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这样怀念严顺开?
严顺开过世了,今天社交媒体一片悲悼之声。按年龄来看,寿享八十应该算福气了,但绝大多数上海人不相信他已经八十岁了,人们觉得他还是个中年人,还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力,还可以创作出更多精彩的节目。但是并没有,他的形象,定格在阿Q、阿混等几个八十年代创作的形象,以及后来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的上海市民”张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严顺开最后让人们记住的形象就是张三,一个中年人。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存在的严顺开,应该算作是”英年早逝“。
在央视舞台塑造”张三“形象之后,严顺开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有身体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当我第一次看到严顺开时,80年代初。他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街知巷闻。当得知严顺开是位滑稽演员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确实,他太不像个滑稽演员了。除了外貌比较滑稽以外,首先他的上海话,是那种没有尖团音的口语上海话,和几乎所有的滑稽演员都不一样,让人直接怀疑他的出身。其次他没嗓子,唱歌、唱戏完全不行,来段金铃塔?不可能。他的特色是表演,也就是塑造角色。阿Q、阿混……严顺开演的不是滑稽戏,而是喜剧,有戏剧冲突、戏剧张力、戏剧人物的喜剧。
严顺开扮演阿Q一举成名
后来人们才知道,严顺开不是科班出身的滑稽演员,但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戏剧演员。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表演训练。来到滑稽舞台,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因为”文革“的原因,他沉寂多年,终于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但他的表演确实太奇怪了,和双字辈、和杨华生笑嘻嘻绿杨等滑稽泰斗,都不一样。你很难把他列入任何一位滑稽大师的门下,但他又确实是一位滑稽演员。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严顺开晚年非常寂寞,非常非常寂寞。因为他的艺术流派,只有他一个人,严顺开就是严顺开,没有人能够模仿,也没有人愿意模仿。因为他没有流派,也没有唱腔,一旦他本人因为身体原因离开舞台,那么”严顺开“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也就跟随他一起消失了。
严顺开扮演的阿混
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都在说滑稽在式微,是的,谁还要看那些东西呢。老艺术家留下来的段子,人们看了几十遍几百遍,背都背得出来了。宁波空城计、新老法结婚,汤吃光菜吃光,十三个人搓麻将、金铃塔塔金里格铃。那都是民国的段子了,经典是经典,但总不能只有这些吧。冒出来那么多滑稽演员,这个”像“周柏春,那个更加好了,直接在前辈的名字前加一个”小“字,观众看了哈哈一笑:”活脱似像“,但活脱似像,就够了吗?还是用民国时代的思维、民国时代的语言,来反映当代的生活,不脱离生活才怪。本来,严顺开为上海的喜剧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不要再说带尖团音的上海话了,不要再唱各地的戏曲了,甚至让角色说普通话也不要紧,那是”沪普“,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上海人啊,全国通用。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代表普通人嬉笑怒骂,多好!
严顺开的形象,一看就是个上海人,普通人
可惜啊,种种原因,严顺开的艺术生涯在进入老年以后,戛然而止了。当上海人不得不在电视上观看东北人演出的喜剧,当上海的滑稽戏”传人“们还在坚持说着带有尖团音的”博物馆上海话“,当他们不断地把宁波空城计、新老法结婚,汤吃光菜吃光,十三个人搓麻将、金铃塔塔金里格铃……那些民国时代说到现在的段子改头换面搬上舞台时,严顺开走了,一个人,默默地走了。但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上海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上海人,特别地怀念他,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最近我还写了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