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放手”游戏,看到了不起的儿童、懂儿童的教师、会生长的课程!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的水平。高质量的保育教育一定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孩子发展好,老师专业能力强,家长满意度高。
那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保育教育?那必然是游戏!《纲要》和《指南》分别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然而,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总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对游戏空间、游戏材料、幼儿行为进行控制,使得儿童在游戏中处于等待、闲逛、发呆、观望状态。
针对以上问题,张家港市教育局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合作,以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联盟为核心,成立了华爱华教授工作室,开启了“区域游戏”项目研究,共同探索“放手”游戏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下面,我们经由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对“放手”游戏的实践探索,一起看下如何通过游戏环境与材料的优化,聚焦观察、解读与回应等策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真正把游戏还给孩子。
吕燕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2023年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与儿童共生—游戏与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研讨会’”上,吕燕园长关于《“放手”游戏,推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
01/
进行空间变革与材料变革
环境是孩子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我们希望通过环境的变革,减少老师对游戏空间、游戏材料和幼儿行为的控制和约束,将可利用空间最大化,实现空间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灵活性。
为此,我们去除区域游戏标记牌,一个区域玩什么、怎么玩,完全由孩子做主。教师在每个区域增加可以出入的通道,实现各个区域的联通和互动,让空间从固定转向流通。
其次,让空间从单向转向整合。将语言阅读、生活体验、角色扮演进行合并;将自然种植、科学探究、益智等科学探究类活动进行整合,鼓励孩子们积极探索,实现区域功能的最大化。
最后,让空间从布满转向留白。以前,我们会根据五大领域来设置区域,设置得太满,孩子们就没有多余的空间了。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教室进行适度的留白,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和材料,自主选择游戏的场地和空间。
在材料变革上,做到三个“去除”,实现材料低结构、高开放、支持性。首先是去除材料的结构化,收集大量自然化和生活化的材料,选择不同容器进行分类收纳和整理,让材料可视可见,可取可放,方便孩子进行探索。
其次是去除材料的主题化,以前老师会预设主题,现在孩子们可以用同一种材料,或组合使用,或链接材料,玩出不同主题。
最后是去除材料的年龄化,孩子们对游戏材料越熟悉,创造性水平就越高。因此我们在小班时就进行积木、纸牌、纸杯等材料的投放,等孩子到了大班,他们的游戏从叠瓶盖到建构,经验是不断叠加的。
不仅在室内空间进行变革和优化,我们在廊道、户外都给到孩子们很大的自主游戏空间。
02/
只有打消教师的顾虑
才能看到真正放手的游戏样态
空间调整之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定区定点观察后,其他幼儿怎么办?游戏需要预设主题吗?老师不教,孩子会吗?老师放手了,安全问题怎么办?幼儿出现重复游戏,没有能力提升又怎么办?
其实,孩子天生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自己是有心理预判的。
老师们开始学着相信儿童,但还不能很好把握“放手”的概念。他们觉得“放手”,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搬运材料。于是,我反问老师们,所有的孩子只有一个游戏意愿吗?只有一种游戏玩法吗?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求?
经过研讨后,我们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计划,自主选择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游戏计划来布置游戏场地进行玩耍。
于是,我们就看到同样是使用木板,有的玩出了滑梯的游戏,有的玩出了滚筒滚动游戏,有的玩出了跷跷板的游戏......这样自由自主自在的状态才是真正放手的游戏样态。
03/
观察到游戏的现场
才是第一手真实信息
观察为后续分析解读、回应支持孩子游戏提供很好的依据。然而,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拍的视频都躺在电脑里却不知道孩子的预习重点;有的老师观察时会不由自主地介入孩子的游戏;有的在观察之后不会写观察记录。
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我们探索出了以下方法:
首先,在观察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性,选择好观察对象再去观察。如是整体观察、定空间观察、定小组定个人观察,还是选择材料观察。
其次,是要把握观察时机。比如,今天投入新材料后,我们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跟材料进行互动的;孩子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来解决的,他的方法策略是什么?在面临挑战与失败时他放弃了吗,还是寻求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在面临冲突时,他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此外,在观察方法上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站稳10分钟,你在一个地方没有站稳10分钟,对孩子们的游戏内容是不够了解的;管住口、管住手,不轻易介入和干预孩子们的游戏;观察过程中还要带着好奇、以欣赏的态度、带着问题去观察,比如:我的猜测是什么?我的好奇是什么?我看到儿童哪些学习行为在发生?
04/
解读和观察并不孤立
而是互相融合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解读,但观察后的解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求,问题与困惑,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他的思维是什么?情感是什么?个体差异是什么?学习品质又是什么?
通过这些解读,实际上也是在为评价儿童积累素材,为回应和支持儿童提供依据。其实,解读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如解读儿童的兴趣,解读儿童的需求,解读儿童的思维,解读儿童的情感,解读儿童的发展水平与能力,解读儿童的学习品质与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解读的不同的视角。
但老师在真正解读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分析笼统,缺乏聚焦;解读肤浅,缺乏深度;主观臆断,缺乏依据这三大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鼓励老师进行视频重温。当你拍摄完视频以后,要进行整体的阅读和学习,把最重要的、最经典的内容剪辑下来,进行反复倾听。我们将其概括为“一看、二听、三猜、四思。”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担心出现自我臆断和猜测,那就进行一对一的倾听!你为什么要调整你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调整你的材料?你这样改变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他游戏行为背后的意图。
05/
学会回应与支持
不断拓展儿童的思维和经验
大家对“支持”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除了集体教学,还包括游戏现场中的观察、记录和倾听,游戏后的分享、课程的规划等都是有效教学中的适宜支持。
在游戏后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支持呢?一方面我们可以支持个体幼儿对游戏过程进行反思。如表征记录,鼓励幼儿用图画、符号等多种表征的方式帮助幼儿回顾自己在游戏中的玩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游戏的看法想法等。再如一对一倾听,鼓励幼儿结合表征记录用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师幼对话倾听,帮助幼儿回顾、反思游戏中的做法玩法,进一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情感、思维想法、创新创造等。
另一方面是支持幼儿集体分享与交流。即聚焦幼儿游戏中的创新玩法、社会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幼儿游戏中的情绪表达、识别与调节、幼儿游戏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等展开分享。分享的方式也很多,如叙事式、问题解决式、对策探讨式、实践探索类、生成教学类的......无论哪种方式,这些方式对于儿童的分享和交流都是有价值的。
第三种方式就是规划下一步的活动,也就是通过今天的观察以后,我接下来可能会做怎样的调整。其中包括环境与材料的调整,以及游戏与教学的链接。
游戏与教学的链接,不是为了教学而去教学,而是基于儿童游戏,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和教学产生连接,通过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引发探索与思考。比如围绕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进行分析,搭建楼梯时的遮挡问题,玩水时的沉浮现象都可以生成集体教学活动。
通过这样的放手游戏,我们可以看到“了不起”的儿童,他们各个都是天生的游戏专家,他们在游戏中,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富于想象,敢于冒险和挑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品质,也为孩子们未来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看到懂儿童的教师。老师们的儿童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真的开始蹲下身去看,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表达,越来越尊重,理解和认同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观察、解读、回应和支持儿童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看到会生长的课程,看到不同的、有生长力的学校样态。游戏对于儿童和教师都是互惠互利的,它成就了儿童,也成就了教师。让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游戏中,自主探索、自由创造、主动学习、快乐成长。让游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科书,不断发现儿童、读懂儿童、追随儿童,陪伴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