个「讲卫生懂礼貌有知识会外语懂才艺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做一个生活精彩纷呈但有一个「打架闹事不学无术胆怯自卑不争气的」孩子的家长呢?
虽然这种非黑即白的假设不科学,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孩子不幸福,家长能幸福吗!
我们没办法陪伴孩子走完他/她的人生道路,一直将其庇护于我们羽翼之下。在我们还有能力为孩子做点什么时,只会竭尽所能,为他们的生命注入丰富多彩的内容,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生存技能,有朝一日独立于社会。
如果你从不为孩子着想这些事情,那便是一种渎职行为,亵渎的是「为人父母」这份一旦上任终身不得卸任的职业。
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份体面的收入,以及自己能过个幸福的晚年,家长们都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培(pin)养(zhe)孩子。
都拼些啥?
学外语,是希望他们在幼年时期像学习母语那样自然掌握这一能力,减轻未来生存压力;别像我们一样死记硬背学个哑巴外语。
学文体艺术,是希望他们拥有良好审美力。感到疲惫和困难时,能在自己的爱好中得到释放和安慰;别像我们这般无趣。
参加夏令营,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人合作,丰富体验,增长见闻,充实大脑,强健体魄,对走入社会充满信心。
择优校,是希望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有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庭,还有余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然,也有些家长说:我不指望Ta成功,只希望Ta成“人”:有善良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坚强乐观,独立思考,有好奇心,上进心,懂得感恩...
重点来了!
这可不是低标准,这恰恰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最高标准。因为,如果这个成“人”的标准实现了,那么世俗的“成功”不过是副产品,所以,为孩子进行良好的人格建构才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也就是说,除了需要在孩子的技能培养上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去助力孩子拥有美好品格、良好习惯和清楚头脑,这才是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案。
技能培养可以交给专业机构,而成“人”部分拼的不是别的,正是家庭教育。
如何正确地拼?
所有孩子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都非常聪明可爱,他们看起来差别不大。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或是中学阶段,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认知水平、学习成绩才会拉开较大差距。
同时,注意力不集中、厌学、自卑等问题也会逐渐浮出水面。
等问题显现出来再去着手解决,是非常被动且艰难的。
我们应该更早行动。
0-7岁是孩子心智结构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年龄段为孩子建构好生活、工作、社交等生存原则,培养孩子自驱力,保护孩子好奇心,那将为孩子一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能否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取决于「0-7这块人生基石」是否稳固。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以「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孩子十五项易于生存的人格特质」为教育目标的李跃儿芭学园,在十六年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众多家长和业界同仁的认可和追随。
很多家长不远万里带着孩子来到北京上芭学园,只为让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打好人格基础。
为了安抚家长们焦虑不安的心情,胡子老爹(李跃儿芭学园的创始人之一)说过一句话至今被芭学园人广为流传 —— “父母放松的心,是你孩子最好的芭学园”。
可是,这句话被很多家长误解了。
误解一:只要孩子送进芭学园就万事大吉,从此便放松了。
误解二:不用让孩子学东西,太累,放松下来随便玩就行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机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自然习得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当你成为父母,再学了一些教育理念,反而不知该如何面对孩子了,紧也不是,松也不是。
你知道父母曾经的某些行为给自己一些不好的影响,也发誓不会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然而,当你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忍无可忍地怒吼一声之后,会忽然惊醒:“我刚才好像跟我妈一模一样!
保持一颗放松的心 —— 这也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在历年举办的跃儿教育全国教师培训、研讨会、各类讲座现场,总是能看到那么多家长从外地赶来学习,积极地参与讨论与思考,令我们感动和赞叹。
因为,“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让过往的错误在自己这一代终止,改用更加有益的方法去抚育下一代,需要矫正自己几十年形成的思维习惯,直面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不足。
需要重新学习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手帮助,什么时候该静观其变;如何带孩子在玩中学习知识,如何帮孩子在冲突中获得成长。
养孩子就像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有的父母看上去云淡风轻,养育孩子慈眉善目,实则在背后下了不少功夫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观察孩子,与家庭成员和老师讨论方法、努力改进。
他们知道如何进退,才得以轻松面对。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换句俗话:只管生养,不管教养?若人人如此,人类社会的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在这个高速运转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为人父母,当然要拼。
只不过,我们拼的不是谁家孩子学的多、跑的快。
拼的是 —— 谁家父母自我成长的速度赶得上孩子长大的脚步。
福利时间到
下载跃儿学堂APP,可在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跃儿学堂」或微信扫码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
让我们一起
为这个世界播下
幸福、美好、充满爱的种子
1
END
图片版权: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觉得“好看” 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