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学科建设与期刊发展对话:高质量论文的审稿与网络发表

编者按


2024年9月22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开展学科建设与期刊发展对话,由院长助理梁增贤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作为对话嘉宾,与《旅游学刊》编辑刘鲁、《经济地理》总编辑苏昌贵、《人文地理》编辑部副主任汪丽、《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张圆刚、《中国生态旅游》专职副主编宁志中、《旅游论坛》编辑部主任吕观盛等展开了关于期刊发展与旅游学刊发展的深度讨论。本次对话围绕旅游学科的高质量文章评判标准、网络优先发表机制及审稿流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高质量文章应具备学术问题、知识贡献和规范性等特点,并呼吁学术界共同关注质量提升,优化审稿流程,推动旅游学科的持续发展。


编辑对谈


各期刊编辑、主任介绍各自期刊后,保继刚教授抛出问题:从编辑部的角度看,什么是高质量的文章?

《旅游学刊》编辑刘鲁文章投稿的时候都是编辑初审第一轮。从编辑的角度说,文章行文规范可能会给编辑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其次,贴近当下的一些现实热点话题、符合国家战略的一些选题,编辑也会觉得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编辑部主要看文章的规范性,看选题和方法之间能不能匹配,研究的中间过程主要交给同行专家评议。

《经济地理》总编辑苏昌贵:论文质量评价确实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现在期刊都通过“三审三校”流程对论文进行质量严格管控。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审稿选稿。收稿后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重合率不能超过10%;然后按专业领域将文稿依次送给不同的审稿专家,实行电子双盲审;三审流程中,每轮次有专家审稿意见反馈,作者收到意见修改好文章再上传提交;三审流程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录用文稿。第二阶段是编校阶段。目前我刊采用“精细化编校”,每篇文章不少于6位专业编辑对文稿进行编校,对文章内容、学术质量、格式体例、中英文语言、图件等进行编校,有些意见反馈给作者进行修改、检查、确认,尽可能通过编校再次提升文章规范、质量与水平。我们期刊编者、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都是一个学术命运共同体,在座的专家学者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许多学者积极向期刊投稿、参与审稿,共同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我们也希望广大旅游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期刊各个环节活动,共同培育学术期刊,共同引领推动我们旅游学科的大发展。

《人文地理》编辑部副主任汪丽:我们主要通过初审、外审和主编终审三审制度来评价论文的质量。初审过程中,编辑老师主要关注论文研究选题是否具有新意,是否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避免与相关刊物已经发表的话题相近而内容本身有没有新突破的论文,文章总体结构是否完整、形式是否规范。另外,编辑部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地理学的刊物,所以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学刊物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基本也要达到20篇以上。外审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全面把关,外审专家在文章质量把关和提升上给予了许多宝贵意见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感谢他们。初审和外审对于主编终审的意见也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张圆刚:首先,好的论文选题最好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或者能够推动学科的发展。第二,论文一定要有严谨的方法,不管是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法。对于能够在某个领域研究多年的专家写出的引领性文章,同样很受期刊的欢迎。同时提醒投稿人,如果论文的格式是没有经过修改就投到《旅游科学》的,甚至沿用的是其他刊物的格式排版,这样的文章在编辑部和审稿人那里容易评分低,会觉得学者不严谨。此外,论文的前言和讨论部分撰写很重要。因为前言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写作水平,而前言的第一段其实就是写重要性,只要作者把这一段描述好,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就能够得到体现。如果前言都没写好,不知所云,论文的选题和价值都没体现出来,后面送审会很困难。而讨论部分能够体现文章的价值,也是外审专家评判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中国生态旅游》专职副主编宁志中:高质量论文的评价肯定是多维度的。《中国生态旅游》编辑部从三个方面筛选把关:第一个是初审,第二个是终审,第三个就是中间审稿流程透明。初审的时候,除了规范性以外,我会着重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题目,从题目大致能有一个关于文章选题价值的判断。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很多论文的题目是值得推敲的,我看到每次大会、论坛的论文题目,可能有1/3的题目是有问题或不够准确的,至少是还需要进一步推敲的。第二个是摘要,摘要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故事,读者希望能通过摘要知道这篇文章的架构、研究思路和结论、贡献。第三个是引言,如何引出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是研究是否成立、是否有意义的立足点,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但是”就直接转折。其他内容,我在初审的时候相对来说会看得很少,主要依靠外审专家。第一个原因是时间有限,第二个是如果题目、摘要和引言在编辑看来很不错的话,一般就不会有大问题,至少是可改的。但是到了终审的时候,除了问题的研究价值外,可能更看重的是一些科学性、严谨性。因为到这个阶段,外审专家已经给了一些反馈,那么就要再次重视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反复的过程,也是编辑部对一篇学术论文负责。作者撰写、发表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发了之的。论文公开发表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如果你读完研究生以后不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那这篇文章可能就是你一辈子最高的水平。但如果你继续做教学研究工作,这篇文章就是你的起点。

《旅游论坛》编辑部主任吕观盛:关于“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才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我作为多年期刊编辑角度,我认为除了学术上的研究深度、研究广度这些共性特征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前提特征:第一,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选题,目前不少投稿研究的问题其实是假命题;第二,选题符合期刊发文宗旨,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选题偏好和读者、作者群体定位,作者在投稿前应该了解期刊的发文传统;第三,学术规范符合期刊要求,每个期刊对于学术规范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些期刊执行的是社科期刊学术规范,有些期刊执行的是自科期刊学术规范,作者在投稿前应该了解期刊的学术规范;第四,完成工作量符合期刊要求,文章篇幅是反映研究工作量的直观特征,不同的期刊对于文章篇幅的要求各有不同,文章篇幅达到相关期刊的基本要求,稿件才有可能被接收。要符合第一个特征,需要作者有基本的发现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要符合后三个特征,要求作者认真研究期刊。一篇文章是否符合以上四个特征,也可以反映作者学术研究态度的严谨性。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投稿中,不符合这四个特征的投稿比例其实挺高的。关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题,目前有不少“出口转内销”的研究成果(初稿用外文完成,后期翻译回中文),这类成果存在着的问题是英文稿的专业术语和意思表达很清楚,也很准确,但中文稿的专业术语和意思表达不准确、用词生涩,甚至造词,在期刊编辑进行文字加工的时候造成很多困扰。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刚才几位从编辑部的角度讨论文章投稿,实际上这些只是入场券。以后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我相信可以用AI来替代。现在文章越写越长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想可以打磨文章删去无关紧要的话,实现文章规范性。我在《旅游学刊》写过两篇笔谈,发过一篇文章谈旅游研究问题。第一篇笔谈是讲研究规范和旅游研究,早期的时候,我们没有建立起研究规范。现在我也会在上课时把我早期的文章给大家读,大家第一个感觉就是以前的文章短,现在的文章长。以前引言、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交代得没那么清楚。过去有一些好的文章,内容是好的,到现在过了30年了,还可以读,但确实规范性不够。研究规范,就像穿衣服,很快大家都穿得比较得体了。因此,第一个阶段是大家需要先学会基本的论文格式。第二个阶段,发现我们旅游学术问题缺失,专题写了一篇论文谈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没有“学术问题”由来已久,大量发表的论文探讨的是“现实问题”,没有抽象出“学术问题”来。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大部分的学位论文,都是看师兄师姐怎么做的,依葫芦画瓢,是一种无师自通式的学习,因为老师没教你。老师为什么没教你?因为老师的老师没有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大量的论文是研究现实问题的,那这个学科对人类知识积累的贡献是非常小的。后来慢慢地又发现价值立场会影响我们的研究:是to power还是for power,比如为社区居民还是为资本。所以又写了一篇笔谈,为权力诉说真理,还是对权力诉说真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研究内容,你所关注的问题(学术问题或现实问题),是否是一个大的命题。所谓大的命题就是这个时代重大的命题。高质量的论文一定是具备以上这几个条件之后,有突出知识贡献的论文。不论研究的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文章一定要有知识贡献,这才能给读者以启发,对社会有价值。


提问环节


主持人梁增贤教授:有些刊物有网络优先发表,有的没有。刊物是怎么考虑优先发表问题的?

刘鲁:《旅游学刊》有网络优先发表。网络优先发表是中国知网想要推动的,希望期刊更多的文章网络优先发表。然而,从出版角度来说,每一篇正式出版之前都要三审三校,基本上要过全体编辑部老师的手,而网络优先发表是在常规出刊环节之外,但也是要责任编辑把关里面每一个文字、标点,总体上会增加编辑部工作量。随着要求网络优先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编辑只能两条线工作,一条线做正常出刊的文章的编校工作,另外一条线就是编辑值班负责网络优先发表事宜。

宁志中:网络优先发表这个渠道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大家关心的是如何加快发表进度。我们经常讲“共同体”,编辑部可能对这个词最有体会。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作者、审稿专家和最后的读者都是一拨人,这就是一个共同体。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总是觉得审稿很慢,文章好像都同意并接收了,怎么一直都在排队。我这几年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也去看了一些调查。有关调查的情况是80%的作者希望文章在六个月以内刊发,但实际的情况是,80%的文章不可能在六个月以内刊发,而是六个月以上才刊发,甚至还有20%左右的文章是一年以后才刊发。至于如何提高审稿和发文的速度?我觉得第一个可能是审稿环节要加快速度,尤其是提醒审稿专家审稿。外审专家审稿的时间不太好控制。第二是,因为每个编辑部的体制机制都不一样,主管主办可能也不一样。其实中国知网统计近20年文章,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章刊发量已经从每年的60万篇下降到48万篇,但同期研究人员每年的增长最低都在10%以上,可以想象发文难度确实大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每个编辑部做一些机制优化。为了更公平、更负责任地去处理每一篇文章,我们会不断地增加审稿的人员和环节,这些实际上都会拉长稿件的处理时间。但是就我目前的稿件处理经验看,文章发表慢、见刊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作者自身。如果作者是认真且真正有写作水平的,学术素养如果再高一点的话,那毫无疑问,会减少返修次数,一轮的修改至少是半个月以上,这还是快的。作者自己负责任地把文章写好,不用编辑部指出文字表达、格式这些问题,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是不需要去关心它的发刊周期。总而言之,刊物发展可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我们的学科建设有益。

吕观盛:从我的理解,编辑部都愿意推进优先出版,因为这能加快成果的传播速度,但能否实现优先出版,主要取决于录用稿件的定稿质量。目前网络出版平台对于优先出版的定稿要求比较高,制约期刊优先出版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录用稿件的定稿质量不理想,需要多个轮次的编校加工才能定稿,其次是目前各刊社的编辑力量普遍不足,基本只能保证正常出版,无法推动常态化的优先出版。

保继刚:我觉得网络优先出版解决的是时效问题。我也是做过具体的编辑工作才知道,现在网络优先出版到正式出版之间实际上对编辑部也是一个考核。因为编辑部每年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综合影响,会有各种审核,如差错率大于万分之二就不合格。关于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投稿量这么大呢?我觉得也跟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有关,现在是更加看重数量的趋势。投稿量大的文章大都是用统计数据或问卷数据的,对现实世界了解有限,对编辑部的压力也大。现在全世界的大学非常看重考核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实是很难处理。我个人来讲更看重质量,但社会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这种评价方式,就会导致注重数量的趋势会越来越强。如果反过来,大家都注重质量的话,不仅编辑部的压力会降低,我们真正高质量的文章也会增多。


一句话环节


汪丽:审稿周期长,专家审次数多,对年轻学者不是坏事。怎么去平衡普世性和独特性的关系?研究区域典型性怎么考量?

保继刚:审稿专家的水平不一定比作者高,如果专家意见不统一,编辑部要慎重,需要找该领域真正有研究的专家终审。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大家往往对自己不太有把握的东西选择不审,但是大家都推了,编辑部就会很为难,有时候又找不到评审的专家。对于第二个典型问题,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区域的。就像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两个区域是一样的。何谓典型的区域?比如我们研究旅游,桂林这个区域就很典型,因为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外国人来的最早最多的旅游地。所以在桂林出现的旅游问题往往是最早出现的,并且很多问题也存在共性,就是在桂林出现之后可能在张家界、九寨沟这些地方也会出现,那我们选择桂林这个地方来做的典型意义就很强。同样地,研究主题公园的时候,我们研究深圳,肯定也是很典型的。所以,我们讲典型性的时侯需要关注两方面,第一,某个现象在该区域出现的早;第二,这个现象影响范围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结果,抽象出能解释更多地方的情况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典型性。我们基本的旅游教学研究队伍是全世界最大的,金字塔的底座很大,金字塔塔尖现在也在不断地生长。从好的研究来讲,就有点像我们的航天事业,现在已经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那下一步就要登月,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但是我们现在整个旅游研究的底座的质量不是特别好。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中国的旅游研究,已经算是有一个崭新火车头拉着一个车厢,不管车厢是现代的还是旧款的,我们都是在往前跑。未来火车头想要跑得快,就要保证车厢得越来越跟得上,地基和铁轨越来越坚固。所以这些年来整个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教指委、《旅游学刊》年会,中山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组织的博士训练营以及教育分会每年的教师培训,都是希望不断地把我国旅游研究的火车车厢迭代,通过不断地迭代让整个中国旅游研究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我们现在的地位已经比较高了,高水平研究成果可以对世界提供知识贡献。中国的旅游研究不仅是国际化程度做的最好的学科之一,也是这些年发展特别快的学科之一。为什么我们会跑到今天?是因为旅游既有与行政相关的部分,也有与市场相关的部分,既有供给部分,也有更大的需求部分的研究。总之,我相信中国的旅游研究一定还会往前走。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希望在你们身上,谢谢大家!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穿越时空,共探辉煌|2023级MTA《酒店与度假村管理》课程班师生参观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

解锁酒店焕新“密码”|2023级MTA《酒店与度假村管理》课程班师生前往广州宾馆参观学习

20年坚守,这个中大旅院团队推动广交会绿色发展

图文:会务组

编辑:何甜

一读:凌慧茹

初审:何甜

审核:赵静

审核发布:黄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