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积极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尽管教育资源丰富,人们也十分关心教育,但我们的教育还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许仅仅努力还不够,毕竟时代在变,人口结构也在变,教育方法也得跟着变才行。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更是为了让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一些跨界思维,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注重他们品德和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心态变化,而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关注个体优势和正面情绪的学问。
本期,我们聚焦在积极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上,从传统幼教思路弊端、把握孩子发展重点、转换幼儿教育视角三个方面出发,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孩子的心理发展。



迟毓凯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文章内容来自第八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上迟毓凯关于《积极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的主题发言




01/

关心教育,但不懂心理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注重孩子的快乐成长。然而,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他们开始出现不爱上学及课间活动受限等问题。与基础教育相比,学前教育的可操作的空间更为广阔。

我们都十分关心教育,但却关心不到位。比如说家长和教育者对孩子成绩的过分关注,孩子们可能因为害怕失败和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而回避挑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成年人无意中传达给孩子关于“成功”的压力,成人对成就过分重视。与过去相比,现代孩子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的环境中,不努力也不一定会面临生存问题,这改变了他们对努力的看法。



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今天的孩子。比如,现在青年人提到的“躺平”“摆烂”等词,是与传统相反的生活态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社会对于年轻人态度和吸引他们就业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会。未来的生存环境可能会迫使学校和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吸引年轻人。因此,在学前教育中,不应过分强调压力和竞争,而应考虑如何为孩子们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并为他们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02/

其实,我们天生不积极


尽管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背景普遍较好,但仍然很多人感觉不满。比如有的园长会觉得年轻老师难管,有的老师会觉得孩子难教,我们的生活真有这么糟糕吗?

其实,这种不满并非完全源于客观环境,而是人性使然。在原始社会中,乐观向上的个体可能因忽视危险而难以生存,反而是那些谨小慎微、处处警惕的悲观者更有可能存活。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带有悲观主义者的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和富裕的社会,人们依然会感受到焦虑和不满。这是人性中悲观主义对现代社会态度的影响。



即使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人们(包括教育工作者)往往也不会完全满足,总是会找到可以抱怨的地方。这种人性的表现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尤为明显,例如夫妻间相互挑剔,家长对孩子成绩的不满等。

这是人性中的一种普遍倾向,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如果不注意心理层面的成长,最终可能会感到抑郁或焦虑。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在于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自我调整来培养乐观的心态。




03/

教育是复杂的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许多教育实践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如何如何、我们班有个什么孩子怎么怎么样……全是从问题出发,教师和家长经常围绕孩子的问题进行讨论,忽略了他们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孩子的个性、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此,单纯地关注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是不足够的,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其他需要和潜能。

传统幼儿教育思路的解决之道是“关注问题-探究原因-寻找策略-实施处理”,这存在一定的弊端。其实,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遗传因素影响的行为问题。而有些问题不必解决,如孩子幼儿园适应期的哭闹、青春期的烦恼等。

对于入园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有的幼儿园倡导家长和园所共同努力,帮助孩子逐渐适应;而有的园所可能采取顺利自然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哭出来,这虽然看似无奈,但有时候只能让孩子自己去适应。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紧张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有时只需“静待花开”,给予时间和空间。如等到孩子上大学,亲子关系往往能有所恢复。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需求,比如经济上的支持,这自然会促使他们与家长保持更良好的关系。



幼儿园有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如抢玩具后撞墙)可能源自家庭环境。即使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可能不会承认,也不愿意进行自我反省。虽然了解原生家庭的问题有助于理解当前的困境,但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找到原因来解决。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家长可能也不愿意和解。

有些问题越想解决,就越难解决。有时过于关注问题的解决(问题清零意识)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更为现实和平衡的视角,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一味追求问题的全面解决。教育者应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在多方面发展,而非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




04/

因材施教

大部分孩子是“蒲公英小孩”


劳伦兹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材施教,某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特定时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音乐和语言学习最好从小培养。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还能训练他们的节奏感,而戏剧表演则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移情能力、理解他人和人际交往能力。

虽然0-6岁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并非所有的能力都需在早期紧抓不放,如领导能力可能就不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关键培养目标。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个体差异来进行,不能一概而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说明不同成长阶段孩子面临着不同发展任务。例如,婴儿在0-2岁正处于人际敏感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遇到一个稳定、可靠并能满足其需求的母亲,他们会形成对人的基本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可靠和值得信赖,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反之,孩子可能会对其长远的人际关系和世界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在2-4岁时,孩子会经历人生的首个叛逆期,你说不要跳,我就偏要跳;你说不要跑,我就偏要跑。这时候他们开始主张自己的身体自主权,反对大人的指令,想要自己控制饮食、排便等生活习惯,这是他们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和建立健康体魄的重要时期。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也会开始探索环境,这是他们自然的成长过程。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且支持探索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应该少讲知识,通过音乐、体育等活动,让孩子更多地进行实践探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些孩子可能特别敏感和容易焦虑(称为“高反”儿童),这类孩子需要特别关注;而大多数孩子则像“蒲公英小孩”,适应性强,风咋吹咋走,无论怎样教育都能正常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教育者的作用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教育者应保持对孩子成长自然过程的信任和尊重,避免过度干预或施加压力,让孩子在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自由成长。




05/

顺其自然

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保持一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态。有些问题,你越想解决就越解决不了。有时候我们要“放弃治疗,才能得到治疗。”当前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者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把所有问题都清零,这恰恰造成了很多教育问题。

过于追求完美,会让人在面对困难时心态不好。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负面的反馈,而忽视正面的肯定。就像发朋友圈一样,很多人的点赞你可能感受不深,但只要有人评论了一句你不喜欢的,你就会立马记住他。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总是有些问题是没法解决的,我们需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不要妄想经过你的努力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同时也接受这个事实。

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人对你不满意。不要过分纠结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顺其自然,做你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持有的态度。



因此,我们应当遵循积极之道,即塞利格曼提倡的积极教育。它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和正面情绪,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心理学家们研究多年,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彻底解决抑郁问题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不努力或不聪明,而是说明有些问题的本质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解决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目标和方法,从关注问题到关注幸福,可能会带来更加积极的生活体验。通过研究幸福感的特性,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超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培养和维持这种幸福感,而不是单纯地试图解决所有问题。




06/

保持好奇心

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在智慧的人格优势中,包含了好奇心、判断力、创造性和洞察力等等。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习知识。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动力,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他们失去探索的兴趣,这无疑是教育的一大失误。

通过观察诺贝尔奖得主等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如经常参观博物馆等。这种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相比之下,过于贫困的环境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因为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生存而非创新。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这是创新型人才涌现的社会土壤除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具体到幼儿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无论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一点不仅西方文化中有所体现,中国文化亦然。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品质——智慧、仁爱、勇气,与赛德格曼关于有修养人的描述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

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好学精神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勇气则体现在面对可能的失败时的态度上,这是我们的孩子目前所缺乏的。他们往往过于谨慎,缺乏勇气,容易退缩和自我设限。仁爱则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




07/

站在未来的角度

回望当下


在当前社会,我们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困境和问题,比如幼儿园之间的比较、资金的多少、家长的选择等。这些问题虽然现实,但有时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人生,有些事情就想开了。就像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争得头破血流,长大后回首往事会觉得幼稚一样,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重要。

例如,工作中的不满、同事之间的竞争、收入的多少等,这些都是当下的烦恼。假设到了未来,回望今天的自己,可能会发现它们并不值得我们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担忧。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健康和成长,因为这些才是决定我们长期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面对孩子特长不突出、家长经济条件有限以及资源紧张的现实情况,教育者和家长需要调整期望,采取更为实际的方法来应对。我们应该退而求其次,关注如何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而非过分追求卓越

乐观向上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没有显著的进步,至少应该培养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由于悲观而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如果孩子能够从小保持乐观,他们就不太可能出现极端的消极行为。




08/

提升资本

增强心理韧性


我们也需要关注心理韧性对孩子的重要性。心理韧性是人生三大资本之一,它涉及个体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逆境教育是这一概念的一部分,它强调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如何保持坚韧和积极。

然而,逆境教育不应被滥用,幼儿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还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能够理解逆境复杂性的阶段。因此,对幼儿来说,逆境教育可能不适宜,并且可能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和困扰。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应该以成功教育和积极态度为主通过体育竞技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早期体验竞争和输赢,这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应对挑战的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培养,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小问题和缺点,以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弱点,不要苛求完美,而是学会顺其自然。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弘扬孩子的好奇心和其他优秀品质,聚焦欢乐,不要聚焦于当下孩子们的一些小问题天天讨论孩子的问题和缺点。这会导致失去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幼儿园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和探索,这样他们可以自然地学习社交、竞争和合作等生活技能。教育工作者不应追求创造一个完美无瑕的温室环境,而应关注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让他们适应各自时代的挑战。




编辑/陈梓汇
图片/温笑寒摄于
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和夏天在一起的100件小清凉


首届幼儿园品德启蒙创享大会即将在蓉召开!参会指南来了


每个幼教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端午节的六件小事


高考进行时!新高考强调的重点内容,幼儿园早就在干了!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