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发渔樵说《三国》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但哪有男孩子不喜欢读《三国》和《水浒》的。一个人一辈子要读多少本书?当然因人而异。但第一本认认真真读完的名著,常常决定了他一生的“三观”。而我的“出窠书”,就是《三国》。由连环画而小说,由戏曲曲艺而史志传书,只要看到“三国”两个字,就情不自禁地有亲切感,想看,爱看,百看不厌。电视上经常播放的苏州评话《三国》,主要是两位大师:唐耿良和陆耀良。小时候我喜欢唐耿良,他的书深入浅出、噱头叠出,充满阳刚之美。但近年来,我却转而成为陆耀良的“粉丝”,深深被他的艺术功力所倾倒了。


陆耀良

(1918-2012)


我知道“陆耀良”这个名字很晚,要不是电视台戏曲频道播他的《三国》,可能我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新长征评弹团退休老艺人的艺术。曲艺艺人的“卖相”非常要紧,我看陆耀良这方面一点优势也没有,其貌不扬谈不上,但也绝不是帅哥。一头白发,一对小眼睛,关键在电视台录《三国》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齿豁牙疏,中气也不大足了。“大书一股劲”,粗粗一看,陆耀良“劲道”好像不大足。陆耀良年轻时说书什么样?余生也晚,没有机会听过。我知道的陆耀良,就是个糟老头子,不紧不慢地说着那些人人都知道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长坂坡、甘露寺、三气周瑜……他,能说出什么花头呢?


陆耀良年轻时的演出照


如果说《三国》是一本大书,那么陆耀良的《三国》就是这本大书的注解。但这些注解绝不简单,凝聚了老艺术家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说《三国》是谈何容易的,正因为男孩子人人爱读《三国》,每个人心中就有各自对《三国》的看法和理解。恰恰陆耀良又是“温”的,他的书里基本没有激情洋溢的“起爆头”,起角色当然有,但也不像其他演员那样形似,只是轻描淡写地调整一下音调。我看到的陆耀良几乎是坐着说书的,如果你执着于评话的精气神,可能会对他失望。千军万马也好,气贯长虹也好,到陆耀良这里,一切都平和了,就像在街头巷尾,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伯伯坐着聊天。


听陆耀良

就像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伯伯在弄堂里聊天


听陆耀良的书,你要有静气,要对《三国》也有自己的看法,要有一定的人生履历,这样你才有了听书的“资格”,和老伯伯坐下来聊聊天。但这位老伯伯绝不是和你随便瞎聊的。看到相关的资料,陆耀良读过十年私塾,有良好的旧学功底。所以他的《三国》有浓浓的书卷气。深厚的学养在他富有特色的“赋赞”中体现得最为精彩。几乎每个角色出场,陆耀良都会根据其人的性格特点念一段带韵的“赋赞”,这是评弹的一大特色。比如曹操和张飞,都是花脸一路的,如果起角色,曹操可能是“额呵呵”,张飞一定是“哇呀呀”,但陆耀良年纪大了,他的“额呵呵”和“哇呀呀”,一定没有年轻演员来得有劲,于是老人别出心裁,纯用语言表达,一样收到很好的效果,绝不会让听众觉得他表演的曹操和张飞是同一个人。《三国》人物众多,数都数不过来,一个独具个性的典型人物是夏侯惇,是奸贼的手下,却有耿直的性格。看似愚蠢,有时又很有心计。几乎每一段都有这样的过渡性人物穿插其中,几十回听下来绝无重复、绝不枯燥。还有那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陆耀良都是夹叙夹议,有时用几句“咕白”交代,所有线索清清爽爽,一丝不乱。


陆耀良:诸葛孔明用的不叫鹅毛扇


听陆耀良的书,还长知识。他对人物的道具特别下功夫,一把刀、一杆枪、一辆车、一枝旗,样样有来历、有说头。印象比较深的,说诸葛亮的扇子,只能叫“羽扇”,不能叫“鹅毛扇”,因为孔明的扇子不是鹅毛做的,而是取自于峨眉山终日不见阳光的山阴里一只老鹮的毛,所以有那么多神通。陆耀良说过新书《林海雪原》,说到杨子荣腰里别的一把驳壳枪,他的表述是“金鸡独眼二十响出壳快慢机”,这么一说,现代书里的手枪,登时有了传统书里“家生”的感觉,杨子荣的形象也像“长靠”书里的武生那样立体起来,真是活龙活现。短短十几个字,比后来拍摄的电影电视剧中动不动成吨的炸药还要来得劲爆。


后来看到电影里杨子荣用的枪

感觉和陆耀良说的一比

简直弱爆了


《三国》被称为“大书之王”,正因为享受这样的地位,说好《三国》更显不易。陆耀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我猜想有根据自身特点的因素在内。毕竟年龄大了,口劲松了,所以他避开苏州评话中一些传统艺术特点,转而用“白描”的方式说故事,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也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根基,所以他走出了一条和其他演员都不一样的道路,把一部本应像油画一样浓烈的《三国》,说成了白描中国画。


陆耀良33岁时留影


我听到陆耀良,已经晚了。但正因为这一“晚”,倒是成就了他在我心目中地位。如果十几岁时听,或许听不出其中的韵味而放弃。要知道《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的定场诗就是这么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许,《三国》的故事本就该是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老”,用漏风的牙齿慢慢地说出来的。一壶浊酒谈笑间,你能感受到他小眼睛里的精光。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陆耀良的女儿陆雁华也是著名弹词演员

贴一段陆雁华的开篇《薛宝钗》


最近我还写了

一个失意者的南京“野望”

乘风破浪总有时

“金池长老”唱评弹

不会画画的情报处长不是好体育解说员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人生如能重来,我想学好英语

毁于烟霞之癖的“描王”及其他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