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探园丨播下一颗种子,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正是初冬,成都呈现属于它的美。无论古寺宫墙,还是寻常街道,随处可见惹眼的金黄色,迟到的秋色,在这个初冬缓缓展开。
早上七八点,双林中横路片区纵横几条路上,已十分热闹。循着味道走,卤肉店内飘出令人忍不住流口水的卤香味儿。羊杂汤老板早已将羊肉、羊杂还有乳白色的汤码好放上台子,招呼着熟悉的顾客;蔬菜水果店内金黄的灯光下,那些萝卜、豌豆尖、橘子、番茄格外新鲜和可爱;还有卖包子馒头的小店门口,已经排起长队。路过的年轻人忍不住问排队的大爷:“他们家包子好吃哇?”“好吃得很!来排起!”
这片充满老成都烟火气的区域,属于成都市成华区。这里坐落着许多老旧的社区楼,每日上演着成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小景。穿过社区楼,七弯八拐,就到达了我们今天要探访的幼儿园——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和这个区域浓厚成都味道相互呼应的是,这所幼儿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川西民间艺术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他们所践行的正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嘿!走!去其他班“串个门儿”!
探访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的这一天,刚好碰见他们的园级项目活动,大串门!这是十三幼的特色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串门,就是到邻居、朋友、亲戚家坐坐,聊聊天的意思。传统的串门文化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是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密切,是在城市化进程飞快的今天,很多人心中怀念的旧日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串门吗?他们聊些什么?玩些什么呢?

十三幼的串门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皮影”。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皮影戏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在十三幼将近20年的探索中,已然成为一张名片,在一届届孩子和老师手中焕发新生,不断创新。在两千多年后,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被设计成了适合幼儿参与的皮影课程。而皮影大串门,就是十三幼实施皮影课程的途径之一。

为了支持孩子们开展皮影相关活动,一个具有互动性、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必须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场地,设置了灯片皮影、剪纸皮影区、染纸皮影区、染布区、分针走线区、纸上生花区、创意涂鸦区、建构区、野营区、玩水区、表演区这11个项目,打造集艺术创造、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探究游戏为一体的多元自主混龄的游戏场,同时满足全园大中小幼儿的自主混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园特色活动生动的、灵动的、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撕纸区

▲纸黏土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皮影大串门活动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园自由活动,去这个班上坐坐,去那个班上玩玩。每个班都会像招待客人一样,拿出自己班上最特色的活动,让其他班有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尝试和感受。班上的孩子们就是小主人,当“客人”不熟悉或者不会玩时,他们就会像小老师一样,提供帮助和指导。


走进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有的孩子正一笔一划勾勒自己的皮影,有的孩子用剪刀剪出轮廓,有的孩子则在进行打孔连接,孩子们积极主动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个区域的“小主人”认真负责地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也为来访的客人们仔细讲解自己家的特色。而老师们则隐身在一旁,通过识别小中大班孩子们不同颜色的手环,给予适时支持。
活动快要结束时,几乎每个孩子都收获了可爱的、精细的成品,那些尚待完工的作品也会被好好收拾起来,等到下次继续。孩子们可宝贝亲手制作的这些作品啦,大家互相交换着,谈论着。从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专注力、交往力等,已然能够感受到皮影活动带给幼儿的积极影响。

作品展

三只小猪

眼睛公主

萝卜回来了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相遇,

既有学习发展,更有文化传承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创办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1989年搬迁至双林中横路,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并沿用至今。
地处寸土寸金的成都市一二环之间的十三幼,面积绝不算大,只有2700多平方米,建筑也不够豪华,是老式幼儿园的模样,周围的楼房也多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五六层居民楼。整体来看,它不时尚,也不新派,但对于幼儿园里200多个孩子们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场。古老、传统、高深的皮影对孩子们而言,不是离生活甚远的“老古董”,而是好玩的玩具和游戏之一。

十三幼皮影课程的理念是以儿童之眼,传皮影之美。皮影是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及表演活动,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与好玩,不仅成为观赏者,更成为表演者和创造者?经过探索与实践,十三幼师生不断丰富皮影课程的内容:既有传统故事、绘本、影视动画类的皮影赏析,也有需要孩子们自己创编剧本、自己设计和制定皮影形象的皮影创作,之后是排演以及演出,这其中就牵涉了许多表演常规、表演技巧的经验学习与交流。



于是乎,围绕皮影这个有趣的“玩具”,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以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对皮影进行理解、想象、表现和创造。孩子们自己选择材料、设计皮影,将心中的角色变为现实。孩子们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五大领域的学习都在其中。这些体验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而其中的愉悦性正是孩子们沉迷于皮影活动的根本原因。
作为传统文化,皮影带给现代孩子的一方面是其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承。孩子们通过皮影,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激发对中国民间古老传统艺术的热爱。从这个点来说,是非常了不起,亦是责任重大的

案例:怎么让皮影动起来?

(选编自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王兴艳、雷欢、陈璇老师《玩转皮影剧》)

皮影,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当大班孩子提出“老师,我们也想演皮影剧”,一次深度探究的学习拉开帷幕。从哪里开始呢?孩子们针对我知道的皮影、我想知道的皮影等展开讨论与学习,还去博物馆里寻找答案。


进入制作阶段。孩子们发现最难的部分是“如何让把皮影动起来”。“动”是皮影的精髓,如何让“娃娃跳舞”成为幼儿最为关注的事。首先加入探寻人体的活动,在语言区投放大量关于人体的书籍,在科学区投放人体骨架模型,便于幼儿自主探究。其次,借助集体活动、具体讨论,找出人体中的“动”以及探寻动的原因。经过探究,幼儿发现了看得见的“动”:头、肩膀、胳膊肘、手腕、手指、肚子、大腿,膝盖、脚踝和脚趾等硬硬的地方可以动,因为骨头与骨头之间有“关节”。

在什么地方打洞?如何连接便于动的幅度最大化?有哪些打结方法?孩子们尝试着用宽软的金线、细长的软铁丝、软软的毛线将皮影分开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但这些都不是轻松的事,孩子们就此产生很多困扰,也想出很多办法。

涵宇:毛线太软了,怎么都穿不过去。

彦博:只能将洞口打大一点。

培玲:毛线软软的不好打结。

雅萱:可以用一些材料把毛线给绑起来。

瑾竹:穿洞的时候毛茛上的毛太多,老是堆在一起,没办法穿过去。

若曦:可以试一试把毛捋直。

哲轩:用剪刀把毛剪短一点。

培玲:金线太宽了,不好穿洞。

婧妤:可以把金线捏细一点,也可以把洞口打大一点。

思铭:我不会用金线打结怎么办?

艾佳:你可以用叠被子的方法啊!


后期反复尝试后,孩子们探索出各种打结的方法。如蜗牛绕圈法、拉粑粑折叠法、交叉扭扭法、绕圈折叠法。

谭哲轩:我就是绕圈钻洞的打结。

张宇轩:我像我们拉粑粑一样扭过来扭过去的打结。

岳艾佳:我不会打结,但我是把毛茛绕圈扭一下再折叠,再绕圈。

孙雨欣:我用的是蜗牛壳一样的绕圈方法打结。

何瑾竹:我只会交叉扭一扭的打结,就像麻花一样。


教师思考:


从材料收集到操作筛选再到连接探索,为的是让幼儿以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怎样一步一步思考如何将皮影变为现实。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给予幼儿自主空间,在生活中挖掘资源。幼儿在体验中主动建构、获得经验、强化理解,在动手探究中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方法。很多内容涉及到科学与工程类的学习,是试误、渐悟与顿悟彼此融合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幼儿的主要目标是实验、分析与应用,不需要也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03/

“三星堆的儿童表达”

背后是什么


和幼儿的变化和发展一样,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也有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教师研究幼儿、关注幼儿的过程。这里面有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也有课程一步步回归儿童生活的探索。
△人文幼学小伙伴对话园长唐琳和老师们刚开始把皮影带进幼儿园时,老师们也历经了一次次全新的学习。哪种纸最适合做皮影?老师们自己先探索了好几种不同厚度的纸。哪些材料适合用来打洞?钉子、锤子、绣花针老师们都用过!哪种连接方式最好?最开始用毛线、后来用毛根、麻线也尝试过。连接后用哪种操作杆?麦秆、吸管、木头杆……各种管都试试再说。老师们不会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他们探索和发现。在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时候,老师们又根据孩子们产生的好奇、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支持策略。在十三幼,教研是家常便饭,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大家的思维在教研中悄然发生改变,开始更多以研究者的身份开展活动,将教研的重点转移到观察孩子、解读孩子。

到今天为止,十三幼的皮影表演台已经历经7次变形。刚开始的皮影台,虽然能满足孩子们的表演需求,但是比较简陋,也容易损坏。后来,老师们进行升级,皮影台变得牢固了,但安全性欠缺。第三代皮影台,采用的是LED照明设备,聚光强,避免表演时出现手影,但缺点是不易搬动。于是第四代皮影台,被安置在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屏幕变得更宽阔了,除了皮影表演,还能一物多用,发挥其他用途。到了第五代皮影台,更便于收放,但场面太小。第六代皮影台,外形更有童趣。第七代皮影台,可以同时供6-8名幼儿和成人活动,可以在不同地点开展活动,满足皮影、人影、雾影游戏需求。每一个变形,都是一次升级,也是教师看见幼儿的问题与需求之后的及时回应。

除了皮影,幼儿园的老师们还通过开展扎染、剪纸、脸谱、川剧等传统艺术,滚铁环、跳绳、铲牛牛儿、翻线线、挑签签、下棋等民间游戏,以及朗朗上口的童谣等,全方位让孩子们感受川西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相关想法、做法等放大再放大。

今年3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金面具残片,三星堆遗址也随之火了起来。十三幼的孩子们因为一直和皮影、川剧、脸谱等“玩”在一起,对博物馆也很亲切,很快就对三星堆这个话题产生兴趣。老师们遵循孩子们的兴趣,和孩子们一起脑洞大开,让三星堆拥有了十三幼儿童的表达。


三星堆的太阳轮,是孩子们眼里的汽车方向盘;用青铜器吃火锅,应该会很香很香;孩子们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物,认真剪下轮廓,耐心打孔连接,将皮影与三星堆做了结合,以童眼诠释经典,用童眼感受文化。

△来看看三星堆的儿童表达


似乎三星堆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文物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下的生活,这是儿童的观点,儿童的眼光,是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幼儿园的体现。

2020年9月,幼儿园系列班本课程丛书《幼儿园里有妖怪》出版,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全国很多幼儿园也做影子,但三本书从三个不同的阶段,讲述了儿童围绕光影所展开的活动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持续,并富有内涵,是儿童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还是课程不断生发演进的过程。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儿童在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成为课程发展的重要动力,还经常决定课程的走向。……这是儿童自己的课程。


04/

要问她们的经验是啥?

答案是——时间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纲要》里也提到,“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如何来将高深久远的文化与幼儿园的课程、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等联系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在当下,幼儿园课程很火,但大家又有诸多疑惑。纵观全国幼儿园的课程现状,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完全没有课程,开设一个活动就宣传为一个特色课程,或者有课程但与自己的幼儿园无关,又或者课程建构领导说了算,看不到教师的身影,更别提儿童。

怎么来生长出十三幼自己的课程呢?最开始,十三幼也只是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隐隐约约感觉到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但也不知道具体可以怎么做。“十五”期间,幼儿园参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对幼儿渗透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十一五”期间,与成华区姊妹园一起进行市级课题《川西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省级课题《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这些扎扎实实的研究历程,渐渐为幼儿园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十二五”期间,幼儿园重点进行四川省普教资助金课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在皮影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十三五”期间,进行市级重点规划课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幼儿园皮影课程建构研究》。眼下,正值“十四五”,幼儿园关于皮影课程建构的探索研究还在继续。课题研究给幼儿园带来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专业有质量。一边做课题,十三幼一边探索自己的园本特色课程,并鼓励教师创新班本课程,最终构建“川西民间文化课程”和“幼儿园皮影课程”。因为这一突出的特色,幼儿园也成为省市“川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特色园,2021年,还被授牌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传承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内仅2所幼儿园)。

多年以来,十三幼坚定着自己的办园初心——“着眼于孩子的明天,着手于孩子的今天”。教育要解决的不仅是孩子当下的问题,还有未来的问题,以及未来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的幼儿,即明天的未来,那十三幼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呢?


传统文化,是悠长五千年历史长河下不褪色的寸寸金光,它自有力量,但应该如何回归到儿童本身的生活呢?幼儿园的皮影活动,并不是要让孩子成为民间艺人,而是将其赋予时代感,使传统的皮影更容易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也才有新的生命力得以传承。幼儿园想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中国儿童。

 

皮影课程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影响


那些毕业了的孩子们说——★彭可心(五年级):以前我不会画兔子,可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现在的我不仅会画兔子还可以画出更多的动物形象。★王径宇(五年级):我们都是做皮影长大的。特别怀念幼儿园的皮影活动,还想回到幼儿园做皮影。★吴诚屹(六年级):皮影活动让我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可以和我的同伴一起讨论。★陈秋池(六年级):皮影活动需要创编剧本,让我受益颇多,在现在的语文课上得到很好发展。
家长们说——★何僰林妈妈:参加幼儿园的家长皮影剧团,是因为十三幼的川西民间文化吸引我,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我想与孩子共同成长。★马忆南妈妈:十三幼提供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受到皮影文化熏陶,还让我感受到合作、解决问题、思维的碰撞。这也让我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们的活动,也理解到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是真正的学到、玩到、感受到,不同于一般的活动,而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终身教授朱家雄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现实价值》主题报告中谈到:“如果中国孩子都去喜欢外国,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不认同传统文化,将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失败。”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正在做的,就是利用川西民间艺术,利用皮影、剪纸、童谣、变脸等有趣的形式,培养儿童尊重他人、乐于表达的沟通能力,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交际能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们感受和探索文化的美,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感到骄傲,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找到现代人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如何更深入走向家庭?我们的文化之根如何一代代传承?这个幼儿园已经用了20年,未来还将用更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个万分重要的问题!




文字/鲁阳阳

编辑/张小满

图片/温笑寒(部分由幼儿园提供)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幼儿园评价看不见摸不着没标准?其实无处不在!

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也许你需要一个随身携带的“写作公司”

审视自己: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和展陈还在满足成人的审美需求吗?

你们幼儿园有旧冰箱、旧家电、旧玩具吗?这些“老东西”千万别扔!

虞永平:如果你想给孩子建造一座博物馆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