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幼儿兴趣,没那么简单也没想象中难
但在现实中,常常能听到老师们说发现不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兴趣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孩子的兴趣也不总是很显性的,是需要老师进行解读的,儿童兴趣的产生与表达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本期,我们看看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付国庆老师如何解读并发现幼儿的兴趣。
付国庆
01/
兴趣是什么?
皮亚杰曾说:兴趣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就是因为它能满足需要。
我们常常把兴趣和需要连在一起,因为兴趣反应的是儿童的发展需要。
《学前心理学》中写到:兴趣是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有进一步认识或参与的高度积极的肯定态度, 它通常是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情感, 是后天培养的产物。
兴趣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那能引起幼儿兴趣并能使之参与的究竟是什么?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有时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就会蹲下身来仔仔细细观察半天,有时甚至把虫子带回家研究。有一次,他在树下玩耍,突然,他掰开一块树皮发现两只罕见的甲虫,于是一只手按着一个。后来又发现了一个,他只好塞进嘴巴里,没想到嘴里的那只却放出一股辛辣的液体,烧痛了他的舌头......
后来达尔文回忆这段生活时说:“一种搜集甲虫的兴趣似乎暗示了未来生活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在幼儿时期对各种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为创造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1999年德拉蒙德引用了艾萨克斯的观点:儿童的学习取决于他们的兴趣,相应的,兴趣源自渴望、好奇心和恐惧。
由渴望激发的兴趣
这天,小米来晚了,没有参与帐篷的搭建,看着好朋友都在帐篷里玩,小米也很想进去,她来到帐篷门口,嘴里喊着:“打雷了,下雨了。”同时把头伸向帐篷问里面的伙伴:“我可以进来躲雨吗?”小朋友拒绝了她,理由是她没有搭帐篷。
被拒绝的小米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自言自语到“太阳出来啦,我不进来!”
很快调整好情绪后,小米又对帐篷里的小朋友说:“怪物来了,怪物来了,我可以进来吗?”“怪兽走了,我不害怕了。”但遵守规则的小朋友仍然以她没有搭帐篷为由拒绝了她。
小米并没有放弃,她开始不断给帐篷里的小朋友送东西,一会做饭递给帐篷里的小朋友,一会儿送玩具给帐篷里的小朋友。就这样,帐篷外的小米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帐篷里小朋友的游戏中。
渴望“进入帐篷”,激发了小米学习如何运用各种与当下情境相关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愿望;学习如何尊重规则,调整自己的游戏脚本;学习如何在社会性交往中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由好奇激发的兴趣
因为教师创设的墙面上有一些小动物的尾巴,孩子就觉得有小动物藏在里面,尾巴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始了他们的拆墙计划。拆墙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学习使用工具、学习合作、学习运用与情境相关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感知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与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
由情感激发的兴趣
上图中的小男孩上大班,平常的编织区大部分都是女孩子,但有一段时间他痴迷于这个游戏。从不知道怎么编织到熟练掌握各种编织技能,他整整探索了一个多月。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一条纱纱裙。原来是因为他的妹妹要过生日,他想给妹妹送一件生日礼物。
做纱纱裙的兴趣源自与对妹妹深深的爱。这种情感激发了他去学习如何编织、学习遇到困难要坚持、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也不断地在探索“哥哥”这个身份的责任与担当,也让父母重新认识了作为哥哥的他的形象。
02/
兴趣产生的影响因素
我梳理出了三点兴趣产生的影响因素:
03/
观察了就一定能发现幼儿的兴趣吗?
如果这时候真的读懂了孩子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讨论什么样的坡度、材料小汽车跑下来的速度最快,孩子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老师发现孩子关于怪兽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于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一系列活动,这个活动一直从中班持续到了大班,从怪兽什么样、制作小怪兽,到怪兽国王、怪兽婚礼、怪兽钱币、怪兽超市一系列的发展,整合了儿童的各种学习。
04/
通过及时回应来发现幼儿的兴趣
上述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幼儿都钻到了桌子下玩,拿了很多玩具。当老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怎么做?
我们幼儿园的这位老师把头探到桌子底下,听到很多小朋友说:怪物来了,怪物来了,我们快躲到桌子底下去。
孩子们拿了一些海洋球、雪花片、还有纸筒在桌子下玩了起来。
桌子下到底满足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兴趣与需要?老师在这个时候也没法判断,她选择继续观察和等待,看看孩子们是否会持续出现这样的行为。
这持续了几天,老师仍旧不能确定孩子们到底是对躲避怪兽的游戏感兴趣,还是渴望拥有半隐蔽的游戏空间。
于是她打算对这两个所猜想的兴趣点给予回应,她给孩子们分享了怪兽的故事,也在班级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怪兽的图书,孩子们对怪兽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在后续的游戏当中,他们关于怪兽的话题并没有得到延续,仍旧每天钻到桌子底下重复喊怪兽来了。
孩子们是不是对半隐蔽的空间感兴趣呢?老师在孩子们放学的时候,把班级所有的桌子拼在一起。第二天孩子们来到班级看到桌子被拼在一起都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搬出很多东西到桌子下面玩了起来。
连续几天孩子都持续这样的状态,老师也终于发现孩子们是对私密空间产生了兴趣。由于当时天气寒冷,担心孩子们的身体,老师找到了替代物——帐篷来支持孩子们的兴趣。看到帐篷孩子们一窝蜂地涌进了帐篷,开心的玩起了医院游戏。
儿童的行为往往不是一次就能看懂的,上述案例中教师刚开始发现孩子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也并不清楚孩子到底是对什么感兴趣,是暗示着孩子的什么样的发展需要?她通过儿童行为及语言初步解读出儿童的各种兴趣倾向的可能性,并一一给予回应,然后依据儿童的反应逐步厘清了儿童真实的兴趣与需要。
在周菁老师关于“学习故事”的分享中,她提到,兴趣也是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对某一个区域、某一个玩具或者某种材料感兴趣,这一类的兴趣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发现;第二个层次是对一个想法、主题或者概念感兴趣,需要老师透过儿童的行为去解读;第三个层次是对探究特定的语境感兴趣: 这是更深层次的兴趣,需要综合儿童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来整体分析和判断。
发现儿童的兴趣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最重要的还是要行动起来:教师要对儿童的行为始终充满好奇;通过持续观察、随时倾听、及时回应等方式及时延伸幼儿的兴趣;教师与儿童之间建立信任、支持、尊重的师幼关系也是发现幼儿兴趣的重要基础。
当老师有丰富的经验解读儿童的行为,对儿童的行为足够敏感,发现幼儿的兴趣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