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海頓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生於1732 年,卒於1809 年,與莫札特、貝多芬皆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因為他的創作手法,奠定日後西方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基礎模式,因此後世將海頓定位為「交響曲之父」及「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的《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與《C 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有著類似的遭遇。前者的手稿在德國的德勒斯登被發現,直到1926 年由出版社發行才被世人知曉;後者亦是在二十世紀才被發現。當手稿出現時,為了考據《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真偽,讓所有的海頓學者傷透腦筋;參考海頓自行編輯的兩套作品目錄中,從不曾看見此曲的蹤影。就配器而言,此曲採用了小號與小鼓等音量較大的樂器,在海頓的協奏曲中十分罕見,尤其雙簧管又是音量較小的木管樂器。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手稿,可能是同時期的作曲家,為了沾上海頓的名氣,在手稿上謄上他的名字為曲子加持。
所幸,近年來的音樂學者透過各種鑑定方式,找出證據指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證實為出自海頓之手,才一解作品的身世之謎。在海頓一生七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半的時間是在奧地利艾斯特哈基皇族(Esterházy Family)度過。自1761 年簽約開始,海頓為艾斯特哈基皇族服務長達二十九年之久,尤其以尼古拉.艾斯特哈基親王(Nikolaus Esterházy)在位期間最長,與海頓的關係最長久也最親密。
尼古拉親王本身是音樂愛好者也會演奏樂器,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海頓得以有一個編制完整的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供他創作新的作品。
在海頓的交響曲中,不難聽到一些雙簧管極困難又富技巧性的片段,探究原因不難發現,當時海頓的樂團,聚集各種器樂的頂尖高手,在當時皆為一時之選,尤其是前後歷任四位傑出的雙簧管好手,皆是具備高超演奏技巧所聞名的演奏家;為了讓這些音樂家能夠在音樂會一展身手,海頓更是寫出了各種精彩的器樂協奏曲,其中包括法國號、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甚至低音管⋯ 等等。因此不難想像,海頓創作於1780 年的《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是為了艾斯特哈基親王樂團的雙簧管演奏家量身創作的曲子。
因此,我們可以聽到海頓在樂曲中不斷地編寫困難的片段,試圖挑戰演奏家的技巧極限。本曲最為吸引人的部分為第二、三樂章,雙簧管獨奏不僅要吹奏出如歌唱般的旋律,同時要釋放出樂曲中不斷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