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戏之问丨幼儿园自主游戏,过度的“退”和“进”都要不得!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自主游戏在幼儿园里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虽然对于自主游戏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教师在理论层面认可放手,但在实际层面总办不到;有些游戏看似自主,实则充满了条条框框;有的老师怕高控游戏,选择彻底放手,让孩子自己玩游戏。


在由《育儿周刊》社主办的“新教师上路啦!(第三季)——幼儿园新教师能力与素养提升研习”活动中,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园长阎莉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她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为例,对自主游戏组织的常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一起来GET其精彩内容~


阎莉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园长



01/

大家都在说游戏,
游戏到底是什么? 

很多老师在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参观时会有这样一个评价:商务厅幼儿园的孩子眼里是有光的,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一种平和与松弛感。这都是游戏带给孩子的力量。大家都在说游戏,游戏到底是什么?

第一,游戏是自主自愿的,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某所幼儿园的中班有个照相馆区域,有孩子负责接待“顾客”,有孩子负责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化妆”,有孩子负责拿着假的照相机“咔嚓咔嚓”拍照,有孩子负责用画笔制作相片“成品”。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只表现出了忙碌与焦虑的情绪,因为这一切都是成人安排好的。
而在另一所幼儿园的大班里,孩子们开了一家医院,名叫“宝宝医院”,顾名思义是给小宝宝开的医院,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打针吃药的地方,而是用来给小宝宝“止哭”的医院,游戏主题源于孩子们看到小班新生入园时哭闹的现象,于是“医生们”想尽各种办法做了很多道具让宝宝止哭。
这种游戏来自于孩子的自主自愿,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和想象,是真正回归孩子的游戏。
第二,游戏是去功利化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活动。
孩子们废寝忘食地游戏,只是单纯为了玩,没有物质化的功利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顽皮的小孩每天都往一位老爷爷的家里丢石头,这位老爷爷每次都阻止无效。有一天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支付10美金给丢石头的孩子,后来降到8美金,再过几天又降到3美金,最后1美金都没有了。
一开始积极主动的孩子们失去了金钱的鼓励反而不扔了,因为功利化的游戏只会让孩子失去对游戏最本真的情绪。
第三,游戏常常是虚幻的、带有假想性的活动。
虽然有老师认为“游戏就是对生活的再现”,但我们需要思考现实生活再现的完整程度,如果没有一点虚幻假想的程度,就像前面“照相馆”的例子,孩子们真的会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吗?
我们用成人的思维规范化了游戏流程,不但孩子不感兴趣,老师也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班上的孩子没有其他的孩子那样有想法,这也是现实医院和“止哭医院”根本上的差别。
第四,游戏是愉快的活动,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最后一个定义和前面三个定义应该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关系。在幼儿园迎检时,或者游戏观摩的过程中,老师或多或少会进行游戏角色的分配,其实也就忽视了孩子们积极情绪体验的需求。

 

 

02/
所谓“自主游戏”,
其实是一种尊重幼儿的游戏理念

自主游戏其实不需要一个定义,因为只要明白游戏内涵的教师都明白自主游戏的内涵,游戏本来就是儿童“自主自愿的主体性行为”,自主的游戏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游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幼儿园户外游戏环节,一群小孩子先尝试用各种积木搭建坦克,当坦克搭好了他们又玩起了坦克对战的游戏,在对战的过程中炮塔从“坦克的机身”掉了下来,他们又开始探究怎么让炮塔变得更加稳固。

这样的游戏过程是建构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又或者探究游戏?其实很难界定。但当我们尊重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实现自主游戏的过程。

再比如说室内建构游戏,孩子搭建了售卖冰淇淋和水果的小柜台,到处跟同伴交流交易;又比如表演游戏中孩子们玩着玩着又开始过家家进行角色游戏。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把握游戏内容和进程,玩自己的游戏。概括来讲,就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在哪玩、和谁玩、怎么玩。

 
 
03/
引导是为了孩子实现游戏愿望
而非达成教师设定的教育目标


那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观察和适宜的支持。即使是介入引导,也是为了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推动幼儿自主性的发展,而非达成教师设定的教育目标。但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因为课程模式、教育理念、家长要求的原因,常常会有“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之间的冲突。

因此,我们提出“追随儿童”的理念,帮助大家做到真正的游戏自主:以儿童为中心,既不用主观干涉儿童的游戏,又要充分把握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应趋势,小步递进,推动幼儿的发展,达到师生同频共振的效能。

做到追随儿童才能最大化促进自主游戏的实施。

因此,我们要倡导自由自主愉悦有序的游戏精神,把握游戏的真谛;相信孩子是天生的游戏专家,他们会“费尽心思”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游戏内容,让游戏环境更加复杂,甚至随着情节不断调整;我们需要静心慢行,追随儿童,以尊重、追随、支持、推动的理念重塑游戏中教师的身份。

 
 

04/

游戏空间需要:

功能可变、大小可变、内容可变


环境是具有人格特质的第三位老师,再加上幼儿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眼前情境和刺激物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是创造性游戏的基础与前提。

当我们尝试创设开放多元、满足幼儿需要的环境,其实就是将环境的自主权还给孩子,我们可以从空间设置材料提供两方面做到“三个可变”来实现这一理想的效果。

空间上,第一要功能可变,就像美工区也可以进行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第二要大小可变,比如有些班级会有类似于玩具橱柜的设置来进行简单隔断,但这个橱柜绝对不能成为限制孩子游戏的阻碍,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空间不足时,我们要允许孩子向橱柜之外的空间进行延伸。第三要内容可变,同样是医院的游戏主题,孩子可以在今天玩骨科的内容,明天玩儿科的内容,在内容上教师要允许孩子进行变化。

而对于材料来讲,我们要能通过移动、组合、变化的方式让内容达到可变的效果,在某个游戏里,孩子们可以从教室任何一个角落移动各种各样的玩具材料、生活用品,甚至是教具,通过组合变化,丰富材料的体现,满足游戏的需要。

自主游戏作为追随儿童理念下的游戏,我们不是说设置越大的空间、提供越逼真的材料,就越能满足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创想。我们真正需要提供的是动态可变蕴含无限的空间,以及能够引发孩子创造的开放多元的玩具材料。

整体规划又动态可变的空间也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互动生成的。

第二,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与信任。

第三,不是固化空间,而是规划空间。

我们要让孩子根据需要进行空间大小与位置的调整,允许幼儿利用游戏环境玩任何主题的游戏,并且给游戏空间适当留白,有意识地投放比较开放的设施。



05/
在最适宜的时候介入
才能更好推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提到,没有成人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成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关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

但自主游戏的介入问题,一直都是老师们头痛的存在。过度的“退”,会让教师游离在游戏之外,对幼儿放任自流;过度的“进”又会干扰孩子,甚至导致幼儿丧失游戏兴趣。

在游戏中,以下几种情况是老师们可以“放心大胆”介入的时机:出现安全问题时,幼儿向教师求助时,幼儿之间发生较严重的矛盾冲突时,幼儿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教师观察到游戏中出现推动幼儿成长的契机时。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式问题链这一追问支架工具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介入。

追问支架:情景式问题链

比如在建构游戏材料摆放位置的争论中,首先分析了争论的原因是幼儿观察角度不同,于是教师选择直接介入的方式,孩子们开始进行行动研究,通过搭建进一步理解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带来的分歧,最终达成一致;

又比如说搭建过程中缺口补齐未果的争论中,由于缺口大小和材料型号不一致,很难找到完全吻合的材料,于是教师选择了观察等待,孩子们发现问题进行了自我修正,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06/

游戏结束,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松一口气”


当我们选择介入,要考虑清楚介入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推动游戏进程,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挑战,也可以通过游戏伙伴进行示范引领与启发,及时调整环境与材料,推动游戏等方式支持孩子的自主游戏。

比如在某班修建车道的建构区案例中,老师通过不断地提问:“怎么让车驾驶到下面的平台呢?”“怎么让他走进蘑菇地呢?”“如果兔妈妈迷路了怎么办?”从而引导孩子搭建不同平台、不同方向的车道,甚至引进新的路牌设计。

在支持的同时,我们教师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教师不可喧宾夺主,变成幼儿游戏的主宰者。● 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让幼儿逃避问题。● 成为支持和帮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游戏伙伴。● 真正的游戏伙伴应该让幼儿体验到成功与自信,而不是让幼儿最后得出结论“老师行,我不行”。● 教师需要始终记得蒙特梭利所讲的“请帮助我,让我自己成长”。
在游戏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在游戏后我们更要关注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了解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游戏评价观。
特别是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强调幼儿对自己游戏过程的回顾和表达,也强调聚焦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但其中一定不乏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评价,甚至可以说处处都会体现教师的评价性语言。
对于游戏行为的评价,我们不能使用比如“很好!你真棒!”之类简单的表扬、鼓励和肯定,而是要做到避免终结性评价,聚焦幼儿游戏过程中生动的游戏行为,学会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呈现出的经验和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引发幼儿更自主、更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的老师们,针对小班孩子“果汁店”的游戏,就提出了“说到的事情能做到,真棒!”“怪不得今天去买饮料的小朋友都那么开心呢!”的评价,不仅对孩子们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还帮助幼儿提高了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学习品质。
我们只有从评判性评价变成真正理解孩子发展的内涵,从肤浅的点评变成内心的观察,从笼统的回应变成细致的关怀,我们才能意识到游戏评价引领幼儿发展的深刻意义。




当我们谈“自主游戏”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正如阎莉园长在分享中所强调的,它并非某一类游戏,或某几类游戏,而更多是一种尊重幼儿的游戏理念。当我们信任儿童,让儿童自由选择,自主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实践自主游戏。

所谓自主游戏,其核心涉及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是关乎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自主不是一味的放手,而是需要教师在放手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引导幼儿更多地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自我计划和设计、自我反思和调控、自我规范和负责,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自我成长的力量。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董旭花、韩冰川、阎莉、张海豫《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一书



编辑/鲁阳阳 陈相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陈相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哪些实施路径?看完这学期的节气活动都不用发愁了


解锁幼儿园教师新身份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自我修养?


大家说 l 侯莉敏: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


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勇敢”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家长难沟通?也许你需要换一种打开方式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