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关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十年后写成的,但看上去属于另一时代、另一世界。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在这两个作品之间存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剧变,是它带走了欧洲、英国和埃尔加的全盛期。 往期协奏曲主题:协奏曲赏析系列①丨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次听完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丨 协奏曲赏析系列②;是爱情激发肖邦写下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③;莫扎特《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④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乐队编制是传统的双管编制,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Moderato)e小调,4/4,9/8,12/8拍子。
开始是警句式的引子,第一小节大提琴奏出e小调和弦及其转换,然后是几小节的旋律下行直至C弦的E音停止。从引子旋律及和声看,似乎预示了全曲的某种悲剧色彩。接着由乐队奏出了独奏大提琴开始两小节的音乐,后面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宣叙调式的连接句及其模仿,引出先由乐队奏出9/8拍子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由乐队、独奏大提琴交替演奏着,在32小节处由Solo大提琴奏出一串渐慢同时渐强的上行音阶,引出乐队的ff力度全奏的第一次高潮。平静下来后,音乐进入12/8拍子的中间段,中间段是aba结构,从音乐上看,b才是第一乐章的中段。而这个8小节的a却很像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但它有自己的主题旋律,稍作陈述便很快进入四个升号的b段。b段的主题旋律在气质上与a段很相像,但从节奏上看更具冲击力,形成互相呼应的又一次高潮。以后很快便真正平衡下来,并以主持续音进入第二乐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9h7ucig&width=500&height=375&auto=0王健演奏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极快板(Allegro molto)4/4拍子,G大调,谐谑曲风格,气氛轻快而明朗,但它却有一个感情复杂并有强烈戏剧性的、长达15小节的序奏,这说明了第二乐章轻松气氛的背后有着严酷的背景。
在乐队e主持续音延留过来的背景下,Solo大提琴以拨奏出第一乐章警句式的引子主题,同时背景长音移向对前、后调来说都是下属系统的C音,并以七和弦分解琶音的形式,渐强渐快的力度与速度向上冲击,以sf的力度骤然停留在后调(G大调)的下属三和弦上。稍作停顿,然后开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呈示。这个动机式的主题由B、D、B、A四个音组成,这四个音各自由四个十六分音构成。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后,突然出现一小段华彩式的乐句,它先用拨奏方式伙同乐队向上冲击,再以弓奏单独向上冲,然后音阶式的下行再接加了和弦的半音阶下行,然后又是两次动机主题呈示。。到本乐章的第29小节处,又派生了一个新旋律:几经反复后引出了个对比性质的、稍有沉重感的如歌主题,这几个主题旋律时高时低交替出现,加上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背景,形成一种较为轻松活泼的谐谑气氛。最后以拨弦结束全乐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53u9jf20&width=500&height=375&auto=0莫克演奏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第三乐章,慢板(Adagio)3/8拍子,降B大调。
这是长仅60小节的浪漫优美的歌谣风格曲,主奏始终保持着充满情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艾尔加最深刻,同时又是简单的思想”。前面8小节的乐段是本乐章的主题,但紧接其后又相继出现两个有点像互为反向进行、而且更有动力性的旋律。音乐材料是全新的,但仔细一看,还是可以勉强看出与前面音乐的联系,主题的第一乐句第一音D到最后一音G的十一度进行酷像第一乐章第一小节B-E的纯四度进行,只是两音之间加了几个音罢了。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e小调的,2/4拍子,回旋曲式。
如同第一、二乐章一样,第三与第四乐章中间也是不间断的,开始的降B与第三乐章最后形成了像是(但和声不是)属―主的进行,第四乐章的主题动机就由这个降B开始,通过三次模仿,在第八小节停在e小调的属(七)和弦上,这样,由降B大调到e小调的转调和第四乐章的主题呈示宣告完成。此后乐章变为中板(Moderato),4/4拍子,Solo大提琴奏出扩大了第四乐章的主题:这个旋律极像第一乐章的开头,然后是富有戏剧性的、材料来自第一乐章引子的华彩式的演奏,后停留e小调的属和弦上。这部份音乐可以看作第四乐章正式开始前的引子或序奏,它的音乐材料丰富而统一,有动力感和戏剧性。稍作停顿后,开始了结构为A-B-A的回旋曲式的第四乐章第一主题A:这个不无威武雄壮的有斗争性的主题很容易使人想起埃尔加1901年的作品《威仪堂堂》进行曲第一首。Solo大提琴不时地以辉煌的高速琶音助威,此后的曲式进行是ABA,然后进入那段“美妙无比,表情丰富的悲哀而缓慢的音乐”中,终于在本乐章305小节末拍开始演变出一个较为定型的旋律:这个旋律的特点,由以前的大二度下行变为小七度上行,然后接小二度半音阶下行再接三、四度下行。这是一个表情丰富,热情洋溢又令人感到窒息的旋律,好像在无尽的悲哀中痛甘地挣扎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旋律经过三次在不同调上的猛烈冲击后,通过四小节缓慢的小二度半音阶下行后,出现第三乐章B的旋律,它以很慢的速度在走,感情变得渐渐平和,好像在说:过去了,都过去了。最后轻轻落在e小调的属音上,这个庞大而精彩的插部就这样结束了。关于这段音乐,麦克尔・肯尼迪评论说:“这段音乐的虚无主色彩的强烈,为他的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后面的结尾(coda)很短:第一乐章的引子警句完整出现后,紧接快速的本章A的主题动机,在传统的和声背景下,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综上所述,此曲要求独奏者掌握宽阔音域的如歌演奏和各种不同幅度的揉弦技法,以及力度音色上的变化来揭示深奥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成为当今大提琴作品中如歌演奏法方面的最优秀的范例;同时在双音、和弦、跳弓、泛音等等各种演奏技巧上,对独奏者要求颇为苛刻,独奏者们除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有更高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