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五)
Trio elegiaque No.1 in G minor
Trio ele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Trio ele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Trio elegiaque No.2 in D minor (Op.9)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
室内乐专题:1、贝多芬说:“这是一首无愧于我名字的作品”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一);2、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二);3、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代表作欣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三);4、聆听肖邦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四);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 , 2013年第十期。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技巧最高超的钢琴家和最后的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在钢琴音乐方面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相对于他大量的钢琴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室内乐作品可谓数量稀少,除了一定数量的艺术歌曲之外,器乐作品仅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首被称为“悲歌”的钢琴三重奏,而钢琴部分在他的室内乐中总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55w79ok6&width=500&height=375&auto=0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悲歌》钢琴三重奏
两首“悲歌”三重奏都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早年,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创作包括一些改编曲,例如最早的作品就是将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那时他才十三岁,已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向阿连斯基学习和声了。接下来是《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然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找到了作为作曲家想要的声音。1892年1月18日至21日,他创作了《第一钢琴三重奏》——一部单乐章作品,九天后首次公开演出,他自己弹钢琴,小提琴家是巴尔沙伊芭蕾舞剧院乐团的首席大卫·克莱恩(David Krein)。大提琴家则由柴科夫斯基以前的学生阿纳托·布兰杜科夫(Anatole Brandukov)担任,在那场音乐会上,他和作曲家还演奏了两首题献给他的大提琴小品。
《第一钢琴三重奏》只有一个乐章,奏鸣曲式,短小而紧凑,但足以显示一位十九岁的作曲家超强的个人风格了。钢琴在大提琴喃喃低语的背景上奏出哀伤的主题,极其优美动人,充满了忧郁的味道,大提琴和小提琴交替重复着这个著名的旋律,使它显得更加缠绵多情。相比之下,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更为活跃和明快,但丝毫掩饰不住拉赫玛尼诺夫天生的忧伤色彩。整部作品就在这种悲剧色彩的气氛中纠缠着,最后结束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中。
1893年10月25日,柴科夫斯基去世,拉赫玛尼诺夫立刻决定着手创作另一首钢琴三重奏来纪念他。正如柴科夫斯基曾经以自己唯一的钢琴三重奏纪念故去的好友尼古拉·鲁宾斯坦一样,作品被加上了“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标题。这是一部冗长而沉重的作品,在结构上,前两个乐章与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如出一辙,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变奏曲,不过拉赫玛尼诺夫还是创作了第三乐章,而不像柴科夫斯基只有一个重复第一乐章主题的结尾。这部三重奏在六个星期之内就完成了,1894年1月31日首演,小提琴家换成了尤利·康努斯(Yuly Konyus),他的儿子鲍里斯后来娶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女儿塔迪亚娜。1907年,作曲家又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而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作品的第一乐章以钢琴沉重缓慢的小和弦伴随着半音下行的引子开始,这是一种非常不祥的气氛,大提琴和小提琴交替奏出凝固了一般的哀伤旋律。中庸的快板第一主题完全由钢琴主导,富有节奏感的动机逐渐发展成为狂暴的和弦猛击。忧郁纯美的第二主题,大提琴漂浮在钢琴富有表情的琶音之上,绵延不绝。
第二乐章是以拉赫玛尼诺夫交响幻想曲《岩石》的主题为基础而作的主题与八个变奏。完全由钢琴独奏的F大调主题显得格外宁静而肃穆,在后来的变奏中,弦乐器的加入带入了几分愁绪。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第二乐章类似,第三变奏是异常活泼的钢琴炫技飞翔在弦乐的拨弦中。第五变奏出现了第一乐章引子中不祥的半音下行,第七变奏转入了D小调,乐章的结尾,三种乐器在钢琴的带领下先后表达出痛苦的情绪。
第三乐章又是以钢琴爆发出巨大能量戏剧性的独奏开头,像柴科夫斯基三重奏的结尾一样,引入了第一乐章悲歌的主题,最后在钢琴死一般的寂静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